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运动能力是终身素质,学校体育要实现学生身体、心理、体育文化、终身锻炼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课堂为引导,鼓励学以致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各种体育竞赛为契机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所长,利用多种媒体促进学生去学习、对照、欣赏体育,以这些方法促使学生热爱体育,提高自身体育素质。
关键词:体育素质;多渠道;体育竞赛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殊进程,它对各个不同的学科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大力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那么怎样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呢?本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粗的认识。体育素质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标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六大素质。(2)心理发展水平:①心理健康水平;②心理素质水平。(3)体育文化素养:①体育知识;②体育技能;③体育意识。(4)终身体育能力: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②身体娱乐能力;③体育欣赏能力。以上目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各目标都统一于学校体育实践之中,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积极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1将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引导课,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在中学里仅用每周两节体育课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统一的课堂组织好教学,向学生传授各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其中包含保健、比赛规则、比赛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到各项目的单项技术,再通过课后的练习、锻炼自己的体育各项素质。因此,注重课堂的引导教学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提高的前提。
2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功效,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体育活动课是除学课之外开设的以满足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原则,以培养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为开发、满足学生兴趣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寻求自身发展优势机会。在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将学生按其喜欢的项目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兴趣小组,分派专人负责指导管理,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项体育课教学,促进学生专项体育能力的提高。
3利用业余训练,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
在学生中对具备一定体育专长的同学进行集中训练,分篮球、排球、田径三大组,利用业余训练,使学生的运动才能得以发挥。同时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县级各类中学生运动会,从而实现后备人才的输送。其中多数学生能通过比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增强了自信心,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4多组织各类各项运动竞赛,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活动课、业余训练之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一定项目的技术、技能,能够参与各项体育竞赛:这时学校体育组定期不定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组织各类运动竞赛,给体育特长生创造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通过学生竞赛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检验学习效果。公平的竞争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良好的社会情感和爱祖国爱集体的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水平,发展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了体育素质的提高。
5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众多的新闻媒体,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特别的农村中学,每逢雨季,很多学校室外课无法进行,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借助电视、报纸、杂志组织学生阅读《体育报》《体育天地》《体育文摘》《篮球》《排球》《田径》等报刊杂志,让学生从中吸取体育知识,增长体育见识,了解最新体育动态;还可以利用电视,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使学生通过观看高水平的各类各项目竞赛,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体育欣赏能力,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诚然,要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除了以上各种教学方式发挥作用以外,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建立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大家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方面活动的统一整体,课堂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引导课的形式,为“三基”打基础,在发展学生创造才能上却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现今班级授课形式还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这就必须建立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也就是要将前面“五大”体育教育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创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立体化教学新模式,真正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并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2)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精华,它是适应个别化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特长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因材施教,当前的班级授课制存在着“齐步走”、“一刀切”的严重弊端,还有一些人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错误地理解为平均发展,要求学生个个优秀。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大脑左右半球的发展和使用上存在个体差异的,因而表现出能力上的差异,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运动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习惯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总之,只有将第一、二课堂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并重视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各种组织教学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黄晓敏,女,体育老师,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出生于1981年11月,职务:教师,籍贯:广西藤县,学历:体育教育本科毕业。
关键词:体育素质;多渠道;体育竞赛
21世纪的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特殊进程,它对各个不同的学科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重新定位。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就是大力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那么怎样来实现这一重要目标呢?本人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粗的认识。体育素质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其目标主要内容包括:
(1)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六大素质。(2)心理发展水平:①心理健康水平;②心理素质水平。(3)体育文化素养:①体育知识;②体育技能;③体育意识。(4)终身体育能力:①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②身体娱乐能力;③体育欣赏能力。以上目标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各目标都统一于学校体育实践之中,我们学校体育工作者必须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的积极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
1将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引导课,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在中学里仅用每周两节体育课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统一的课堂组织好教学,向学生传授各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其中包含保健、比赛规则、比赛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利用课堂学习到各项目的单项技术,再通过课后的练习、锻炼自己的体育各项素质。因此,注重课堂的引导教学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提高的前提。
2充分发挥活动课的功效,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体育活动课是除学课之外开设的以满足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原则,以培养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的课程。其主要功能是为开发、满足学生兴趣提供机会,为学生提供寻求自身发展优势机会。在课外活动中,我们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将学生按其喜欢的项目篮球、排球、田径、健美操等兴趣小组,分派专人负责指导管理,在组织教学中根据各项目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专项体育课教学,促进学生专项体育能力的提高。
3利用业余训练,发展学生的体育素质
在学生中对具备一定体育专长的同学进行集中训练,分篮球、排球、田径三大组,利用业余训练,使学生的运动才能得以发挥。同时代表学校参加省市县级各类中学生运动会,从而实现后备人才的输送。其中多数学生能通过比赛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体育才能,增强了自信心,使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4多组织各类各项运动竞赛,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通过课堂组织教学、活动课、业余训练之后,学生获得了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掌握一定项目的技术、技能,能够参与各项体育竞赛:这时学校体育组定期不定期在全校师生范围内组织各类运动竞赛,给体育特长生创造一个能发挥自己才干的机会,通过学生竞赛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检验学习效果。公平的竞争还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观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良好的社会情感和爱祖国爱集体的意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素质水平,发展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了体育素质的提高。
5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等众多的新闻媒体,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特别的农村中学,每逢雨季,很多学校室外课无法进行,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借助电视、报纸、杂志组织学生阅读《体育报》《体育天地》《体育文摘》《篮球》《排球》《田径》等报刊杂志,让学生从中吸取体育知识,增长体育见识,了解最新体育动态;还可以利用电视,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体育比赛,使学生通过观看高水平的各类各项目竞赛,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体育欣赏能力,促进体育素质的提高。
诚然,要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全面提高,推动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除了以上各种教学方式发挥作用以外,我们每一位体育工作者还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1)建立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大家知道,教学过程是一个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多方面活动的统一整体,课堂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引导课的形式,为“三基”打基础,在发展学生创造才能上却受到一定的局限,特别是现今班级授课形式还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对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这就必须建立第一、二课堂相结合的新教学体系,也就是要将前面“五大”体育教育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开创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立体化教学新模式,真正做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并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2)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精华,它是适应个别化教学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有特长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我们更应该重视因材施教,当前的班级授课制存在着“齐步走”、“一刀切”的严重弊端,还有一些人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错误地理解为平均发展,要求学生个个优秀。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大脑左右半球的发展和使用上存在个体差异的,因而表现出能力上的差异,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发展学生的潜能与特长,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运动水平、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习惯等,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总之,只有将第一、二课堂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并重视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做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各种组织教学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现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
黄晓敏,女,体育老师,中学二级教师职称,出生于1981年11月,职务:教师,籍贯:广西藤县,学历:体育教育本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