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民俗的定义、特点、功能与發展,分析了我国民俗的发展现状,提出了改进我国民俗发展的对策,这为人们更好的研究传统民俗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对策
我国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二、民俗的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
三、民俗的特点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内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即各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由于地理环境对民族的经济和生活影响,民族具有明显的地方性;集团性。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等形成的社会集团之间风俗习惯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俄国在沙俄时代,上层社会中以讲法语为荣,而平民大众则没有这种习惯;约束性。某种习俗可能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具有某种不成为法的约束力。西方国家流行的狂欢节即是在这种约束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成为消除紧张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形成为一种民俗。
四、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具体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俗文化的同化。原本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边陲地区,与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的习俗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大力开发,我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别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所取代。在一些落后的和文化缺乏稳定性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很可能被逐渐淡化,甚至消亡。
第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由于我国某些地区民俗文化别具特色,这就成了旅游开发的巨大商机。就是把我国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然后出售给游客。这样,我国的民俗文化就变成了一种商品,变成了赚钱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民俗文化原本的意义,也阻碍了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在民俗文化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往往夸大其词、大肆渲染,甚至为迎合一些低级趣味的游客,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自尊和宗教感情。而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把握,表现形式简单化,生搬硬套,不能真正表现民俗文化的淳朴性和民族性,进而导致我国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第四,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我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代相传得以发展的。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生搬硬套,必然失去民俗文化原本的淳朴性。而且,在旅游开发时,原著居民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搬迁,导致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土壤”遭到破坏,从而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
第五,民俗文化认同感的弱化。民俗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人们对该文化的认同,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民众受外来风气的影响,加上商品意识和货币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弱化,甚至消失。这就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意识和没落,必然严重影响我国民俗文化的继续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总之,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民俗文化发展现状,我们应该站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起点上,制定各种对策,复兴、保护、传承、发展、繁荣我国的民俗文化。这样,才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步伐,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关键词:民俗;民俗文化;对策
我国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文化,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民间文化”的概念是可以互相置换的。
二、民俗的形成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
三、民俗的特点
民俗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直接反映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社会生活面貌,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的一些特征。
内涵的特征包括民族性,即各民族有自己的独特的区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地方性,由于地理环境对民族的经济和生活影响,民族具有明显的地方性;集团性。不同的社会阶层、阶级等形成的社会集团之间风俗习惯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俄国在沙俄时代,上层社会中以讲法语为荣,而平民大众则没有这种习惯;约束性。某种习俗可能成为全体民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具有某种不成为法的约束力。西方国家流行的狂欢节即是在这种约束力的作用下形成的,成为消除紧张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形成为一种民俗。
四、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民族的融合、民族战争、民族迁徙、自然灾害等等,民俗文化不断发生变化,同时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人文条件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大量的民俗文化被遗失和没落。具体表现为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俗文化的同化。原本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分布在祖国的边陲地区,与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的习俗文化可以得到很好的保留,但是随着民族风情旅游的大力开发,我们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消失,被别的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所取代。在一些落后的和文化缺乏稳定性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就很可能被逐渐淡化,甚至消亡。
第二,民俗文化的商品化。由于我国某些地区民俗文化别具特色,这就成了旅游开发的巨大商机。就是把我国的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然后出售给游客。这样,我国的民俗文化就变成了一种商品,变成了赚钱的手段,也就失去了民俗文化原本的意义,也阻碍了民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民俗文化的庸俗化。在民俗文化被当作旅游资源开发时,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往往夸大其词、大肆渲染,甚至为迎合一些低级趣味的游客,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自尊和宗教感情。而且,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乏科学把握,表现形式简单化,生搬硬套,不能真正表现民俗文化的淳朴性和民族性,进而导致我国民俗文化的庸俗化。
第四,民俗文化传承的断层。我国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世代相传得以发展的。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生搬硬套,必然失去民俗文化原本的淳朴性。而且,在旅游开发时,原著居民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搬迁,导致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土壤”遭到破坏,从而使得民俗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甚至消失。
第五,民俗文化认同感的弱化。民俗文化的发展依赖于人们对该文化的认同,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民众受外来风气的影响,加上商品意识和货币观念的深入人心,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弱化,甚至消失。这就必然导致民俗文化的意识和没落,必然严重影响我国民俗文化的继续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民俗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制定积极对策,大力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总之,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民俗文化发展现状,我们应该站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新起点上,制定各种对策,复兴、保护、传承、发展、繁荣我国的民俗文化。这样,才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步伐,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3]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