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传奇

来源 :课堂内外(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尔王》是莎士比mE]大悲剧之一,说的是年事已高的[NSE李尔把自己的国家分给三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口蜜腹剑,骗取了他的欢心,小女儿实话实说惹恼了老国王,结果被赶走并剥夺了她的那一份国土。然而赶走小女儿之后李尔王才发现另外两个女儿的真面目,悔恨交加的他流落荒郊野岭,小女儿考狄利娅率军队来打自己的姐姐,见到了父亲。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位于英国伦敦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改编了这个著名的故事,在著名的西区(编者注:西区是伦敦著名的文化区,汇集了大量剧院,类似于美国纽约的百老汇)上演,由一组豪华明星阵容进行全新演绎,其中包括Sir lan McKellen(编者注:伊安·麦克莱恩爵士,《指环王》中甘道夫以厦《X战警》中万磁王的扮演者)、Frances Barber、Sylvester McCoy与RomoIa Garai。
  在说观后感之前,允许我废话一下RSC(编者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简称,TheRoyal ShakespeareCompany)对于这出戏的安排。他们在整个演出期内,选择了契诃夫的《海鸥》作为换演剧目。这一方面固然是体谅演员——连续三个月天天都演《李尔王》,对于演员的精神和体力,都是太大的考验,拿《海鸥》做个调剂,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休息,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挑选《海鸥》,也非心血来潮的灵机一动,两部剧中,都大篇幅地涉及了亲子关系——只是在《李尔王》之中,长辈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而在《海鸥》里,长辈则是压倒性的强者。虽然无论是莎士比亚还是契诃夫,都并无意单纯地讨论父母儿女两代人的冲突和矛盾,但是两出戏在截然不同的主题之后,总有一些若即若离的牵连。事实上,RSC为这两出戏设计的海报,也在暗示着二者之间的关联:同样一棵水边的树,《李尔王》是电闪雷鸣,狂风折树;《海鸥》里却是天光大好,树冠和野草,在水边映出柔和的倒影。
  我无意在此讨论《李尔王》这出戏剧那些牵连甚广的深意,章句与章句之间微妙的含义,因为这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我能做的,大概只有以很恭谦的仰望姿势,来回忆我亲眼目睹的sir lan的《李尔王》,并在此基础上,浅薄地说一下我对《李尔王》的理解。
  一直觉得《李尔王》的惨处在于,明明应该是最无私最牢固的人类感情,却统统以最阴暗惨烈的形式表达出来:既有在暴风雨之夜赶走老父并不惜斩尽杀绝的女儿,亲眼目睹父亲被弄瞎双眼而无动于衷的儿子,也有毒死妹妹的姐姐,陷害长兄的弟弟,更不必说以无比恶毒的语言诅咒亲生女儿的父亲,和不分青红皂白就要杀死长子的父亲。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真是在这五幕剧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相较之下,考狄利娅和埃德加的孝顺,肯特的忠诚,虽然总算给这部黑暗的悲剧带来了希望,但是这光实在是太微弱太微弱,更加显得苦涩不安。
  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性的悲剧,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人身上的悲剧,被他用更集中更绝对的方式呈现出来。《李尔王》的开场几乎嗅不到任何悲剧的气息:背景是深红色的天鹅绒幕布,明亮的灯光打下来,照在每一个盛装的人的脸上,人人都显得端庄而尊贵。李尔王走得很慢,步履有些蹒跚,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老人了。随着剧情的进展,阴谋的气息慢慢浮现,暴怒的李尔王大声诅咒他的长女,愤而离去,幕布滑落,露出斑驳的墙皮;而等到李尔的弄人被吊死,一声玻璃的脆响后,就是满目的断壁残垣了。
  有些东西,的确是无法诉之言语的。每个演员都很好,非常出色,但是只要Sir lan出场,他就立刻是舞台的焦点。这点就算在《海鸥》中也是一样。说一句恶俗的话:只要他在场上,气场都是不同的。
  暴风雨的一场,简直看得人战栗。当时舞台上电闪雷鸣,音效非常响,纵然如此,他开始念台词,声音就算暂时被雷电声压过去,气势也一点没有被压下去,整个剧院,就是他一个人的声音,连最轻微的咳嗽声都消失了,就听他的声音回荡在千人剧场里,没有麦克风,没有扬声器,什么都没有,只有他的声音,传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那是无法形容的力量和气度,疯狂的绝望和伤心,到了最后,终于压过了雷电声。
  看到这里,我是真的难过了。不单纯地为戏剧本身——舞台设计了人工雨,因为坐得近,也有一点水花飘到我的位置上,冷风扑面。而因为台词的长度,Sir lan要淋将近十分钟,然后经过短暂的过场,他又必须穿着湿透的衣服回到舞台上,再演十多分钟的戏。我看见他一直在发抖,有几句是撑着腿在说,后来抖得实在太厉害了,撑不住了,又必须站直起来。但是就算是在这个时候,他念台词,还是连颤音都听不见的,没有任何难听的换气声和口水声,语调的控制,真是完美。
  后来中场出来,朋友和我说,这个水真凉啊,我觉得他真可怜。
  当时我其实很想说:Sir lan是可以靠这部戏上神坛的,这也是代价之一。何况英国的演员都是这样,这本身是吃苦的戏。
  但是在我说这句话之前,她又说,我是在想,他每天晚上都要这样淋。
  再不忍心说出这句话了。
  然后来说终场。
  听到他两声哀嚎,心就跟着打颤,之前因为高纳里尔和里根的死而乱糟糟的局面一下子静了,两声哀嚎是从舞台后面传出来的,一声比一声惨,一声比一声气弱。
  听到他念Andmy poorfoolis hang’d!No,no,nollfe!眼泪本来都要下来的,但是听到Wnv should a dog,a horse,a rat,have life,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反而心里一凉,连哭都哭不出来了,就傻了一样听他念五个Nevero再俗气地说一下,这么短短几句话,全场就好像连呼吸声都消失了,我前面的人都坐直了,我身边的人明显地屏住了呼吸,大家都在等他说这五个词,再听他怎么念,最后那一句,look there,lookthere。
  后来还有一段词,别人的,但是我彻底不记得了,大脑一片空白,全是那最后一段台词。
  谢幕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疯了,站起来鼓掌欢呼,在英国看了这么多场戏,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面。
  Sir lan站在一群演员中,低头致意一《海鸥》里面也是,他是不鞠躬的,只是低头致意。
  然后是返场谢幕,等他单独出场,掌声雷动,他脚步轻快地走到最前面,忽然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直起腰来,转过身子向四方的观众微笑致意。那个时候我看见他的笑和目光,忽然觉得,在他回头微笑的这一刻,舞台这个世界,全是他一个人的。
  这出戏将会成为传奇,而我何其幸运,得以亲眼目睹。
  西区看戏随记
  
  关于伦敦西区(West End)的区域划定,素来是各有说法。现任女王的母亲,伊丽莎白皇太后,曾经在战时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这样(指白金汉宫被德军轰炸之后)就可以直接从阳台看见西区了。“这句话当然有夸张和鼓舞人心的成分,然而对一部分人 来说,西区又是造有定论——戏迷们心目中的West End,基本上是位于河滨路(TheStrand)以北、牛津街(OxfordStreet)以南、摄政街(RegentStreet)以东、国王道(Kingsway)以西的这么个四边形区域。除开东岸的国家剧院、老维克和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外,伦敦的绝大部分知名剧院都坐落于此,绝对是爱戏者的必到之处。
  在伦敦而错过看戏,实在是个遗憾。基本上晃在伦敦市中心,瞄到一个剧院,总能见到那么一两出熟悉的戏,或者几个熟悉的名字。从莎剧到音乐剧再到实验话剧,每一晚都在伦敦的大大小小的剧院里一场场地上演着。对本地人来说,这也许只是再平常不过的夜晚消遣,但是对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来说,则无异于盛大的节日了。
  说到现在的西区最常演不衰的剧目种类,首先要数音乐剧(TheMusicafs)。音乐剧主要以音乐和舞蹈为主,场面盛大,动用演员众多,情节曲折,但大多是大团圆收场,对于观众来说,三个小时的演出宛如一场精美的视听盛宴,直到走出剧场,耳边依然回荡着那些传唱不休的经典选段,足以令人心情愉快乃至热血沸腾。
  音乐剧虽然脍炙人口,但西区之所以成为“The West End”,更在于它的话剧(Drama),安德鲁·韦伯(英国著名剧作家,音乐剧之王,代表作《猫》、《歌剧魅影》)固然伟大,但是对于英国人而言,更让他们自豪的,或许还是王尔德和萧伯纳(虽然这两个其实严格说采算是爱尔兰人),更不必说这是一个有莎士比亚的国家。
  曾经想过,究竟是什么让西区在电视电影因特网日益普及的现在,依然保持着如此繁盛的生命力,于是在笔者几次拜访,看了几出戏之后,多少有些明白了。
  笔者在西区看的第一场戏是RSC的《无事生非》。那正好是他们为了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九十年,特意集结英国最好的一批莎剧演员,在莎士比亚家乡的斯特拉福镇和伦敦两地同时上演的RSC06/07演出季。
  那一年的演出阵容至今想起来仍让戏迷们感到目眩:新人演员担纲的历史剧三部曲《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且不去说,除了上文提到的《无事生非》以外,喜剧则云集了现今莎剧界的一众大碗:有朱迪·丹奇爵士(sirJudi Dench,007系列中M夫人的扮演者)主演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而帕特里克·斯图尔特(Pattrick Stewart,《x战警》中x教授的扮演者)不仅主演了《暴风雨》,还与哈里特·沃尔特(Harrietwalter,曾出演《理智与情感》)联袂出演了《安东尼与克莉奥佩屈拉》(《埃及艳后》),至于那一年演出季里最引人注目的压轴剧目,则是莎剧泰斗伊安·麦克莱恩爵士担纲出演的《李尔王》。
  西区的夜场戏大多七点半上演,七点可以入场。虽然知道这种剧场不至于和歌剧院音乐厅一样八则衣冠楚楚正襟危坐,但是看着大家端着酒杯说说笑笑就座,还是有点意外。剧场比想象中要小,但是很高,三层楼的空间全部利用上,内部装璜还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的风格,就是离舞台最近的两个小包厢如今再不坐人了。
  就像RSC排的大多数莎剧一样,这一出《无事生非》也不是那种穿着伊丽莎白时代服装的古装戏,相反,演员们都现代装扮,在舞台上吃吃喝喝,抽雪茄,跳热舞,乍一眼看上去,好不放松。
  尽管他们穿着现代的衣服,说着莎士比亚剧中的台词,thee、thou、wilt之类的中古英语词时不时灌进耳朵来,但是三个小时,这样的搭配奇异地没有任何的违和感。不管用的什么道具,搭的什么舞台,这些人站上去,开始表演,那就是莎士比亚剧中的世界。
  这种对于莎剧“旧酒换新瓶”的创新,早已有之。当年约翰·吉尔古德(SirJohn Gielgud,英国资深演员、导演、莎剧泰斗)导演、理查德·伯顿(RJcard Burton,英国著名演员,《埃及艳后》中凯撒的扮演者,和扮演女主角的伊丽莎白·泰勒两度结婚又离婚)主演的《哈姆雷特》,就是要求演员们穿着平常的衣服上台,剑也不需要是剑,随便一把雨伞就行。40年过去,当时的创新在如今的RSC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模式就算是历史剧如《亨利五世》、《理查三世》和《裘力斯·恺撤》,演员们再也不必披着都铎王朝时期的厚重服装,戴着厚重不透气的假发,画着夸张的妆…·西装、衬衫、牛仔裤,甚至影射第三帝国的军装,随着不同导演的不同构思,出现在一出出不同的剧目当中。
  在西区,任何剧目都有可能上演,新旧交陈,而历久弥新,莎士比亚的故事数百年间长演不衰。就是这个夏天,裘德·洛(Jude Law,英国影星,曾主演《人I智能》、《冷山》)版本的《哈姆雷特》正在上演,而在开演之前,所有的门票都已经告罄,王尔德、萧伯纳、毛姆、贝克特这些剧作家,也是变着法子轮流出现在西区的舞台上,伊安·麦克莱恩和帕特里克·斯图尔特主演的《等待戈多》,在西区演出四个月,也是场场座无虚席,好评如潮。除了本国剧目,它也热情地拥抱远道而来的外地客人:契诃夫大概是最受英国人热爱的俄国剧作家,今年的演出季上,依然有他的《樱桃园》、《伊万诺夫》和《万尼亚舅舅》;美国剧作家如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楚门·卡波特的《蒂凡内早餐》,今年夏秋两季也即将开演,这是对百老汇遥远的脱帽致敬。在给当代剧作家展示天赋的机会的同时,西区也从未忘记古人,除了上述提到的莎士比亚,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这些希腊先人们的作品,也从来不曾被忘记,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与巴尔干半岛上的人们的故事,依然反复上演着。
  这个地方,见证了多少传奇年轻的演员们在此地初试啼声,走上更宽广的世界,正当盛年的演员们奉献出自己最好的年华,功成名就的老演员们回到这里,从这里走出来的人们,最终也会回到这里;在这里看过戏的人们,也无法离开斯地,这里有一代代观众累积的掌声、欢呼和回忆。不,西区何止见证和记录了传奇,它就是传奇本身。
其他文献
看课教师火眼金睛,评课教师滔滔不绝,每次教研究活动中他们都能提出很多建议,但这些建议只有经过课堂实践才能确定是否有效,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只有能够后续跟进,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笔者结合以蹲踞式跳远(腾空步技术)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谈谈所在团队的“后续跟进”的操作经验。  一、课堂教学,寻找不足  教学组织:将全班学生分成8组,每组两名学生坐在地上手拉橡皮筋形成起跳高度。根据学生的水平,在开始阶段
[关键词]美国,音乐,历史教学,课程资源  一、美国音乐丰富的历史涵义和音乐播放的普遍性  美国社会有着重视音乐和歌曲的传统,从殖民地时期直至现今,美国人喜欢用音乐和歌曲来表达他们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和对社会的看法。殖民时期,美国作曲家在记录并解读大小不等的事件的过程中塑造了美国的历史,而今天我们通过阅读或者吟唱那些歌曲,可以部分地体会到历史的影响。美国国家的历史——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的历史都会通过音
中国古代并无著作权一说,尤其是早期的重要经书,压根就没署名。诸子百家的著作倒是多以人名为书名,但它们多由弟子们集体创作,假托于诸子,这么一说,反倒是弟子们的著作权被漠视。因为没署名,秦始皇读韩非的《五蠹》、汉武帝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都不知作者是谁,甚至还闹出了以为作者是前人、感慨“我生也晚”的笑话。著作权法更是欠奉,各种剽窃案例数不胜数。“剽客”们虽不及宋之问极端,但德行也不怎么样。  两汉时
栏目主持 羽川  愤怒的小鸟表示:再不拍照,我就睡着了。  这一幕成了经典:鸟儿成双对,夫妻把家还。  有两只企鹅为我保驾护航,我必须自信满满。  只怪主人太严肃,旁边那只鸟的眼中充满委屈啊。  这样的“一家三口”合照,竟有种说不出的和谐。  這只鸟的“发型”实在高调啊!  小鸟表示:我只是来旁听会议,你们继续。  合照人不够,小鸟来凑数。  这只鸟估计是第一次拍照,一脸懵。  小鸟傲娇地表示:不
作为体育教师,我的工作在大众眼里是平凡无奇的,可是细细品味,总有学生们为我带来惊喜。这惊喜如月桂飘香一般,让为人师的幸福随时随地都能美丽地绽放。  依然清晰地记得教师节那天,看着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朋友圈内、办公室里炫耀着学生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没有节日祝福的我,分享着他们快乐的同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谁让我是个体育教师呢?  而当我第三节课走进课堂时,五(4)班的体育委员对我说:“老师,你等一下,
1176年,意大利北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率军与敌人浴血奋战时,敌人的两队骑兵从后方突破,歼灭了腓特烈的护卫队,腓特烈摔下马,身负重伤。1213年,西班牙阿拉贡王国的国王在队伍前沿战斗,敌军冲锋时,他摔落马下,尽管大喊着“我是国王”,仍然被杀死。  事实上,早在罗马时期,漢尼拔、恺撒等名将就已经不亲自参加战斗,而是专注于指挥了。但西欧中世纪的战争中,几乎所有的皇帝、国王和贵族都会身先士卒,
意大利·马纳布奥《爱胎告知》  为了让天使的翅膀“长得合理”,圣像中的天使大多赤身裸体或穿露背装,羽翼便与肌肤浑然一体。但有些画家偏是老封建 死脑筋,非给天使裹上严严实实的袍子,然后翅膀就这样尴尬地“嫁接”在袍子上,没一点儿仙气。  近代·陈缘督《爱胎告知》  而这位中国画家就聪明多了,给天使设计了一套颇具希腊、罗马风格的飘逸长衫,柔软垂坠的飘带恰好遮住翅膀与身体的衔接部位——至于它是咋長出来的,
《水浒传》里描写最多的情感是“兄弟情”。有亲兄弟,也有异姓结拜兄弟,有为兄弟两肋插刀的,比如鲁智深护送林冲到沧州,救深陷囹圄的史进,像这类“兄弟情”着实令人感动。但是在涉及个人利益时,更多“兄弟情”的真实面目令人唏嘘。  朱仝曾和插翅虎雷横同为郓城县都头,二人相交不浅,朱仝为了帮雷横不惜丢掉自己的大好前途。  当时,雷横犯下命案,朱仝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为他安排了干净的牢房和可口的食物。面对雷家老母
魏晋时期,上流社会崇尚“清谈”,东晋名将羊祜的后代羊孚凭此赢得尊重与厚待,并受之坦然。  号称“风华江左第一”的名士谢混是羊孚的好友,一次,羊孚去谢家玩,名士王恭的两个弟弟王熙、王爽也在场。他们出身于贵族世家太原王氏,是晋孝武帝的妹夫,因此轻视羊孚,摆起臭脸想把他赶走。羊孚何尝看不出他们的意思,却泰然自若,索性把脚搭在茶几上咏起诗来。  谢混礼貌性地跟王氏兄弟寒暄了几句,然后转身与羊孚高谈阔论。王
每个时代都有艺术家交恶的例子,比如米开朗琪罗曾对达·芬奇的老套画法进行过不留情面的讥讽,而作为长辈的达-芬奇不甘示弱,说做雕塑的人太脏,总把弄得自己跟刷墙、烤面包的工匠一样。如何让友谊翻船,这两位大师做了“很好”的示范。  透纳和康斯太勃尔是19世纪初英国最为闪耀的两位艺术家,他们很少交谈,但只要彼此的作品聚在一起,必将引发一番波涛汹涌的暗斗。  透纳是工作狂,终生未婚,个性锋芒毕露;康斯太勃尔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