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风可劲儿扯着,门栓几次才扣住。
父亲的双脚被缠着,他走的极慢。
他不停回头催我,快照,把院子、把树、把菜地都给咱照下来。
土疙瘩从山坡上前赴后继地滚下,追着我讲述……
——题记
一场人与雀儿的游戏
父亲知道,能在山上生活的日子越数越少。换言之,能种几株庄稼的季节不多了。年事趋高,终究得要随子女们一起生活。他愈发不惜体力地把弄他的一二分地。我们做子女的很不赞成。
起初,他在房前屋后的山坡开点荒地,想必为了锻炼身体。孰料,他一干起活儿来,码不住劲儿。累过头后,失眠愈发不可救药。可哪个也不能天天管着他。去年开春,等来雨后,又忙不迭地种谷子种豆子撒菜籽栽葱苗。谷子低产又熬人,我们尤其反对,可父亲还是种了。怎么说呢?原由还是脱不了我们的干系。那年父亲在山上开出第一片荒地,刨掉石块杂草,冬天把厕所的粪一担一担挑着埋在地里,次年春天,挑开粪窖把粪撒开深翻入土,种了第一季谷,秋后碾得十几斤小米,给兰州的我和小弟各捎来几斤。嗬,那米金黄金黄的,煮了粥,亮汪汪的飘一层油花子,既黏稠又爽滑,馨香甜润,沁人心脾,我们直夸从没喝过如此清香的小米粥。子女们的胃口,吊在父亲的肋巴条里,从此他一年不落地种谷子,入种、间苗、锄草、照雀儿、收割、晾晒、打场、碾米,繁琐又劳人。
家乡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高原风貌雄浑独特,人居环境多显窄逼。父亲住的山上原本人家稀落,市场经常活跃的这些年,年老的逐渐入土,年轻的去街市追繁华了。一山的土地任由野草生长再枯死。庄稼成了土地上的稀罕物,更是山鸡、麻雀儿们的天珍。
去年父亲种了一层梯田的谷子,经历了长达一夏的人雀儿战。从谷子灌浆起,麻雀们就闻香而至,从嫩籽吃起,直到谷子饱满成熟。父亲说,世事变了,雀儿也不怕人哩,从前两根棍子绑成十字,套上一件旧褂子,棍尖上扣一顶旧草帽,往庄稼地里一矗,袖子衣襟随风舞动,顶人值班。现在不行哩,麻雀鬼精鬼精,知道那是“花架子”,熟视无睹。父亲只好提只小板凳,坐在地头逐赶。天明到日落,谷地离不开人,年近八旬的人如何消受得了?我们往屋里打电话,经常没人接,谷地在一个避风弯弯里,手机又无法接通。当终于打通时,谁都不免抱怨几句,都是那句话:能打多少谷子嘛,您费这个劲儿!
继母跟着受累,过些日子,就给我们报告父亲腿肿了、脚肿了、黑了瘦了的,弟弟们一急,少不了吼喊几句,父亲委屈地说:不照看就颗粒无收嘛,难道是为雀儿种的?
无奈之下,只能由着父亲。好在以后不会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姐弟已商议好把父亲和继母搬到市里去住。租来的单元房,弟妹们收拾擦洗一新,床铺、灶具购买齐备,只等父亲收秋后搬家。
父亲的秋收得极慢,个因有二。一者父亲对于搬迁市里,拖着悠着,不舍离开他生活了20年的高山。二者我给父亲说过想回去住几天。我和父亲一样有恋土情结,一想到父亲一搬离,从此我在县里再没了安身的老窝,心里很是失落。便想在父亲搬迁之前,再回山上住几天。那里有空旷的视野,有当年修窑时母亲的脚印,有父亲孤独的眼神,有我一次次回家小住时不着边际的遐想和无人知晓的奢望。
父亲借着等我的理由,磨磨蹭蹭地收着他的庄稼。
本来我是极其想帮父亲照一阵儿麻雀的。我把那想象成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小时候玩过扣雀儿,把雀儿的腿扣断,玩了几天,给养好伤后又放飞了。我想,如果我照雀儿,顶下父亲可以休息,也适当让雀儿们吃得自在些。但公务在身,我终究回得迟了,错过了一段久违的风景。
“你没见那阵势,哗地一个黑盖罩过来,任我挥舞竹标,直径以内有效,以外毫无威慑。收割前的那些天,战斗相当激烈哩,一天要扔掉几袋子石子。你姨负责捡石子送石子,都供不上呢。我扔向东面,它们飞到西面,我扔向西面,它们飞到南面,龟仔仔雀儿也认人哩,知道这是不中用的老汉,兜着圈和我对着干。
“我一边扔石子一边喊叫:龟仔仔们别贪了,老汉再种不成了,就收这一茬了呀!
“唧唧,咕咕。雀儿们注意力全在那饱满的谷穗上。”
父亲的讲述不失一个语文老教师的文采,逗得我哈哈大笑。那时,风儿驻足在听,树枝哗啦摇摆一下,有几只雀儿在脑畔上咕咕偷着笑哩。
一架石山上的几层薄土,庄稼稀少,树木稀少,麻雀难以为生,能找见这一片谷地,咋肯放弃?
白发苍苍的两个老者,一个背运石子,一个扔石子赶雀儿,吓骂声淹没在叽叽喳喳的啁啾声和扑棱棱的飞翔声中。父亲一口一个“龟仔仔们”,仿佛小时候喊叫我们一样,我说,爸爸,这哪叫战斗?不过一场人与雀儿的游戏而已。
我在家的那几天,夜晚和黎明,院墙的葛针林里,唧唧咕咕总听到鸟叫,猜想麻雀们也知道秦老汉要搬家了。
我把三五斤小米从陕北背回兰州,这是父亲种的最后一茬儿粮食,我视为珍物,分送给两个密友。其中一个是诗人,他说,他要装在玻璃瓶中密封起来。我的一份也是不舍吃。唯遇身体小恙、茶饭不思时,煮粥来疗慰。粒粒小米,像枚枚汉字,随着我的不同构思,演绎着不同的黄土地故事,渗透着父亲的汗水味,带着父亲的手温。喝时,除了细细吮吸泥土的那份清香,还品咂着父亲与麻雀的那场游戏的滋味。
一些隐忍及晦涩
去年,父亲戒了近十年的烟瘾又犯了。诱因竟是他的那几小块地。
原委得探远点说。
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很多土地是退耕还荒了。前些年父亲正是在荒草坡上,一个人坡改梯,开拓出几小片耕地来。
起初,我们都当着一项锻炼支持父亲刨挖的。一辈子教书为生,“文革”挨整、中年丧妻,父亲可谓命运多舛,体单身薄。退休后搬迁山上后,多少有点隐居的意思。所以刨挖点地,一来锻炼身体,二来排遣寂寞。可是我们疏忽了一点,教书出身的他作务地像要求学生的作业本一样整齐,种庄稼像讲课批作业一般认真投入。活动量和劳动强度,都超出锻炼的尺度。而且时间一长,人与地竟生出黄土高原般深厚的感情。 我们又深深地担忧起来。
父亲也遭遇了难言之隐。
上山没几年,他的老同事老同学体量父亲太孤单,嚷嚷着给物色老伴。我们不知道的一天,给领去一个先丧子后失夫的花甲老妪。精神经历重创的老妪,绕着我家院里院外转悠一圈说,这地方好安静。口吻满含欢喜。几次见面聊天后,父亲宣布要断弦新续。我们姐弟心里虽难过,还是打发大弟开车把老妪接到父亲的山上。
她估计错了。新鲜劲过后,就觉得山上过于安静了。除了周末弟弟们回去一趟,更多的时候出一双、入一对。不适的地方不止于此,还有父亲翻腾的那几小块地。前面说了,翻地或是入种或是间苗、锄草,父亲一劳动起来没个点,早饭推到晌午,午饭推到下午,晚饭吃成宵夜。老伴不跟着,一个人无聊,跟着,累得不行。为作务地,两人起了摩擦,一年后人家直接摊牌:找老伴目的是享最后的清福,不为受苦种地。拍屁股走人了。
父亲弓身在地里,头也没回。从此,他耕种更忘乎所以了。春天深翻、入种、筑渠,夏天间苗、锄草、施肥,秋天收割、碾场、晾晒,冬天覆膜、压草、裹树,全部精力投在地里,地成了全部的寄托。
知父莫如子。父亲倔强、执著,我们既陪伴不了,也就任由他的兴致去活。
后来的继母第一次被介绍人领来时,父亲旁的不说,直接给指点看了他耕作的一二分地。其时正是夏季,地里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父亲口吐真言:不种没事干,种上劳人得很呐。继母接过话把儿:“有了帮手会轻省些。”叮咚一声,父亲心里漾开一片涟漪,笑意偷袭了脸庞。不多久,她成了如今天天跟随父亲乐在累在二分地里的继母。
说一不二的父亲,怎么又犯了烟瘾呢?
去年春季,突然有一天,一溜小车开上山来,有关部门的人来实地勘测、规划环城绿化带。小城依山傍河,扯开百里长的山峦搞绿化,以期打造黄河绕膝、绿树拥肩、山水相映、宜居宜林之地。
这本是一桩好事。栽树先得修路,多年出行不便的父亲,在铲车开上山推出一条简易公路的当日,喜形于色地致电兰州的我、西安的姑姑、咸阳的叔叔: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多年的夙愿实现哩。
可接下来,当浩浩荡荡的栽树队伍上山来,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以久违的声势和速度栽树时,父亲才慌张起来,就为他开出的那几片菜地嘛。
父亲唠叨道,把我种熟的地拿去就可惜了。几天里,吃不香睡不稳,白天一会儿一瞭,看栽树大军逼近没有。
真是个大问题。看似几小块地,现在已不仅仅是能长出豆啊米啊菜啊的土地了,还是消化父亲汗水、烦闷,反馈健康、快乐的圣土。十几年的光阴里,父亲仿佛像曾给学生讲过的、传说中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安泰,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从大地汲取力量,从不感到疲劳似的,也少闹疾病。他不但自己能从土地得力,还能把这种力量传递开来,给了我。
看着父亲怕失去这点命根子坐卧不安又无可奈何,继母便显出了智慧。一天中午,趁父亲打盹着,她爬向山坡去找栽树的人,指着父亲的几块小地,求情说,七八十岁的老汉开那点儿地不容易,你们就留点面子,别给占了可好?你们栽树是绿化,我们种菜也是绿化。她的银白头发照亮了栽树人的眼睛,对方点头答应了。
父亲还是不踏实。柜子里取了盒“芙蓉王”,装进口袋去看人家栽树。这本是父亲盼望中的景致。地处县城边上,山高路陡,僻远寂寥。山上光秃秃的,一任荒草自生自灭。土地生来是承养众生的,不是滋生荒草的,父亲看着可惜。可现在,父亲走向这景致,就那般忐忑。
他不是一个守财奴呀!稳拿一份退休金,衣食无忧。但一贯好善乐施。远亲近邻、孙儿外甥,考学、入伍、买房、移居,或闹个疾疾病病的,父亲一旦知晓,总要表达一份心意。种地亦同,地里种的还是树上结的,只要熟了收了,电话通知这家来吃那家来提。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生长于蓝天清风、沐浴日月精华,父亲的果蔬,受欢迎着呢。
每听父亲施舍之事时,我便记起《古文观止》记述,范仲淹“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任知州时,曾设置义田千亩,救济亲族与贤人之事迹。父亲一介贫民书生,自不敢与范文正公同日而语,但从广义上说,他老人家那几分薄地岂不亦是义田!他放得下知识分子的矜持,讨好于人,爱土地,即是爱众亲。
本乡本土,几句就搭讪上了,父亲便掏出烟挨着一溜儿散发过去。光散不抽自是生硬,便燃起一支猛吸两口。一阵咳嗽过去,栽树的人说,您老放心,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勤快,我们一定把菜地给您留下!父亲的眉眼舒展了,会心地细抽慢吸起来。从此,戒了十年的烟瘾又犯了。
家人不赞成父亲抽烟,不知那几片菜地支持不?现时代,天下广袤的土地,若都有父亲这样的耕作者,该是三生有幸哪。
早熟菜
天气初凉,云薄风轻。躺在窑洞的土炕上,睡眠是那么惬意的事,刚闭上眼,七八个小时就过去了。醒来后,神清气爽,一身轻松。父亲却睡得一点也不踏实,比平日起得格外早。怕叨扰我睡觉,父亲起床后蹑手蹑脚出门,握了铁锨轻轻摘开大门门栓,去地里刨葱刨萝卜。
按时节,萝卜大葱是落霜后才刨的,辣椒、西红柿是长红了才摘的。南瓜呢,从酒樽大长到小碗、圆镜大,直到面盆大小、瓜秧枯干还撅着红屁股在地里才摘呢;不长老,腻劲、甜味出不来。像人一样,资历在那放着,一冬天,南瓜差不多是农家的主打菜,既可当蔬菜做瓜和面,也可当主食蒸着吃。可是,今年父亲菜园里的南瓜没这么幸运,等不到落霜,父亲就得搬家,蔬菜等不到长老长安逸,就得被收回窑里或窖里。
人为终止生命的生长,父亲于心不忍,又苦于无奈,便睡梦中都惦记着地里的庄稼。
每天我起床后,院里已躺着一排葱白粗壮、叶子青翠的大葱,摆着几篮西红柿、豆角,堆一堆小萝卜头。西红柿青绿相间,豆角长短粗细不一。萝卜着实嫩着,只一掌长,缨子细疏,似早产儿稀疏的头发,令人怜惜。父亲端了板凳,坐下来把葱五六根分一把,叶子一折捆起来。一边捆一边说,多俊的葱,可惜刨早了。轮到拧掉缨子、拾掇萝卜时,唉声不断:“糟蹋了,糟蹋了,一半身量也不到呢。”各样里,他挑了大的,俊样的,分成几小袋,挑着去给坡下的老李、沟口的老王家送去。把搬家要带的装好后,剩余的一筐筐提到背崖上的菜窑里储藏,捆好的葱也贴着菜窖的墙栽好,十几个南瓜则码放在屋里的柜顶上。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成就感,自言自语道:嫩了点,否则又甜又腻,味道可好哩。
两畦子朝天椒一串串一爪爪,只有蜡笔头大小,却真是稠密,嫩嫩的脆着、绿着。父亲不忍拔掉,站在畦边一个劲儿叨叨“红了才香”。直到搬家的头天下午,父亲才发狠连根拔起抱回院里,和继母坐下摘辣椒。青的多,红的少。小小的,贼辣。可惜没长足。
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掩映在一堆绿蓬蓬的辣椒秧中,像长熟了的两株庄稼,我在窑洞的窗子里瞅着,瞅出一股怜惜和幸福之情,偷偷地端起相机透过窗户定格下来。他们一边摘辣椒,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搬家的事,诸如,到市里水土不知服不服;没有养鸡的地儿了,以后剩菜剩饭咋办呀;这山上,啥时候再上来呢;辛苦种熟了的几分地,弃之可惜……搬离山地的家,就像拔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一样不容易。
正值晚秋,空气凉爽湿润,清晨一层薄雾罩在山间,落在地面上,宛如给大地搽了一层粉脂,宁静而端庄。那天,我和继母做好早餐找不见父亲,冲着院子喊也不应。跑出大门去找,你猜怎么着?父亲正在对面地里拍梯田棱呢,啪啪的回声脆响在山谷间。我刹那有些恍惚,那挥舞锨把的是年近八旬的父亲吗?谁给他如此的臂力,把山拍得震响!问题是,明明就要搬家了,还拍它做什么?由不得就抱怨几句。父亲悻悻地说,嗨,趁下过雨土湿着,把塌了的豁口补起来,明年谁种都好。到底是八旬翁啦,一座山都在逐渐坍塌,你的一层梯田算什么?恍然间我似乎明白,我一向苛人苛己的完美主义风格,根源在这里呀。比方说,每一次放假前,每一次出差前,我都要把办公室、把屋里屋外收拾整理干净。住过的房子、用过的物件,都伏着自己的影子,一件也不容落灰,不留给别人粗鲁地打扫。
父亲的双脚被缠着,他走的极慢。
他不停回头催我,快照,把院子、把树、把菜地都给咱照下来。
土疙瘩从山坡上前赴后继地滚下,追着我讲述……
——题记
一场人与雀儿的游戏
父亲知道,能在山上生活的日子越数越少。换言之,能种几株庄稼的季节不多了。年事趋高,终究得要随子女们一起生活。他愈发不惜体力地把弄他的一二分地。我们做子女的很不赞成。
起初,他在房前屋后的山坡开点荒地,想必为了锻炼身体。孰料,他一干起活儿来,码不住劲儿。累过头后,失眠愈发不可救药。可哪个也不能天天管着他。去年开春,等来雨后,又忙不迭地种谷子种豆子撒菜籽栽葱苗。谷子低产又熬人,我们尤其反对,可父亲还是种了。怎么说呢?原由还是脱不了我们的干系。那年父亲在山上开出第一片荒地,刨掉石块杂草,冬天把厕所的粪一担一担挑着埋在地里,次年春天,挑开粪窖把粪撒开深翻入土,种了第一季谷,秋后碾得十几斤小米,给兰州的我和小弟各捎来几斤。嗬,那米金黄金黄的,煮了粥,亮汪汪的飘一层油花子,既黏稠又爽滑,馨香甜润,沁人心脾,我们直夸从没喝过如此清香的小米粥。子女们的胃口,吊在父亲的肋巴条里,从此他一年不落地种谷子,入种、间苗、锄草、照雀儿、收割、晾晒、打场、碾米,繁琐又劳人。
家乡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高原风貌雄浑独特,人居环境多显窄逼。父亲住的山上原本人家稀落,市场经常活跃的这些年,年老的逐渐入土,年轻的去街市追繁华了。一山的土地任由野草生长再枯死。庄稼成了土地上的稀罕物,更是山鸡、麻雀儿们的天珍。
去年父亲种了一层梯田的谷子,经历了长达一夏的人雀儿战。从谷子灌浆起,麻雀们就闻香而至,从嫩籽吃起,直到谷子饱满成熟。父亲说,世事变了,雀儿也不怕人哩,从前两根棍子绑成十字,套上一件旧褂子,棍尖上扣一顶旧草帽,往庄稼地里一矗,袖子衣襟随风舞动,顶人值班。现在不行哩,麻雀鬼精鬼精,知道那是“花架子”,熟视无睹。父亲只好提只小板凳,坐在地头逐赶。天明到日落,谷地离不开人,年近八旬的人如何消受得了?我们往屋里打电话,经常没人接,谷地在一个避风弯弯里,手机又无法接通。当终于打通时,谁都不免抱怨几句,都是那句话:能打多少谷子嘛,您费这个劲儿!
继母跟着受累,过些日子,就给我们报告父亲腿肿了、脚肿了、黑了瘦了的,弟弟们一急,少不了吼喊几句,父亲委屈地说:不照看就颗粒无收嘛,难道是为雀儿种的?
无奈之下,只能由着父亲。好在以后不会再这样下去了,我们姐弟已商议好把父亲和继母搬到市里去住。租来的单元房,弟妹们收拾擦洗一新,床铺、灶具购买齐备,只等父亲收秋后搬家。
父亲的秋收得极慢,个因有二。一者父亲对于搬迁市里,拖着悠着,不舍离开他生活了20年的高山。二者我给父亲说过想回去住几天。我和父亲一样有恋土情结,一想到父亲一搬离,从此我在县里再没了安身的老窝,心里很是失落。便想在父亲搬迁之前,再回山上住几天。那里有空旷的视野,有当年修窑时母亲的脚印,有父亲孤独的眼神,有我一次次回家小住时不着边际的遐想和无人知晓的奢望。
父亲借着等我的理由,磨磨蹭蹭地收着他的庄稼。
本来我是极其想帮父亲照一阵儿麻雀的。我把那想象成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小时候玩过扣雀儿,把雀儿的腿扣断,玩了几天,给养好伤后又放飞了。我想,如果我照雀儿,顶下父亲可以休息,也适当让雀儿们吃得自在些。但公务在身,我终究回得迟了,错过了一段久违的风景。
“你没见那阵势,哗地一个黑盖罩过来,任我挥舞竹标,直径以内有效,以外毫无威慑。收割前的那些天,战斗相当激烈哩,一天要扔掉几袋子石子。你姨负责捡石子送石子,都供不上呢。我扔向东面,它们飞到西面,我扔向西面,它们飞到南面,龟仔仔雀儿也认人哩,知道这是不中用的老汉,兜着圈和我对着干。
“我一边扔石子一边喊叫:龟仔仔们别贪了,老汉再种不成了,就收这一茬了呀!
“唧唧,咕咕。雀儿们注意力全在那饱满的谷穗上。”
父亲的讲述不失一个语文老教师的文采,逗得我哈哈大笑。那时,风儿驻足在听,树枝哗啦摇摆一下,有几只雀儿在脑畔上咕咕偷着笑哩。
一架石山上的几层薄土,庄稼稀少,树木稀少,麻雀难以为生,能找见这一片谷地,咋肯放弃?
白发苍苍的两个老者,一个背运石子,一个扔石子赶雀儿,吓骂声淹没在叽叽喳喳的啁啾声和扑棱棱的飞翔声中。父亲一口一个“龟仔仔们”,仿佛小时候喊叫我们一样,我说,爸爸,这哪叫战斗?不过一场人与雀儿的游戏而已。
我在家的那几天,夜晚和黎明,院墙的葛针林里,唧唧咕咕总听到鸟叫,猜想麻雀们也知道秦老汉要搬家了。
我把三五斤小米从陕北背回兰州,这是父亲种的最后一茬儿粮食,我视为珍物,分送给两个密友。其中一个是诗人,他说,他要装在玻璃瓶中密封起来。我的一份也是不舍吃。唯遇身体小恙、茶饭不思时,煮粥来疗慰。粒粒小米,像枚枚汉字,随着我的不同构思,演绎着不同的黄土地故事,渗透着父亲的汗水味,带着父亲的手温。喝时,除了细细吮吸泥土的那份清香,还品咂着父亲与麻雀的那场游戏的滋味。
一些隐忍及晦涩
去年,父亲戒了近十年的烟瘾又犯了。诱因竟是他的那几小块地。
原委得探远点说。
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的同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很多土地是退耕还荒了。前些年父亲正是在荒草坡上,一个人坡改梯,开拓出几小片耕地来。
起初,我们都当着一项锻炼支持父亲刨挖的。一辈子教书为生,“文革”挨整、中年丧妻,父亲可谓命运多舛,体单身薄。退休后搬迁山上后,多少有点隐居的意思。所以刨挖点地,一来锻炼身体,二来排遣寂寞。可是我们疏忽了一点,教书出身的他作务地像要求学生的作业本一样整齐,种庄稼像讲课批作业一般认真投入。活动量和劳动强度,都超出锻炼的尺度。而且时间一长,人与地竟生出黄土高原般深厚的感情。 我们又深深地担忧起来。
父亲也遭遇了难言之隐。
上山没几年,他的老同事老同学体量父亲太孤单,嚷嚷着给物色老伴。我们不知道的一天,给领去一个先丧子后失夫的花甲老妪。精神经历重创的老妪,绕着我家院里院外转悠一圈说,这地方好安静。口吻满含欢喜。几次见面聊天后,父亲宣布要断弦新续。我们姐弟心里虽难过,还是打发大弟开车把老妪接到父亲的山上。
她估计错了。新鲜劲过后,就觉得山上过于安静了。除了周末弟弟们回去一趟,更多的时候出一双、入一对。不适的地方不止于此,还有父亲翻腾的那几小块地。前面说了,翻地或是入种或是间苗、锄草,父亲一劳动起来没个点,早饭推到晌午,午饭推到下午,晚饭吃成宵夜。老伴不跟着,一个人无聊,跟着,累得不行。为作务地,两人起了摩擦,一年后人家直接摊牌:找老伴目的是享最后的清福,不为受苦种地。拍屁股走人了。
父亲弓身在地里,头也没回。从此,他耕种更忘乎所以了。春天深翻、入种、筑渠,夏天间苗、锄草、施肥,秋天收割、碾场、晾晒,冬天覆膜、压草、裹树,全部精力投在地里,地成了全部的寄托。
知父莫如子。父亲倔强、执著,我们既陪伴不了,也就任由他的兴致去活。
后来的继母第一次被介绍人领来时,父亲旁的不说,直接给指点看了他耕作的一二分地。其时正是夏季,地里生机勃勃,充满力量。父亲口吐真言:不种没事干,种上劳人得很呐。继母接过话把儿:“有了帮手会轻省些。”叮咚一声,父亲心里漾开一片涟漪,笑意偷袭了脸庞。不多久,她成了如今天天跟随父亲乐在累在二分地里的继母。
说一不二的父亲,怎么又犯了烟瘾呢?
去年春季,突然有一天,一溜小车开上山来,有关部门的人来实地勘测、规划环城绿化带。小城依山傍河,扯开百里长的山峦搞绿化,以期打造黄河绕膝、绿树拥肩、山水相映、宜居宜林之地。
这本是一桩好事。栽树先得修路,多年出行不便的父亲,在铲车开上山推出一条简易公路的当日,喜形于色地致电兰州的我、西安的姑姑、咸阳的叔叔: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多年的夙愿实现哩。
可接下来,当浩浩荡荡的栽树队伍上山来,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以久违的声势和速度栽树时,父亲才慌张起来,就为他开出的那几片菜地嘛。
父亲唠叨道,把我种熟的地拿去就可惜了。几天里,吃不香睡不稳,白天一会儿一瞭,看栽树大军逼近没有。
真是个大问题。看似几小块地,现在已不仅仅是能长出豆啊米啊菜啊的土地了,还是消化父亲汗水、烦闷,反馈健康、快乐的圣土。十几年的光阴里,父亲仿佛像曾给学生讲过的、传说中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之子安泰,身体一接触到大地,就能从大地汲取力量,从不感到疲劳似的,也少闹疾病。他不但自己能从土地得力,还能把这种力量传递开来,给了我。
看着父亲怕失去这点命根子坐卧不安又无可奈何,继母便显出了智慧。一天中午,趁父亲打盹着,她爬向山坡去找栽树的人,指着父亲的几块小地,求情说,七八十岁的老汉开那点儿地不容易,你们就留点面子,别给占了可好?你们栽树是绿化,我们种菜也是绿化。她的银白头发照亮了栽树人的眼睛,对方点头答应了。
父亲还是不踏实。柜子里取了盒“芙蓉王”,装进口袋去看人家栽树。这本是父亲盼望中的景致。地处县城边上,山高路陡,僻远寂寥。山上光秃秃的,一任荒草自生自灭。土地生来是承养众生的,不是滋生荒草的,父亲看着可惜。可现在,父亲走向这景致,就那般忐忑。
他不是一个守财奴呀!稳拿一份退休金,衣食无忧。但一贯好善乐施。远亲近邻、孙儿外甥,考学、入伍、买房、移居,或闹个疾疾病病的,父亲一旦知晓,总要表达一份心意。种地亦同,地里种的还是树上结的,只要熟了收了,电话通知这家来吃那家来提。不打农药不上化肥、生长于蓝天清风、沐浴日月精华,父亲的果蔬,受欢迎着呢。
每听父亲施舍之事时,我便记起《古文观止》记述,范仲淹“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任知州时,曾设置义田千亩,救济亲族与贤人之事迹。父亲一介贫民书生,自不敢与范文正公同日而语,但从广义上说,他老人家那几分薄地岂不亦是义田!他放得下知识分子的矜持,讨好于人,爱土地,即是爱众亲。
本乡本土,几句就搭讪上了,父亲便掏出烟挨着一溜儿散发过去。光散不抽自是生硬,便燃起一支猛吸两口。一阵咳嗽过去,栽树的人说,您老放心,您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勤快,我们一定把菜地给您留下!父亲的眉眼舒展了,会心地细抽慢吸起来。从此,戒了十年的烟瘾又犯了。
家人不赞成父亲抽烟,不知那几片菜地支持不?现时代,天下广袤的土地,若都有父亲这样的耕作者,该是三生有幸哪。
早熟菜
天气初凉,云薄风轻。躺在窑洞的土炕上,睡眠是那么惬意的事,刚闭上眼,七八个小时就过去了。醒来后,神清气爽,一身轻松。父亲却睡得一点也不踏实,比平日起得格外早。怕叨扰我睡觉,父亲起床后蹑手蹑脚出门,握了铁锨轻轻摘开大门门栓,去地里刨葱刨萝卜。
按时节,萝卜大葱是落霜后才刨的,辣椒、西红柿是长红了才摘的。南瓜呢,从酒樽大长到小碗、圆镜大,直到面盆大小、瓜秧枯干还撅着红屁股在地里才摘呢;不长老,腻劲、甜味出不来。像人一样,资历在那放着,一冬天,南瓜差不多是农家的主打菜,既可当蔬菜做瓜和面,也可当主食蒸着吃。可是,今年父亲菜园里的南瓜没这么幸运,等不到落霜,父亲就得搬家,蔬菜等不到长老长安逸,就得被收回窑里或窖里。
人为终止生命的生长,父亲于心不忍,又苦于无奈,便睡梦中都惦记着地里的庄稼。
每天我起床后,院里已躺着一排葱白粗壮、叶子青翠的大葱,摆着几篮西红柿、豆角,堆一堆小萝卜头。西红柿青绿相间,豆角长短粗细不一。萝卜着实嫩着,只一掌长,缨子细疏,似早产儿稀疏的头发,令人怜惜。父亲端了板凳,坐下来把葱五六根分一把,叶子一折捆起来。一边捆一边说,多俊的葱,可惜刨早了。轮到拧掉缨子、拾掇萝卜时,唉声不断:“糟蹋了,糟蹋了,一半身量也不到呢。”各样里,他挑了大的,俊样的,分成几小袋,挑着去给坡下的老李、沟口的老王家送去。把搬家要带的装好后,剩余的一筐筐提到背崖上的菜窑里储藏,捆好的葱也贴着菜窖的墙栽好,十几个南瓜则码放在屋里的柜顶上。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成就感,自言自语道:嫩了点,否则又甜又腻,味道可好哩。
两畦子朝天椒一串串一爪爪,只有蜡笔头大小,却真是稠密,嫩嫩的脆着、绿着。父亲不忍拔掉,站在畦边一个劲儿叨叨“红了才香”。直到搬家的头天下午,父亲才发狠连根拔起抱回院里,和继母坐下摘辣椒。青的多,红的少。小小的,贼辣。可惜没长足。
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掩映在一堆绿蓬蓬的辣椒秧中,像长熟了的两株庄稼,我在窑洞的窗子里瞅着,瞅出一股怜惜和幸福之情,偷偷地端起相机透过窗户定格下来。他们一边摘辣椒,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搬家的事,诸如,到市里水土不知服不服;没有养鸡的地儿了,以后剩菜剩饭咋办呀;这山上,啥时候再上来呢;辛苦种熟了的几分地,弃之可惜……搬离山地的家,就像拔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一样不容易。
正值晚秋,空气凉爽湿润,清晨一层薄雾罩在山间,落在地面上,宛如给大地搽了一层粉脂,宁静而端庄。那天,我和继母做好早餐找不见父亲,冲着院子喊也不应。跑出大门去找,你猜怎么着?父亲正在对面地里拍梯田棱呢,啪啪的回声脆响在山谷间。我刹那有些恍惚,那挥舞锨把的是年近八旬的父亲吗?谁给他如此的臂力,把山拍得震响!问题是,明明就要搬家了,还拍它做什么?由不得就抱怨几句。父亲悻悻地说,嗨,趁下过雨土湿着,把塌了的豁口补起来,明年谁种都好。到底是八旬翁啦,一座山都在逐渐坍塌,你的一层梯田算什么?恍然间我似乎明白,我一向苛人苛己的完美主义风格,根源在这里呀。比方说,每一次放假前,每一次出差前,我都要把办公室、把屋里屋外收拾整理干净。住过的房子、用过的物件,都伏着自己的影子,一件也不容落灰,不留给别人粗鲁地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