同为豪放词究可分伯仲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ut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沁园春·雪》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风格方面同为豪放词,但表达意境却完全不同。毛泽东的词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的自信。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苏轼的词却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以及他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无限感慨之情。笔者认为通过这两首词,完全可以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胸襟、立场和卓识,终究分伯仲。
  【关键词】豪放词;风格;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词约产生于初唐,中唐以后流行起来,到晚唐五代形成婉约绮丽的词风。发展到苏轼,别立豪放一宗,开南宋辛弃疾等爱国词家之先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看作宋代豪放词代表作。宋代是词发展的高峰,宋后走向衰落。在八百年后却出现一位能与苏轼相媲美,在词的豪放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词家,他就是毛泽东。1945年10月毛泽东发表的《沁园春·雪》,享誉国内外。苏、毛两人的词都以豪放著称,现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分析,谁更胜一筹,可见分晓。
  一、两首词景物之较析
  (一)首句定基调
  《雪》词“北国”三句,一开头便气势不凡,仅十二个字就写出了北国风光,气象雄伟。“千里”“万里”,既见祖国之辽阔广大,又见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包举宇宙的心胸和顶天立地的身影,显示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赤》词“大江”,三句包含了无限的兴亡之路。前者的基调是向上激昂;后者虽也恢宏磅礴,但豪迈之余免不了渗出惋惜无奈的慨叹。
  (二)景物的意蕴
  《雪》词的景是理想的有机整体。作者目之所及,华北大地,笼罩在一派茫茫纷飞的大雪之中,雄伟的长城,隐去了它那不凡的身影,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失去了滚滚的浪涛。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手法赋予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意识,象征当时抗日力量的蓬勃发展,如火如荼。使人们联想到黄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筑起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长城。
  第一,国家正处于危难。毛泽东的《雪》词作于1936年2月,当时中国正值多事之秋,中国革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命运都到了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关头。1936年初日本发表了所谓“对华三原则”,东北沦陷,华北告急,而国民党军队却忙于剿共。
  第二,毛泽东高瞻远瞩,看到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再倡导民族统一战线的一贯主张。于1936年2月17日发表《东征宣言》,开辟直接对日作战的战场,毛泽东以为,只要中国人民自己团结起来,就可以击退日本,可以说,这是一直凝在毛泽东心中的心绪。
  第三,词产生的氛围。毛泽东于2月21日早晨,离开哀家沟,行程二华里,到达高杰村那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雪。次日,毛泽东由高杰村动身,踏雪登上高家沟,一派北国风光展现在作者面前,情景交融,于是定下《雪》。美国R·特里尔对《雪》作了这样的评论:“毛是努力团结所有的人以结成抗日统一战线的时候写下这首词的。他的英雄主义之梦是把中国作为最高事业,是在中国面临危险自成吉思汗以来任何时候都要严重的时候产生的”。因此,他断言“《雪》是一首地道的民族主义颂歌。”
  《赤》词的景是纷争的社会写照。苏轼的《赤》是在他谪居黄州时作成的。他在词中所写的景,只不过是借景抒情,揭示当时激烈的社会矛盾斗争而已。
  第一,政治上受迫害。公元一○七九年三月,苏轼到湖州赴任,不久便遇到一场横祸:乌台诗案。在新党众口一词的围攻下,神宗下令拘捕苏轼。这场由诗惹出的大祸,在苏轼的思想、情绪上引起极大的波动,曾试图纵身江流或服毒自杀。
  第二,生活上窘迫。苏轼于公元一○八○年二月贬官黄州,使他的生活、地位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虽失意过,但还是统领一方的地方长官,这次却是“罪废”和“逐臣”了,过上难熬拮据的生活。
  第三,思想上郁闷,寻求解脱。由于政治上受到沉重的打击,生活上艰难度日,导致苏轼思想上经历了最为复杂又激烈的变化。他对自己的遭遇深为不满,年复一年的谪居,使他流露出消极颓废的情绪,在佛老中、游山玩水中寻求遣闷排忧。《赤》词所流露出作者对纷争社会的不满也就在所难免了。
  (三)描写景物的范围。
  《雪》描写的是北国雪景图,由“望”字引出作者的视野,即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上到下,尽收眼底,一泻千里,意境何等开阔雄伟!
  《赤》词描写的是大江激流图,岸石错乱,直插云霄,波涛如惊,狂奔咆哮,雪团似的浪花,上下翻滚,景象极为壮观,却是“故垒西边”,仅仅为某一古战场,只有雄壮之美,而无辽阔之感。
  因此,从描写景物的范围而言,后者与前者差之千里,根本是无法比拟的。
  (四)触景生情
  《雪》中词人描绘了北国壮阔雪景后,意犹未尽,又发挥了独特的想象,写:“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里作者化实为虚,由现实引出理想,把看到的景象升华为意念中的景象,给人留下更多驰骋想象的余地。
  《赤》词中作者描写激流图后,抒发感慨——众多的英雄豪杰怎么样呢?还不像长江水淘泥沙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个淘去了,消逝了!使人读了,在兴奋的深层里,带有一种隐忧,在激昂的表层下含有伤感。
  二、人物形象之较析
  (一)人物的地位和成就
  《雪》词里,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建立赫赫功业的封建帝王,他们都有雄才武略,是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佼佼者。《赤》词中的周瑜只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都督,因赤壁之战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而流芳百世。周瑜不论是地位,还是成就,都无法与前面的任何帝王相比。
  (二)对人物的态度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功业盖世的帝王,在毛泽东的眼里,他们是英雄,但各有各的欠缺和局限性。词中没有称颂,却带有明显的批判性质。词中一个“惜”字,便表明了作者态度。惜他们什么呢?不关心人民的生活,只凭武力使人慑服。因此,这些帝王都不值得歌颂。
  《赤》词中刻画周瑜这个封建时代英俊儒雅的青年主帅形象。诗人强烈地抒发了对周瑜的极度仰慕赞颂及向往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羡慕和赞颂周瑜呢?其雄才大略,少年得志,功成名就。
  毛泽东对建国立业,开疆拓土的帝王都感到不满意,对他们持批判态度;而苏轼对一个功成名就的大都督便推崇备至,钦羡不已。可见两人所持观点何等鲜明。
  三、思想感情之较析
  (一)意境的区别
  《雪》中作者通过对封建英雄人物的批判,是为了与“今朝”进行对比,从而引出力抵千钧的结束语:“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对一代新人的呼唤,洋溢着革命者创造灿烂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把全词推向高潮结束,给人以期望、信心和力量。
  《赤》作者从“故国神游”,便从历史回到现实,由怀古转为伤己。回想自己仕途坎坷,屡受挫折打击,虽有抱负才华,但恨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找不到人生答案,看不到光明,只能借酒消愁,自我宽慰解脱,反映了其极为矛盾苦闷的心情。
  (二)占据心间者
  《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所牵挂的是祖国的前途命运,无产阶级和所统率的东征战士。这首咏雪词是东征将士的一首充满激情的赞歌,是中华民族决心保卫祖国锦绣山河,建设美好明天的真实写照。《赤》中从“多情应笑我……一樽还酹江月”,作者所挂虑是自己:自己的得失、功名和地位,自己的过去与未来……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性,他找不到出路,因而流露出頹废消极的情绪。可见,毛泽东牵挂的是民族的命运,而苏轼所顾虑的却是自己,谁的胸怀更宽广已显而易见。
  毛泽东在《雪》词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气势雄伟,情绪高昂,读之有一种豪气冲天,浑身充满力量的感觉。苏轼在被誉为“千古绝唱”的《赤》词中意境写得非常壮阔,但读者无论如何也豪放不起来,读之在产生美感的同时,总有一种英雄失落的悲凉和愁苦梗在心间。
  参考文献
  [1]崔敬之.词坛中的强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J].教育艺术,2004(3).
  [2]刘文荣.毛泽东诗词歌曲之美学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8.
  (编辑:张晓婧)
其他文献
【摘要】亲子阅读是一种亲子之间互动交流并可以有效促进情感的阅读方式,通过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既可以增加亲子间的感情,又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家长对亲子阅读的指导仍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本文以银川市西夏区回民小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作统计整理,分析家长在亲子阅读指导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对提高亲子阅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摘要】对于文言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要求”部分,明确指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谓“回到原点”,方能“问道方圆”,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明确课标要求的同时,也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课前,学习的起点在哪里?课中,思维的轨迹又怎样?课后,巩固内化的方式是什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生于忧患,死于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中学语文阅读课堂中进行“对话式”教学实践与研究,从激发兴趣对话、倡导平等对话、展现开放对话、呼唤个性对话四个方面提倡多元对话,增进学生学习的效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对话;兴趣;平等;开放;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微课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五到八分钟的短视频为核心,讲解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本篇文章将主要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教学的积极意义来谈一谈试谈微课对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低段教学;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以视频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讲解重难点知识,利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学生不断
【摘要】日语复合格助词“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是中上级日语教育的必学语法,但对其习得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本文首先分析了“に対して”“にとって”“について”的意义,接着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调查数据集中考察习得状况。最后得出结论:日语水平与日语复合格助词习得有关联性,且日语水平越高掌握情况越好。  【关键词】复合格助词;二语习得;问卷调查;中国日语学习者;教育统计  【中图分类号】G
【摘要】时下,跨学科研究是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跨学科的目的在于超越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中职教育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学科与专业学科也要走跨学科的道路。学科之间有机化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演化等特征,各门学科之间不断产生交流与碰撞,相互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  【关键词】中职文化课;旅游课;融通课型  【中图分类号】G623
【摘要】“写人”是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第二学段要求能用一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第三学段要求学生能够通过一两件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能适当运用人物描写,将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具体。从一件事到几件事,从写清楚到写出具体特点,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写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关键词】事例特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从学情出发,四年级的学生已初步
【摘要】统编语文教材从三至六年级,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本套教材第一个习作单元,围绕“留心观察”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2篇精读课文、2篇习作例文、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以及1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笔者通过研读精读课文、运用观察记录表、活用例文旁批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形成观察意识,养成观察习惯,为本册后几个單元的习作习得方法,更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
【摘要】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倾听接受,缺乏主动理解思考,学习习惯较差,能力提升缓 慢。而“以写启思,以读代讲”是变传统被动学习为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将从“以写启思,让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思考”和“以读代讲、以写代读,让学生在朗读、书写中体验积累”两大方面展开讨论,包含以写启思、以写代读的方法介绍
【摘要】经典文本如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学生的质疑点,也许是课堂生命的张力点,顺着文脉漫溯。不忽略隐藏于文本细微之处的亮点,倾听文本细微的声响,在学生易忽略处重敲一二,寻找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从三个维度论述:灰色与亮色、背影与正面、烦与简,与学生一起精神探险。  【关键词】色彩;视角;繁简;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徐志摩先生的诗里,有这样的诗句表达对梦的追寻:寻梦,撑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