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的文化风暴裹挟了谁?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so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靠翻唱汪峰的《春天里》走红的“旭日阳刚”音乐组合,现在回看过去,会发现他们与曾经扶他们上马走上一程的人——《春天里》词曲作者兼原唱者汪峰,渐行渐远。丈量双方之间距离的尺子,是汪峰已明确告知旭日阳刚今后不能以任何形式演唱《春天里》。这把尺子量出的距离,是心理的,更是文化的。而这种距离,在旭日阳刚与汪峰之间,更在整个社会不同人群之间。
  从当初凌乱局促的出租屋唱上了“星光大道”,随后唱进央视春晚,旭日阳刚经过一条别样的途径,完成了从草根到明星的重大转身。这段成功过程,绕不开汪峰的扶持。比如,汪峰邀请旭日阳刚参加自己的演唱会,特别是一再授权他们直到在春晚演唱《春天里》,最后才完成了对这对草根歌手命运的根本转变。
  就像每个父母懂得自己的孩子一样,汪峰自然明白《春天里》的价值,也明白这种翻唱对自己到底意味着什么,对背后的文化与市场的秩序又意味着什么。他对旭日阳刚以及《春天里》版权争议的所有姿态,都是基于自身对文化的理解。当汪峰不让旭日阳刚演唱这首歌,自然会激发起众人的情绪,带来各种争议。而这些争议也在被围观与评价。文化冲突的风暴生成了。被这种风暴裹挟的,不仅是汪峰与旭日阳刚,还有更多人。文化差异越大,参与人群越多,风暴就越激烈。
  旭日阳刚曾经的生存状态,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表征,自然容易激起人们的情感共鸣。面对这些复杂错位的社会文化元素,当事人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围观者也面对着文化价值判断的博弈。而这些价值阐述与文化博弈,本身何尝又不是一种财富?当然,汪峰给予过旭日阳刚最大的帮扶。他在这起事件中展示的文化包容与秩序守护,应该得到尊重、理解,甚至是激赏。这并不意味着汪峰能够摆脱诸如酸葡萄心理、心胸狭隘之类的指斥。他还专门写下一篇五千余字的被他称为“有生以来最长的一篇文章”、“包含了真相和尊重”的博文。尽管这些都得到旭日阳刚及其经济人的回应,证明汪峰的真实与正当,但是,汪峰还是无法从这种文化风暴中轻松抽身。诚然,对弱者宽容与同情是应有的品质,但弱者从来也不应该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更不能因为是弱者就可免于担当法律责任。
  摇滚音乐《春天里》还将被继续歌唱,也只有在文明与制度的底线上,《春天里》才能先属于汪峰,再属于所有人,成为一种文化力量介入社会生活。这里说的所有人,当然也包括旭日阳刚。
  
  观点微博:
  网友“霜天幕”:汪先生种了一棵小桃树,同时浇水、施肥、除草、灭虫、剪枝。果香满枝的时候,汪先生大老远闪出身来,严正声明:即日起,你们再也没有权力靠近这棵桃树了!汪先生得出一个结论,这棵桃树是我的,但是汪先生有没有考虑,这棵桃树和你先前的那棵小桃树有什么不同。
  网友“金城玉竹”:旭日阳刚已然走上正式商业道路,那作为著作权人和唱片公司自然都无法允许非法使用。这不是个人的气量问题,而是一个行业规范问题。
  网友“柏弧紫”:一介草根,“一唱成名”,必有其道理。汪先生若能一如当初,成人之美,也算是歌坛一段佳话。或许将来的某一天,汪先生会不会为自己今天的决定,生出那么一点点遗憾之心呢?
其他文献
王发财,长白山脚下一布衣,现居首都北京。曾做过记者、期刊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主要以深度报道为主兼顾涉猎各类风格写作。    请简单地描述一下自我。  我出生在吉林省白山市一个贫瘠的小山村,9岁即辍学踏入社会。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边打工边自学写作,在周遭人的嘲讽、奚落中,坚持梦想笔耕不辍十余载。从单纯的纯文学转型为市场化创作后,文章发遍全国各地报刊,并为自己谋得了一份编辑的工作。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段
期刊
我毫无方向感,因此经常成为全家人取笑的对象。有次我们讨论人死后会怎样,儿子开玩笑说:“妈妈,希望天堂里也有导游,否则你永远找不到通往天堂的路。”  我笑着告诉他我一点都不担心:“只要向着有树篱的山坡走,我就能找到天堂。”他的眉毛惊讶地竖了起来,我于是给他讲述了我父亲的故事。  祖父早逝,父亲由祖母一手带大。在那个年代,还没有政府救济这回事,一家五口历尽艰难才活了下来。贫苦的出身养成了父亲极度节俭的
期刊
伦敦某条街道上有三名裁缝,第一名裁缝在门口挂起帘子,上面写道:我是大英帝国最好的裁缝。第二名裁缝在门口帘子上写道:我是全伦敦最好的裁缝。第三名裁缝在门口帘子上写道:我是这条街道上最好的裁缝。乍一看,第一名裁缝的广告打得是最好的,仔细一想,其实第三名裁缝的广告却是最好的。因为他巧妙利用了前面两名裁缝广告的铺叠来烘托自己的广告,从而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写文章也是如此,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曲笔来铺叠
期刊
我没有忘记一个孩子——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十五年前的那个下午,我第一次到这园子里来就看见了她,那时她大约三岁,蹲在斋宫西边的小路上捡树上掉落的“小灯笼”。那儿有几棵大栾树,春天开一簇簇细小而稠密的黄花,花落了便结出无数如同三片叶子合抱的小灯笼,小灯笼先是绿色,继而转白,再变黄,成熟了掉落得满地都是。小姑娘咿咿呀呀地跟自己说着话,一边捡小灯笼。我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一个人跑来这园子里?我问她住在
期刊
法沃尔斯基是前苏联的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成名后,有很多出版社邀请他替书稿配插图。在当时出版界美术编辑的眼中,法沃尔斯基的配图不仅生动好看,更能直观反映文章的精华要义,对他的作品总是不加修改,直接上版刊发。而法沃尔斯基每次也都全力以赴,潜心研读作品,再精心绘制画作。   有一次,法沃尔斯基遇到一位难缠的美术编辑。这位编辑自身美术造诣很高,习惯于从作品中找出“瑕疵”,总喜欢要求
期刊
39 岁的博比,原是法国妇女周刊《她》的主编。在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时,却因为一根血管破裂,搞得肢体都不能动弹,变成一个“活死人”,全身能动的就只剩一个左眼皮。一位语音女医生无意间发现他有交流的渴望,便尝试着在他眼前举起字母牌,他就用左眼皮的眨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遴选,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拼凑,就这样,居然一行一行地“写”起书来。最后,他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潜水铜人与蝴蝶》问世。铜人
期刊
  
期刊
回顾文明古国的辉煌时,假如你能目睹到这些建筑,你最想看到什么?  A.中国的万里长城  B.印度的泰姬陵  C.埃及的金字塔  D.希腊的廊柱建筑  测试结果→  选A:当同龄的人都还懵懵懂懂,你早就抢先成熟了,你的应对本事大家都佩服,不过内心有个超强计算器的你,拥有机关算尽太聪明的心机形象,许多人和你交往,都会有所保留,害怕有朝一日被你出卖,多半虚应了事。  选B:你的成熟并非跳跃式的早熟,而是
期刊
  
期刊
我在上海生活的4年里,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抵挡不住诱惑,投降买了私家车。我平时骑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正是一位买了车的上海朋友淘汰给我的。我的另一位朋友对此评论说:“她升级,你降级。”从两件交通工具的绝对价值来说,这话当然没错。而她不知道的是,我内心里却是太愿意降级了。  我从前住在洛杉矶,那里公共交通选择有限,且管理混乱,没有汽车寸步难行。对于住在洛杉矶的人来说,每天开车15~30英里去赴个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