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教学艺术是否成功,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享受科学之美中学习和掌握物理。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艺术,可以使课堂满堂生辉。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这门艺术,那么,物理课堂将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及大胆创新,有效提高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精心设计物理教学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美可以启迪心灵,可以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把物理学习当作一件趣事来做。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物理知识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段视频: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一位拿着鱼叉的渔民。岸边是他的妻儿,正远远地看着他,好象充满了期待。放完视频,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渔民怎样才能让他的妻儿如愿以偿地吃到美味?老师先带你们做个试验!”然后,教师在一个装满清水的玻璃槽中插一个上面印有一朵娇小的玫瑰花图案的长条形白色硬卡片,让学生用削好笔尖的彩色铅笔去触碰水中那朵美丽的玫瑰花。但同学们发现,当他们按照眼睛所定位的方位去触碰玫瑰花时,总是“扑了个空”。教师把硬卡片从水槽中提起来时,学生发现,在玫瑰花的上方的白色硬卡片上,有彩色铅笔留下的痕迹。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对学生说:“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个渔民,叉鱼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将光学原理的教学巧妙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使物理知识内容深入到同学们的心灵,并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如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判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细雨过后彩虹高挂的美妙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雨后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物理教学充满了美和诗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精心设计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完美、灵活以及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还要力求教学语言及板书的艺术性,确保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认真发掘和展示物理科学之美
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作为物理教师,如何使教材里的铅字焕发出美的光彩,还需要教师的努力发掘。鉴于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展示物理科学之美学特征,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物理。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物理之美。比如,物理学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之美:大到天体,小到粒子,其运动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规律的;物理理论的简洁之美:众多的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热”这个物理问题,其结论却可以用区区十个字作准确的概括——“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物理学的对称之美:静止与运动、变速与匀速、斥力与引力、折射与反射、电生磁与磁生电、磁场的两极等。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科学所蕴含的各种美的时候,将使善于感动的初中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并通过情感的频繁触动而进一步产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爱。教学策略之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物理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通过成就感的取得,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并能够亲身感受到物理学的内在之美。换而言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各种事物内在的本质与联系,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自然界的秘密,并使学生从验证与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愉悦。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密度”这一个对于初中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重要概念时,可以指导同学们参与物理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亲自获得物理知识。在“密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外形完全一样的两个金属块(为了使两个金属块看起来完全一样,教师可以事先喷涂同样的颜色。),问学生能否确认它们属于同一种金属?当学生对此产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将这两个金属块在同学们中间传送,让同学们体验它们的不同特点,并作进一步引导:鉴别物体时,仅凭外形、颜色、气味、软硬等这些明显的特征,还是远远不够的,各种物质还有一种更加隐蔽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的特性并不随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却可以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内在关系中发现,这就是“密度”。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工具,分别测出两个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得出它们不同的密度。教师围绕“密度”这个概念,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继续组织和设计课堂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并验证了“同种物体的密度是一个恒量,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等物理规律,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唤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科的饱满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已成定论的物理知识,不能以形式化的教学流程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心理状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认真发掘和展示物理科学之美,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就是成功的艺术,可以使课堂满堂生辉。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这门艺术,那么,物理课堂将给学生带来快乐的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为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笔者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及大胆创新,有效提高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精心设计物理教学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
美可以启迪心灵,可以点燃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使学生把物理学习当作一件趣事来做。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一物理知识时,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放映一段视频: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有一位拿着鱼叉的渔民。岸边是他的妻儿,正远远地看着他,好象充满了期待。放完视频,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渔民怎样才能让他的妻儿如愿以偿地吃到美味?老师先带你们做个试验!”然后,教师在一个装满清水的玻璃槽中插一个上面印有一朵娇小的玫瑰花图案的长条形白色硬卡片,让学生用削好笔尖的彩色铅笔去触碰水中那朵美丽的玫瑰花。但同学们发现,当他们按照眼睛所定位的方位去触碰玫瑰花时,总是“扑了个空”。教师把硬卡片从水槽中提起来时,学生发现,在玫瑰花的上方的白色硬卡片上,有彩色铅笔留下的痕迹。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对学生说:“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个渔民,叉鱼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将光学原理的教学巧妙地融入到生活情境之中,使物理知识内容深入到同学们的心灵,并使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如果只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判断。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细雨过后彩虹高挂的美妙视频,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雨后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从而使物理教学充满了美和诗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精心设计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着重于教学内容的完美、灵活以及师生之间的密切配合,还要力求教学语言及板书的艺术性,确保物理课堂教学的成功。
二、认真发掘和展示物理科学之美
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发现。作为物理教师,如何使教材里的铅字焕发出美的光彩,还需要教师的努力发掘。鉴于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展示物理科学之美学特征,使学生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物理。教学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展示物理之美。比如,物理学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之美:大到天体,小到粒子,其运动并不是毫无章法,而是有规律的;物理理论的简洁之美:众多的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热”这个物理问题,其结论却可以用区区十个字作准确的概括——“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物理学的对称之美:静止与运动、变速与匀速、斥力与引力、折射与反射、电生磁与磁生电、磁场的两极等。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物理科学所蕴含的各种美的时候,将使善于感动的初中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并通过情感的频繁触动而进一步产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热爱。教学策略之二,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物理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通过成就感的取得,树立和增强自信心,并能够亲身感受到物理学的内在之美。换而言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各种事物内在的本质与联系,在解疑释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自然界的秘密,并使学生从验证与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愉悦。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密度”这一个对于初中学生具有一定难度的重要概念时,可以指导同学们参与物理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亲自获得物理知识。在“密度”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外形完全一样的两个金属块(为了使两个金属块看起来完全一样,教师可以事先喷涂同样的颜色。),问学生能否确认它们属于同一种金属?当学生对此产生疑惑时,教师可以将这两个金属块在同学们中间传送,让同学们体验它们的不同特点,并作进一步引导:鉴别物体时,仅凭外形、颜色、气味、软硬等这些明显的特征,还是远远不够的,各种物质还有一种更加隐蔽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的特性并不随着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却可以从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内在关系中发现,这就是“密度”。然后,教师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工具,分别测出两个金属块的质量与体积,得出它们不同的密度。教师围绕“密度”这个概念,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继续组织和设计课堂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并验证了“同种物体的密度是一个恒量,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等物理规律,从而使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体验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唤起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科的饱满热情。
综上所述,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已成定论的物理知识,不能以形式化的教学流程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心理状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认真发掘和展示物理科学之美,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