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叩文澜阁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看见我了吗?
  我来了,因为你在。尽管每次见你都要飞越万水千山,无论见面有多艰难,我来了。每天清晨,在不确定的纬度醒来,都会看见你,你熟悉的庭院,赐于我流溢生命的丰实,让我更多了一份亲情的念想。
  看见你了。
  透过缈缈云烟,隔着许多流动岁月和机场人声笑语;隔着一张张翻动的泛黄书页和西湖边鱼贯穿梭的人群……哦,你紧闭着大门,门前那块“游人止步”的木牌在告诉我,你又在修建。
  几百年来因屡遭摧毁,你经历过多少次重修葺?一直有因此落下的差异,使你的原貌在我记忆中飘浮不定。隔着围墙,我只能费劲地想象自己在豆蔻年华认识你时的容颜,是否依然?有幸,得文物管理处周主任的事先招呼,从边门而入……
  我们终又相见。
  在我心中,你饱经沧桑,满腹诗书,睿智隽永。知你生于杭州西湖孤山南脉,在清康熙行宫长大,与雍正的圣因寺同吟相伴;当年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就是你……可我从未理清,你究竟是我今世的精神家园,还是虚幻中自己的前身?为什么无论相隔多远,不用叩开你的大门,都能伸手触摸你的光环?
  曾经,不能靠近你——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我只能和你划清界线,远远避开,朦胧中渴念你,却不能读到你的内涵;冥冥中紧随你,又不知你的渊源。一年,又一年,我在“文革”的无知中快乐成长,青春也在迷茫中愚昧离去。而今,仅能跌坐在遗憾的软沙发里窒息,无望地祭奠自己逝去的年华……
  有点阳光,照耀着从你身体里绽放的倒影,镌刻着你的名字和书的清香,静静地在喧嚣的空气里流动,那是在传递我念想你的信息?还是我本不完整的思念,开始在世俗的红尘中,又支离破碎?


  二
  还记得我吗?在你阁前刻着满汉文“文澜阁”的匾额下。
  那年,红小兵的我生平第一次离开母亲,就睡住在你的怀里,你像亲人一样爱抚着惴惴不安的我,懵懵懂懂中,度过了一百多个有你相伴的日夜。那些日月的你,强忍我们革命小将的肆虐,将痛不堪言的遭遇,化为哭泣的泪水,溢满你阁前的荷花池塘;却仍宽容地让我们在你身边造反有理,无忧自信。记得,在你坐北朝南背山面湖的殿阁前,小伙伴们身穿绿军装、手拿红宝书,高喊造反有理,在你无奈地注视下,习舞排练、斗嘴赌气毫无畏惧。在你清代遗存的珍贵的雕花石栏上,我们放肆将脚高高压上“苦练基本功”,在清乾隆帝、光绪帝为你题诗题字的御碑亭里、在“仙人峰”的月台亭中,恣意地高唱革命歌曲,对月练嗓。
  扎着小辫12岁的我,幸运地将天真稚嫩的面容,未脱童音的歌声,无邪欢舞的身影和对艺术的憧憬,留在了你的藏书阁、你的荷花池、你的垂花门……在生命原始混沌的苍茫中,认识了你。
  为什么我们会完全无视你沉默百年的生命,在含冤呻吟;为什么人类生命的本源会这么残酷?
  三
  我和你,曾紧密偎依,距离好近好近……
  今天与乾隆四十七年诞生的你,间中多少个春秋更替,多少个风云变幻,好远好远……
  尽管这么久远,回溯中的我双手已经够不着那一端。但一回想起当年被内心恶魔驱使的我们这一代,就会心悸。你承载的200卷《四库全书》,曾经遥远又陌生,偶尔由赫赫大名的它想到你,仰望它折射的那缕阳光,便能寻找到你文澜阁的位置。全书原本是否还完整躺在你的怀里?那年的散落,现在是否已陆续回家,它还能否回应今华夏崛起的呼唤?
  哦,书中总汇3000年红尘风云,华夏世事万象,论世知人、巨细不遗,权众说之异同。于我,于你,似近非近,似远非远,非亲亦亲。可“文革”地震后的残砾,已深深地嵌入我血肉之躯,如白纸上的污垢,难以抹去,无法再虔诚地书写它的博大、它的浩瀚和你的自豪。尽管我们是共同的血脉,可我总在恐惧,为什么总寻不到与你们互通的频道。难道,至今我们还在时空中双轨并行?
  因为时代断裂,血缘难续,无法交集?
  四
  遗迹正在修葺。
  我拿着相机,走到你的后院,几个刷漆的民工,正围聚在里面吃饭,应该也是歇住都在你阁内,就像40年前的我一样与你相依。
  记忆中的你,仿佛更高大、更广宽。可今天入得大门,站在垂花门旁,放眼以步丈量,你长仅百余步,宽三十余步?是你老了,还是我长大,眼光变了?
  眼前的你,小小方间,阁苑相合,回廊曲径,小桥流水相连,新漆飘香,好一个充满诗韵情致的江南园林建筑,祝你又换新颜。细看你阁厅前的荷花池,正厅的一面就是我曾经压脚练功的石栏,那太湖石的假山如今依被幽绿池水三面环绕;假山中开洞壑,西连趣亭,东往月台;文澜阁正殿左右又分两小道,西往游廊,东通御碑亭,碑正面刻有清乾隆帝题诗,背面刻着颁发《四库全书》上谕,这些都依然。可抬头仰望,你印在蓝天上的琉璃阁顶,改用了黑色筒瓦;那阁脊两头,原龙头已无,记得檐端前后还应各有两尊神像……
  它们,现在魂往何方?
  已旧装换新衣的你,为什么看不到笑意,是因我们曾经的愚昧,留下那些溢血烙痕,还在你内心隐痛?
  五
  你是我们华夏的命脉,殿前荷花池水却是你的命脉。知你身为木结构,内藏书,均为木,惧水。因而你楼双檐六楹,其中西边一楹为楼梯,取“天一成水,地六成之”之意;窗扉皆为绿色,意取水色克火;东西两面砖甃风火墙,也为防火。然而,你却也逃不脱之后的几次无火之灾。咸丰十年、十一年,太平军两次攻占杭州,文澜阁战火劫难,阁圮书散……不知现代“文革”的灾难,你又是如何熬过?
  看来,那时这殿前池水,也仅能望之泣叹。


  朋友们都说,我当年的稚气已被一种成熟的智慧所取代,无论是否是在变老的含蓄措辞。其实,因为文脉断裂,我与你曾拥抱过的所有生命一样,都经历过成长和衰老。遗憾的是,人类在成熟中了解你、珍惜你后,却又毫无选择地逐渐逝世;更遗憾的是,我们这一代撞入了革你文化之命的愚昧时代,让我们遗失更多。
  可你,为华夏而生,无怨地为有限的人类生命,留下智慧和教训。感谢你承载四库全书睿智的记录,以筑阁来承装民族悲壮的历史,使我们文脉永生;崇拜你的先见之明,竟能洞见自己身后的文化波澜,取名为文澜阁。无论潮涨潮落,人类历史中这些文化的波澜,反让你平添一份沧桑、一份厚重。更感谢你,留住了我们血脉的延续。
  六
  “我爱你”说出这三个字,所有声音都呈现了真空的静寂,只有我们的心灵在隐秘对话……
  说着这三个字,再一次叩响你大门时,我有点悻悻然。 知道你受的伤害太深,固执地认为“爱”是人类的谎言,是啊,我们的生活中曾经失去了这个词。但不管我们无意中用尖利的薄刃,伤你筋骨,还是像膝前孩童幼稚无知地让你疼痛,伤你流泪。其实我们来自同一个母体,同为华夏的子孙,长大后的我,同样也捏住伤口在问:“为何流血?伤口如何愈合。”
  你听见了吗?忏悔的声音,一起跌落在你殿阁内泛黄的书页,悄然湮没在浩瀚的岁月中。
  眼前,只剩下最真实的你和我,伤痕累累。
其他文献
Cléopatra Diane (“Cléo”) de Mérode (1875年9月27日- 1966年10月17日),法国美丽时代的著名舞者、美人,1896年巴黎选美冠军。她的形象出现在无数的招贴、年历、明信片上。她活了91岁。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好处,是昔日的吉光片羽可以重新浮现,同样,互联网时代的一大坏处,是记忆因过度超载而岌岌可危。克莱奥·德·梅罗德(Cléo de Mérode,187
期刊
沙坡尾名之所以得此名字,是因为这里曾经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月牙形的白色沙滩,海天一色的碧涛,却从当年的玉沙坡,变成了如今的烂淤泥。褪去繁华,沉淀记忆,不过寥寥30载。行走在如今的沙坡尾,昔日之景已成传说,只有或浅淡的海水发出腐臭的气味,或深厚的淤泥埋葬辉煌的昨日。这里宛如大隐隐于市的苍苍老者,在现代文明中被遗忘。然而,在沙坡尾老旧的躯体中,仍然涌动着鲜为人知的生命气息。这气息是关于沙坡尾人与他们
期刊
把沉稳和大气让给北京,自己留下一抹温柔的真情;把魔力和酷炫让给上海,自己保持一点雅致的心境;把速度和激情让给深圳,自己把握一种淡定的从容……它有一个古老的外号叫“天堂”;它有一个长期的定义叫“美丽”;它还有一个全新的别名叫“幸福”。  没错,它就是杭州。  和其他地方借古人、名人造势不同,杭州明白纪念的真正目的在于传承。一直以来,杭州在水生态的保护上颇费心血,近几年杭州不止一次捧得浙江省水利最高奖
期刊
并不是只有新的才是美的,千人一面的现代化,恰恰让杭州失去了另外的机会。看看苏州的老城和新区,就会明白发展和保护,并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期刊
G20峰会即将在杭州举办,杭州这个古老的江南名城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与现代在这个城市都以不同的角度焕发美感。《焦点》杂志带你走进杭州,从空中、街角,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杭州。也让生活在杭州的各个阶层的人士,讲述他们眼中的杭州,和他们看到的杭州之美,和对杭州的期许。  焦点:你是浙东籍人土,后来又在中国美院深造求学,能回忆一下求学时代记忆中的老杭州吗?  陈耘文:我是2003年在中国美院南山校区
期刊
一段8分钟的视频《杭州映像诗》红遍各大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络,点击量近千万,唯美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甚至有国外网友在看到视频后留言说,已经买好机票,要来看看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这段视频的作者,程方和程晓,是一对生活在杭州的情侣。发布视频那天,正好是他们相识5周年纪念日。他们在微博上写道:“5年前,我们是陌路人。5年间,我们一枕钱塘江,怀拥西湖月,牵着运河走,挽着西溪眠,年复一年,都无法写完杭州如画般的
期刊
媒体人施颖小时候学过西画,20年之后重拾画笔,而施爸爸是退休之后才开始学习国画,却画得惟妙惟肖,他们一点一滴地将杭州一些已经失去或者即将逝去的老建筑用笔尖记录下来。  “现在给我提供故事的大部分是30年前的中产阶级,那个时候他们住的真是五花八门,有住改造后的庙堂的,有住无独立厕所的小楼,有住的一楼长满青苔的简易洋房……那个时候大家住的都不怎么好,对比现在,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在作画过程中,施颖
期刊
先讲三个触动我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有一位高中时关系颇为亲密的女同学,前两年远嫁意大利米兰,先生是位意大利帅哥。有一年夏天,她和还在牙牙学语的女儿第一次跟先生去度假。度假小屋在意大利和奥地利接壤的阿尔卑斯山上,风景很美。当年,是度假小屋主人的父母创办了这间小屋,接待了同学的公公。此后,几乎每年夏天,两个家庭都会见面,这样的见面,延续了3代人。100年过去了,山还是那座山,度假小屋还是那间度假
期刊
一  平湖秋月,是母亲最早抱我看西湖的地方。  在西湖边长大的孩子,骨子里荡漾着天生的浪漫,湖边五步一个古人,十步一个故事,顺理成章催生了这些小伢儿的联翩梦想,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每每中秋,故乡平湖秋月的真真幻幻,定是他们心中的思念之源。  因为景色绝伦,平湖秋月一直被圈养在历代皇家和达官贵人的深闺,蒙着一层兴亡悲欢、儿女情爱的神秘纱幔。早在唐朝,这里曾建“望湖楼”;南宋又建“望月亭”;清代,平湖秋
期刊
浣溪沙  12年前仲秋的一个午后,杭州城里的暑气尚有余威,市中心一条长长的林荫道上,树叶刚刚开始泛黄飘摇。女画家推着自行车,在前头带路,辫子一甩一甩,看身形只是中学生,背影却很“酷”(这是那一两年才开始流行的词儿),显然正刻意从学生气中挣脱出来。我在号称“故乡”的城市里毫不认路,像傻瓜一样跟在后面,说话时装出深沉的拖腔,也很刻意。  那时我20出头,学艺术史还不入门,看到所谓“策展人”风光得很,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