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太阳

来源 :小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h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东部时间2018年8月12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使用德尔塔-4型火箭,成功发射了一枚划时代的探测器——帕克号太阳探测器。从这一天开始,这枚探测器将在宇宙空间中长途跋涉7年,展开漫长的逐日之旅。这次探日,将是人造航天器最接近太阳的一次,它将与太阳进行怎样的亲密接触呢?
  太阳风之父的名字
  帕克探测器的名字,来自一位已故的天文学家尤金·帕克,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太阳风理论,这个理论是这次帕克探测器探日的重要课题之一。
  太阳风是太阳吹出的粒子流,它的加热、加速与日冕的加热等现象联系在一起,是空间物理的重大课题之一。当然,帕克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太阳风存在的人,早在20世纪初,挪威的科学家伯克兰就提出了这一假想。后来,德国科学家比尔曼利用彗星的彗尾轨迹方向,推测出太阳风的运动速度在500~1500千米/秒。
  帕克是最早提出太阳风的本质是太阳微粒构成的粒子流,并在1958年第一次提出这种概念时,将之称为“太阳风”。因此,帕克被称作“太阳风之父”。而这一次,帕克探测器需要验证帕克及其他科学家对太阳风的推测和计算是否正确。
  近点,再近点
  帕克探测器并不是人类发射的第一个太阳探测器。在此之前,人类共发射过15个太阳探测器,而最逼近太阳的一个,是1976年德国发射的“太阳神2号”,距离太阳4345万千米。这一次如果顺利的话,帕克探测器将飞行到距离太阳611万千米的超近距离,比“太阳神2号”近7倍!
  也许你觉得611万千米很远,但对于帕克探测器来说,这几乎已经等于是“贴”到太阳上了。太阳的结构从内向外分为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而后面三层构成了太阳的大气层,帕克正是要进入太阳的大气层范围。即便是最外层的日冕层的底层边界,温度也能达到100万~200万摄氏度!
  所以,帕克面对的高温、高辐射的危险比任何人类航天器都要大得多,它能扛得住吗?
  这个热,必须扛住
  为了应对太阳表面的超级高温,让探测器上的仪器能正常工作,研究人员进行了精确计算,花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来研发超级耐热装备。
  探测器的发射重量为646千克,在如此轻量级的机体上,大量使用了耐高温的复合材料。探测器外被11.4厘米厚的轻质碳复合材料防热罩保护,表面涂有白色陶瓷涂料,能反射尽可能多的阳光。据计算,帕克探测器进入日冕后,面向太阳的那一面将升温到约1400摄氏度,而有了这层保护罩,探测器内部的温度可维持在30摄氏度左右,足以保障机内携带的仪器正常工作。
  除此以外,帕克号上搭载的众多科学仪器,也都进行了耐热设计,一些仪器的关键零件甚至使用能耐2349摄氏度高温的钼合金材料。现在,是不是觉得稍微放心一点了?
  搭载探测仪器
  为了完成探索太阳风的速度、观察太阳风暴原理和了解日冕层的温度为何如此高,帕克探测器搭载了几种仪器。
  第一种,是记录太阳风中粒子速度、密度和温度等数据的“太阳风电子、阿尔法射线和质子探测器”,这种仪器要捕捉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第二种,是太阳电磁场监测设备,能够对太阳大气层中的电场和磁场进行探测。第三种,是用来为日冕拍照的宽视场成像仪,它将拍摄沿途飞过区域的图像,帮助研究人员对其他设备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校准,并对太阳耀斑爆发进行监测。还有一种,是“太阳综合科学研究仪”,用来测量太阳风粒子能量及种类,帮助科学家探究太阳风加速的谜团。
  为了尽可能快地让帕克探测器抵达太阳,工程人员将它的速度一再提升。目前,帕克探测器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的最快的航天器,它将借用金星的引力为自己加速,以时速69万千米的速度逼近太阳。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从美国纽约飞到北京!不管怎么说,帕克刚刚升空,让我们祝福它,平安度过寂寞的7年時光,早日给地球传回有价值的科研数据吧!
其他文献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由90%铂金和10%黄金组成的新材料,堪稱目前世界上最耐磨的金属合金,比高强度钢耐用100倍,与自然界中的钻石以及蓝宝石等材料的耐磨度处于同一级别。经过各种磨损测试,科学家指出,如果一辆汽车的轮胎涂层是由这种材料制成的,那么在胎面受到磨损之前,这辆车可以绕地球行驶500圈。将来手机插件、电脑、卫星、飞机和宇宙飞船上传输电力的部件都可以使用这种合金,因为它既能经受磨损和撕裂,又能传导
期刊
艾斯很少吃中国料理,不过,为了接待他的中国朋友张医生,他特地预订了一家味道不错的中国饭店。由于还没到晚餐的时间,饭店中只有艾斯与张医生两位顾客。  随后不久,饭店里陆续进来三位顾客。出于职业习惯,艾斯一边同张医生聊天,一边观察着他们。  第一位是扎着马尾辫的中年男人,一身休闲装扮。“马尾男”点了一盘排骨炖萝卜、一份水饺、一杯普洱茶。  第二位是年轻男子,带着一副眼镜。“眼镜男”在菜单上选了好久,要
期刊
美国优步公司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汽车项目正在推进,并计划在2023年开始运营飞行出租车服務。飞行汽车要投入运营,基础设施必不可少,比如飞行汽车的停靠站点,我们也可以将其称为飞行汽车的“航空港”。瞧,这些是优步征集的未来电动垂直起降汽车的空港设计,个个都充满未来感,你更喜欢哪一种?
期刊
俄罗斯位于北极圈内的昌普岛上散布着许多巨大的石球,这些石球直径最长可达2米,都呈現正球体,仿佛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自从这些石球被发现,便被游客们称为“上帝的足球”。昌普岛目前没有人居住,距离俄罗斯本土也相当遥远,地质学家还未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能确定石球在几千年前就已形成,并非人造。但对于石球真正的来历,正式答案仍未揭晓。
期刊
有科学家研发了一种3D打印的“腮”,能够帮助人类在水下生存。他们认为全球不断变暖,海平面上升,未来人类生活在水下的概率很高,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居民,所以能够在水下自由呼吸是必需的。他们受到了一种潜水昆虫和鱼鳃的启发,用特殊材料3D打印出了人类能够使用的“腮”,这种“人造腮”能从周围的水中补充氧气并且释放二氧化碳。但是要满足人类在水中对氧气的需求,周围至少要有32立方米的水才行。目前科学家正计划对这款
期刊
英国的天体物理学家认为银河系中除地球外还有36个智慧文明存在。这一论点的成立基于假设智慧生命在其他行星上的发展方式与地球相似。科学家认为,银河系中外星文明发展的可能性是由两个“天体生物学的哥白尼极限”决定的。第一个极限是,一颗行星形成后至少经过50亿年才可能出现智慧生命;另一个极限是,行星围绕的恒星需要具有很高的金属性(至少与太阳相当)。他们根据这两个极限,计算出银河系内行星文明的数量,只是这些行
期刊
人类的宝宝出生之前要在母亲的肚子里暖暖活活地待上9个月。  第一个月  未来的小宝宝现在叫作胚胎,只有一颗小豆子那么大,但已经有心脏在有规律地跳动了。  第二个月  胚胎长到了3厘米,有了胳膊和腿,手和脚也成形了。  第三个月  胚胎的长度不足10厘米,但身体的各个器官已经形成。此后我们可以称他为宝宝了。  第四个月  宝宝长到15厘米长。长出了指甲和头发。他时而坐着,时而翻身,时而舒展身子。妈妈
期刊
自然界无奇不有,天上、地上,水里、土里,都有生命繁衍生息。哪些生物住在地下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地面以下的环境:潮湿、阴冷、黑暗、氧气不足……呃,好像不那么舒服呢!但是,有很多具有超强适应能力的生物,在黑暗缺氧的地下,过着非常丰富、有趣的生活。  最富有团队精神  ——猫鼬(yòu)  猫鼬的长相可爱,有小小的半圆耳朵,眼睛大大的。它们是昼行性动物,白天活动,晚上进洞睡觉。还记得上一
期刊
有时候我们是不经意间受伤的。比如,探索自己身体的小孩子经常会将一些小物件放到鼻子或者耳朵里。再大一点的孩子会一起玩一些十分危险的游戏,比如“比一比谁站得离窗户更近”。他们并不会意识到其中的危险,但明白这些游戏的危险之处,并且避免危险是极其重要的。  冒险行为  有的人即便知道可能遇到的危险后果也会去冒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冒险行为。朋友之间会比试谁的胆子更大。我们想要让人佩服自己,于是就发出挑战,做
期刊
生理疾病  无论是身体里有病菌滋生,还是身体的某一部分运转不良,老化或者疲劳,都可能让我们生病。我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如果有问题,还可能加重疾病。我们也有可能因为意外而失去健康。  微生物和白细胞:一场大战  身体就好比一座城堡,有一道城墙保护,这道城墙就是皮肤。但再怎么固若金汤,城堡还是有门洞的:嘴巴、鼻子、耳朵、眼睛,等等。如果有“敵人”入侵,穿透了防护层,人就会生病,这“敌人”就是微生物。  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