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1986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针对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不足,本文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措施和建议来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挑战杯。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2-0140-03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整个大学科技创新体系乃至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起创新教育的职责,必须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不断推动大学生创新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
  
  1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间经历了启动、正规和深化三个发展阶段。在启动阶段,主要是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有益的学习、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使大学生在以校园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文体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发展身心。1989年下半年,在团中央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1所高校联合召开了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迈向比较系统的轨道,步入正规阶段。现如今,以“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为宗旨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已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整合的一个平台。1999年,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这标志着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进入深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科技创新不再是学生个人的行为,而是以实际科技为背景、跨学科的团队之间的综合较量;不再是教师对学生已掌握知识的训练或考试,而是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创业准备和推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实践尝试。
  
  2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挑战杯”竞赛开展得如火如荼,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并且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科技创新评价制度缺失、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已经成为影响其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1科技创新评价制度缺失,束缚科技创新教育的 开展
  现行高校学生以分数为标准、以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主要内容的评价制度,直接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使高等教育仍然沿袭着“应试”的教育模式,强化的是大学生的吸纳接受能力,弱化的是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动性,扼杀了创新所需要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窒息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大学生评价制度束缚了大学生自己的新见解、新思想、新质疑以及运用吸纳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大学生评价制度难以引导大学生明确未来社会对自己创新素质提出来的基本要求,难以激发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潜能,背离了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旨,是阻碍高校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2.2学生实际参与率低,理论教育与实践环节脱节
  由于长期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重知识轻实践,忽视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尤其从大学生参与“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撰写科技作品(论文)”等三项科技创新活动中发现,大学生真正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早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普遍较低。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反响,但参加的学校多数是国内知名高校,即使是参加的知名高校,从参与的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虽然“挑战杯”对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的高校只是把此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绝大多数大学生并没有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科技创新之中去。由此可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有待提高。
  
  2.3缺乏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水平急待提高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比较好,但在一般大学和一些单科性大学及大部分专科学校、民办大学的大学生中开展较缓慢,有的甚至还没有起步。究其原因,除了学校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科技创新的基本功不扎实之外,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一些普通学校,一些有科技创新意识和愿望的大学生,由于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导致成功率低或科技含量低。这些学生的上进精神虽然可佳,但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整体发展要求来看,这种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应该是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措施,让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同时,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参与热情较高,但缺乏长久坚持下去的意志品质,学生科技成果突击的多,注重平时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少,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多,但活动质量好、水平高的较少,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2.4缺乏资金和物质支持,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当前,对大学生科技活动的人、才、物投入不足问题,主要表现为忽视科技活动的组织管理队伍和指导教师队伍业务培训和素质提高,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专门用于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设备数量极其有限,有的高校甚至是空白,这些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同步提高,是影响大学生科技活动的重要物质因素。同时,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规模化和规范化。科技创新管理和运行机制应与课程改革、学分设置、学生评价制度、物质精神奖励等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虽然部分重点大学已经建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并出台了相应的制度措施,但大部分高校在领导机构、组织管理、制度措施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没有纳入学术活动的规律之中,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去指导,这样就不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面,形成不了科技创新的校园氛围。
  
  3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新发展的举措
  
  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高度重视,进行深刻的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大学生科技创新得到全面、迅猛地发展。在学校层面,建立学生科技创新的评价制度,完善组织机构,加强资金保障,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在教师层面,引导和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将教书育人功能延伸和拓展;在学生层面,增强刻苦学习、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校园内构建起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体系。
  
  3.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 观
  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支撑。克服传统评价存在的评价指标模糊、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一的弊端,要以更宽广的视野,发掘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从知识、能力、素质、继承与创新、书本与实践等方面,全方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做出科学评价。以评价为切入点,从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实践出发,构建全面、科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评价体系,使考核从注重知识记忆传承向注重科技创新素质转变,从而有效引导师生员工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
  
  3.2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完善运行管理体制
  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经费来源、表彰奖励、成果转让及指导老师的表彰等是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要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首先,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大学生创新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其次,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保证,尤其要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经费和硬件投入;再次,要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队伍,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加大科技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从而调动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建立有效的载体,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为开设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4加强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扩大科技创新规模
  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教师的积极支持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创新队伍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采取多种办法全面调动大学生群体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努力做到普遍性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既注意科技创新的群众性,又要注意发现、培养一批骨干分子,充分发挥骨干分子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开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一所高校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鼓励和发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加到科技创新队伍中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要充分发挥大学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同样,没有教师的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就举步维艰。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把关是促使学生科技创新起点高、成果上水平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既对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孕育着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珍贵契机。因此,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敏坚.从“挑战杯”看高职院校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J].职教论坛,2006,(10):23-24.
  2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J].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36-38.
  3姜一飞.从第八届“挑战杯”看大学科技创新动力新机制[J].科学与管理,2005,(4):33-35.
  4刘龙,宋书中,陈岩,等.以“挑战杯”为契机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3):43-44.
  5吴银玲,陈延良.浅谈大学生科技活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42-43.
  6王平祥,唐铁军.着力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 高等理科教育,2006,(1):103-105.
其他文献
[摘要]产生于教学改革研究成果的中国计量学院一年级学生必修课《大学生学习指导》,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坚持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课程内容建构的依据,不断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在“帮助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向大学平稳过渡,为他们学会学习以及人格成长提供支持”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有效的实践,深受学生欢迎。为高校寻找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解决日益增加的大学生问题、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提供了可行的范例。  [
期刊
[摘要]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评价涉及的因素繁多,而且评价因素受到评价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个人偏好的直接影响,很难完全排除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本文建立全面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S证据理论信息融合技术将繁杂的、主观不确定信息的教学质量评价问题转化为确定性的决策问题,给出了一种全面、客观的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仿真验证了该评价体系能够排除人为因素,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有效
期刊
[摘要]教育信息势是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唯一推动力。信息即负熵即有序即梯度即势,所以,有效信息量与信息势是等价的。无论教育技术的“媒体派”还是“学习派”,其理论研究的主旨就在于生产更多的信息量、营造更大的教育信息势。论述了在教育信息势推动下,产生的学习“情感势”与“意识流”的非平衡非线性作用如何形成知识的有序结构、进而形成智慧素质和能力,以及“信息人”六维信息势(货币信息势、权力信息势、知识信息势、情
期刊
[摘要]为数不少的音乐课堂,器乐教学已经沦落到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器乐教学缺乏应有的美感——学生听不到美的音乐、奏不出美的音乐、体验不到演奏的音乐之美,应是症结所在。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准确把握课堂乐器的特性,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审美含量,让琴声乘上音乐的翅膀,让器乐教学富有美感地进行,器乐课堂才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课堂乐器,演奏教学,美感。  [中图分类号]G623.7
期刊
摘要 分析了CAD应用技术与工程图学教学体系融合的三种模式。结合CAD应用技术与工程图学教学模式的融合实践,总结了教学实践的具体内容和存在的教与学问题,提出基本观点和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工程图学,CAD应用技术,教学改革,三维建模。  中图分类号 TH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9)03-0055-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在工程设计领域的深入应用,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为主。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校评估,评估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
期刊
[摘要]论述了学习理论的渊源,对各派学习理论作了评说;特别论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还对内化和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  [关键词]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内化与外化的双向建构学习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4-0283-08    学习理论就是关于人类学习的理论。旨在阐明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学习是怎样的一个过
期刊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知识内化。学生知识内化为素质,素质外现为能力,而知识内化的最好途径是实践。实践教学模式是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变为提高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为高等教育中素质能力形成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途径。  [关键词]素质 ,能力,实践教学模式,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07)05-0425-04   
期刊
编者按:本刊从2000年起开辟了“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论坛”栏目,旨在为探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搭建一个研究平台。几年来,从丰富的稿源中遴选刊载了百余篇高质量的稿件,虽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我们认为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比如:如何突破应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的瓶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有机联系、学习素质的养成及有关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等问题。    1 问题的提出    1.1 国内
期刊
[摘要]介绍一个在Web环境下,基于B/S三层结构模式、利用先进的ASP/ADO.NET技术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的总体方案、主要功能模块及其相关实现技术。该系统包括三个功能模块:考试系统、管理系统和登录系统,实现了由传统考试方式向利用网络无纸化考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ASP.NET,ADO.NET,Web应用,在线考试。  [中图分类号]TP39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