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教学刍议

来源 :文理导航·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yig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条件反射是神经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人与动物条件反射的差异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关键就是要弄清具体的信号刺与抽象的信号刺激,两种信号刺激的辨析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条件反射 具体信号 抽象信号
  反射这一节是初二生物第二章第二节《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内容。其中的条件反射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活动中不易把握和突破,不少学生感到吃力,颇为压头。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不足之处,愿各位同行商磋。
  首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条件反射的概念。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为在生活过程中训练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而后者为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然而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①、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与动物与生具有的固定性反射,条件反射则是动物及人在生活中为适应坏境变化从后天获得的。②、条件反射的形成以条件刺激的作用为前提,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任何一种无关动因都必须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即受到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转变为条件刺激,是动物形成条件反射,并逐渐把他巩固下来,条件反射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③、条件反射的神经机制是动物及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中的特别是大脑皮层中的暂时联系的通道,在大脑皮层中进行无条件反射时形成的功能区与无关动因的作用形成的功能区,由于在时间或空间关系上多次重复出现,期间的神经联系被接通,这种接通过程就是条件反射形成的神经机制。概括的说后天建立起来的一种反射活动,是以具体的或抽象的信号予以刺激,反射弧的神经结构中一点要有大脑皮层的参与,且属一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由于通过大脑皮层的参与,故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人与动物都可以通过直接实践与学习而建立该活动。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相比,前者的数目是无限的,后者是有限的。条件反射扩展了机体对外界复杂环境的适应范围,使机体能够识别还在远方的刺激物的性质,预先作出不同的反应。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具有更大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如果只有非条件反射是无法在多变的环境中生存的。可以设想,机体不能只依靠食物掉入口中才引起吃食动作,更不能只在身上遭受伤害时才引起防御动作。实际上,在生命活动中,单纯的非条件反射是不存在的;机体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所以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其次,要充分认识人与动物条件反射的本质区别。人和动物都具有对诸如声音、光、食物形状、气味等具体信号刺激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的能力。但人还可以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或文字发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这一点是动物万万不可企及的,这也是由我们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功能区所决定的,既然这样,这里我们就必要懂得如何去辨析有的动物也能使用我们人类一些简单的语言以及会做简单运算题的问题。动物运用人类简单语言最为典型的要数鹦鹉(俗名“八哥”)了,鹦鹉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诸如“欢迎”、“再见”、“走好”、“谢谢”等简单语言来教会鹦鹉说话,鹦鹉也能说出诸如“亲爱的”、“对不起”等话语。通过主人的有素训练,在遇到客人来的时候,鹦鹉就会说“欢迎”、“欢迎”,等客人走的时候,它便能说“走好、走好”。鹦鹉能说出这些语言,表面上看,好似和我们大人教小孩说话一样,同我们人类没有差别了,其实不然,鹦鹉能说的“欢迎”、“走好”的含义不能弄懂,有朝一日,如果是小偷进来的话,它也会用“欢迎”一词来迎接小偷,等到小偷走的时候,它同样会叮嘱小偷“走好、走好”。同样,教小狗做算术题,如1+2=? 小狗也会从数字堆中口咬着3号牌,放到等于牌的后面,而这些数字及符号是很具体的,仍属具体信号刺激的范畴。因此,不要误认为有的动物能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就武断的下结论,认为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产生反应,建立条件反射了。
  再次,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从建立的过程来看,既然是一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那么,对于人以及动物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要防止遗忘、消退,平日就需要不断地去巩固和加强,如我们学生的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实质就是一个个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为了防止新知识的遗忘,平日就要利用时间去复习,不断巩固新知识,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反复学习的道理。
  最后,布置一些讨论题,诸如“望梅止渴”与“谈梅止渴”有何异同?猫头鹰哭丧,画饼充饥,老马识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怎么理解?通过学生的相互讨论,生动活泼的发言,再由老师总结,这样既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也不攻自破了,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正因为人和动物都具有条件反射的能力,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性,而且人还有更高于动物的条件反射,还能一语言为载体进行思维活动,其他动物不具备这种高智能的社会属性,正是这使得我们人类能够主宰整个世界。
其他文献
“语文是人类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文也是一种思维的工具和学习工具,任何思维和学习活动,不论哪个科目,均离不开语言。语文能力是透过阅读、写作、听说及生活经验整体发展,互相影响而成。当然,这能力不会自然形成,老师必须安排一些合适的环境,让学生作出响应,藉此改进语文能力。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期刊
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展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面对这一要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就必须考虑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现代化的阅读教学理念——一一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确定于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阅读成为思维碰撞的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建立一一平等的对话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自主学习、
期刊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中参与的乐趣;享受语文中习作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受温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尽情地享受语文。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体现教材之精美,让学生在美读中享受  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读者,从而激发读者心灵深处闪
期刊
《新课标》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合理性。这也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让语文课堂在愉悦宽松的交流中变得真实,在自主投入的合作中变得生动,在探索创造的过程中变得精彩。经过我们的研究,我们的语文课堂有了新的转变,课堂扎实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悦
期刊
〔摘 要〕变量确立和处理是实验试题关键,本文就结合自己教学体验,介绍实验试题变量类型、确立方法及及实验变量控制。  〔关键词〕实验变量 变量类型 变量控制  实验是自然科学验证假设和就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实验是指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研究事物变化的一种方法。而人为可操纵的特定因素或条件在实验中叫做变量。在生物实验设计中对‘变量’的确立、操纵成为实验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若能将实验设计中‘变量’问题解决,
期刊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实际是创造力开发的差距。”这是联合国近来的新论断。对于个人的成才来说,什么是人才,人才不仅仅是学历与职称,学历与职称只是成才的基础条件之一,离开了创造,则无任何人才而言。应该说,具有创造精神与创造能力,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能称为人才.所以,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欲兴旺发达、有所作为,都离不开创造。江泽民同志郑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可见,培养创造
期刊
在课改的今天,地理教学面临双重压力: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传授性,传统满堂灌式教学,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在课后经常出现“荒漠现象”,对此,教师责怪学生不爱学,学生埋怨教师不行,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可借用“活动教学”,“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外可追溯到百年前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认为:一个人只有在真正认识到做一件事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才能更加迅速地萌动主动参与的意识,才能更有热情与激情。大班幼儿经过两年多的阅读培养,语言、思维、想象等诸多能力均有显著提高。他们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敢问敢表达,并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面对这么有思想、有个性的大班幼儿,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地阅读指导呢?分析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