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可行性分析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kak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人们“民族自信”“民族自觉”意识的不断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与重视,其保护与传承的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作为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多元性和生动性的部分,其可持续性地发展,除了需要其在族群内部的传承外,也需要对外进行传播。民族舞蹈送教下乡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的手段,如何利用这种手段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少数民族舞蹈保护与传承发展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舞蹈文化;生态环境;送教下乡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舞蹈生态学是以舞蹈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而这一环境应该包含舞蹈文化在萌芽、形成、发展、传播与传承阶段的各种环境,这种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正因如此,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濒临失传的少数民族舞蹈的保护、传承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在收集、研究、分析某一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时,应强调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协调关系。将“送教下乡”概念植入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中去,就是给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播和传承以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旨在如何调适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传承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减缓自然舞蹈文化的流失速度。
  一、送教下乡的文化背景
  “送教下乡”是指“把城市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把实践课放在田间地头、饲养场,让想上学的农民有学上。”①其雏形最初是以“乡校结合”为办学模式,着重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发展,随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比重不断提高,“送教下乡”模式逐步涉足到其他领域。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检索结果显示:最早自1991年以来,与“送教下乡”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收录的期刊论文共计336篇、硕士论文共计9篇,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共计7篇,刊登报纸的共计317篇。其中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教育领域540篇,农、工、畜牧业领域99篇,其他学科领域30篇。基于“送教下乡”教学模式自身的特殊性及基层学校的需求性来看,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总是指向技术及智育两个方面,而舞蹈艺术作为学生美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却并未以“送教下乡”教学模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然而,随着“全民舞蹈”热潮的到来,以及国家对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视,笔者认为,要增强舞蹈艺术的普及性,不仅要将舞蹈艺术教育深入到村村寨寨,还应该以多元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融入其中,将“送教下乡”模式植入到舞蹈艺术教育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使舞蹈艺术“走进去”“走出来”,增强舞蹈艺术的普适性。
  笔者在前往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田野调查中看到,州内各地村民不仅以各种方式对本民族传统舞蹈文化进行传承与传播,同时,他们对一些外来的舞蹈文化也十分感兴趣,比如在哈尼族传统“十月年”中,人们不仅会聚集在一起欢跳“乐作舞”“猴子舞”等传统的哈尼族舞蹈,还会跳一些比较前卫的迪斯科舞蹈。在他们认为,在传统民族节日中,大家一起跳舞,既有对民族传统的传承性,也有舞以达欢的功能性。随着文化圈的不断交融,他们在向外界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他们也渴望接触和吸收更多的外界文化。笔者在红河县甲寅乡进行田野调查时,当地村民表现出对外界舞蹈文化的极大兴趣,他们会用一些传统的哈尼族舞蹈元素演绎汉族流行歌曲,也会编创一些有别于当地民族特色的广场舞,他们还渴望能透过外界到访的学生、研究者那里学习一些当地没有接触过的舞蹈种类。由此笔者想到,何不将田野调查与送教下乡结合在一起,既能以科学的方式将一些珍贵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加以搜集、保护、传承与传播,又能满足村民们渴望接触、吸收外界舞蹈艺术的需求。
  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
  我国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平台可以认识、了解、学习到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艺术也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继续发展着。众所周知,少数民舞舞蹈文化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群体内部传承和文化群体外部传播,无论是传承还是传播都是靠教育来完成的。文化群体内部的传承是通过族群内部的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将本民族的传统民族舞蹈文化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笔者在对云南省红河县阿扎河乡垤施上寨村的乐作舞进行调查时发现,生活在当地的男女老少无一不会跳乐作舞。每天晚上,人们在结束了一天劳作之后,都会相互邀约,来到公房内跳乐作。当地的乐作舞传承人王里亮、李阿胖两位老师,无论是在家族传承还是师徒传承中,在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传承着红河县彝族乐作舞,他们在村内教孙子辈的小朋友跳乐作舞,使孩子们铭记传统;为慕名而来的学者、研究者们讲解、演示乐作舞的历史文化和表演艺术,让学者、研究者为红河县彝族乐作舞留下点滴记录;走出村寨,走进学校,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乐作舞的艺术魅力,让世人感受到传承的力量。
  文化群体外部的传播主要通过学校、培训班、旅游、网络等方式进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育与展示,尽管这些方式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专业院校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中涉及到的都是藏、蒙、傣、维、朝、云南花灯、东北秧歌这八个版块的课程,但舞蹈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特别是民族民间舞的教学更注重区域性文化的传播。如笔者看到CCTV舞蹈世界“青春梦想季”——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专场中的表演性组合有:《架子孔雀》(傣族)、《阿尺目刮》(傈僳族)、《栽秧鼓和烟盒舞组合》(彝族)、《宫廷长甲舞》(傣族)、《云南花灯》。又如红河学院开设的《红河本土舞蹈教程》课程,“该教程主要搜集了红河哈尼族、彝族较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素材,进行整理、加工、课堂化而形成,共四单元——红河哈尼族民間舞训练教材、红河彝族烟盒舞训练教材、红河彝族民间舞训练教材、丰收鼓舞,每个单元都以讲解、单一(短句)动作、教学组合三个部分呈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教学性、系统性。”②这些有着共同地域特性的民族民间舞蹈在当地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且通常在这些地区的高校中,他们所使用的教材更多的是自编教材,这些教材较之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所用的教材,多了一些代表性、地域性、技艺性和趣味性,少了一些程式性,而这也正是当地深入骨髓的民族味道,在离开了滋养它们的土壤后,总会让人觉得美则美矣,却缺少了一点韵味。   中小学、培训班、旅游展演、网络平台上的少数民族舞蹈传播其所涉人员更具流动性,传播性较大,但延续性较差,且在传播中容易产生知识性的错误。此外,由于不同地方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生活水平,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重视程度等存在着差异,也会导致人们所接受到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数量、质量层参差不齐,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僻,经济、文化等较为滞后的地方,能够接触到不同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人就越少了。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除了进一步加强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外,还应进一步推进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改革。例如,笔者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在舞蹈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以培养“会跳、会教、会编;能站讲台,能上舞台;突出一项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人才”③为目标。昆明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为云南省内的学生,学生毕业后通过普岗、特岗考试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任教,或进入社区文艺部门服务基层,这些学生就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所处环境的地方性民族舞蹈文化等,对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较为科学、有效的传播。
  笔者在前往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鹿阜中学进行“送教下乡”调研时,该校李浩老师系原昆明学院 2002级的学生,他在工作单位组织学校一些学生进行舞蹈训练,主要训练内容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撒尼跳乐”以及芭蕾基训等一些舞蹈课程。在调研过程中,学生们跳了一段特别地道的“撒尼跳乐”,随后笔者择选了两组红河县彝族乐作舞中的动作,作为“送教下乡”教学的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展开教学,理论上从“撒尼跳乐”和“乐作舞”的异同入手,让学生们了解一点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又从动作入手简单教授一些“乐作舞”的动作,让学生们学习,虽然时间短,但是学生们能够基本掌握动作的连接。但很明显,学生们对于“乐作舞”的动律及特点难以掌握,后期的組合教学成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基于这一次“送教下乡”的尝试,期待通过这种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让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能在传承和传播中不断地强化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独特性,发现其相互之间的交融性。
  三、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的可行性
  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的可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能够满足基层不断增强的美育教育需求。自2016年以来,笔者所在的昆明学院音乐学院已经连续承办了三届“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活动教师培训”——民族舞蹈培训工作,其初衷也是为了教会省内各地州不同层次的教师们一些校园民族舞、少数民族课间舞等的编创和教学方法,使得云南省内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通过这一活动,我们能够搭建起更广阔的“送教下乡”教学平台,及时予以需要帮助的教学部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等提供较系统、较科学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指导,让人们能够认识、了解到更丰富、更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二是,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是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手段。少数民族舞蹈送教下乡要求教学活动必须深入到基层,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民族性和传统性,要求教员务必深入、准确地了解、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中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这就在备课过程中无形地对涉及到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保护与传承;其次,择选的教学内容还应具有适用性,否则送教下乡就难以达到指导作用,无法满足当地民族自我保护与传承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需求;再次,在送教下乡教学活动之余,亦能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教员通过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则在送教下乡的同时,亦对当地的传统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进行了保护与传承。这种交叉式的教学与调查研究能使不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以有效地传播、传承。
  注释:
  ①https://baike.so.com/doc/5049658-5276727.html.
  ②周庆.红河县哈尼族、彝族乐作舞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5.
  ③内部资料.
其他文献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的节水节能不容忽视.因节约用水能给社会带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从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建筑污水处理回用等角度,研究探讨了建筑给水排水
国家在社区治理中,除提供给流动人口主动参与的机会,还存在为完成计划而将流动人口卷入社区治理的过程,正在进行中的流动人口社区健康建档工作便是代表。基于主体性的视角,流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已由高速下降到中高速。与此相伴随,财政运行也进入了新常态,其中最突出和令人揪心的是财政收入增速的急剧下降。2014年,全国财政收入仅增长了8.6%,201
期刊
本文就民用建筑设计中环保节能技术运用的紧密关系,在环保节能前提下的建筑设计原则及环保节能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几方面探讨现代化建筑设计新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中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问题,还有学生本人、学校、家长等问题。社会问题是大的“气候”问题,我们掌控不了,而其他的问题则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能够改变的。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角色的转换  为了能够把学生从社会“不好”的环境中“拉出”,让他们在校园里健康成长,我们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师长变为亲友角色,体现情感,由师长
语文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在目前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阅读量不足,阅读兴趣低等.随着信息
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时代,技术的升级换代使得数字出版物有后来居上之势.面对冲击,传统出版物该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物是否会遇到发展瓶颈?未来出版行业发展将是怎样的江湖?
以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课程为例,以“课堂教学平台、实训室平台、信息化网络平台”为载体,以“教师同行、学生、督导、企业人员”为主体,以“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总结性
近年来,随着公路大建设的步伐,我省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在设计与施工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采用先进的勘察、测量手段为公路路基设计提供了可靠技术资料.作为公路主体工程的
五、在不少购房需求转向租赁的推动下,租赁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  2016年以来,中央、国务院、住建部等部门连续出台支持租赁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2017年初广东省出台《实施意见》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包含税收优惠来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其中关于允许改建房屋用于租赁的内容进一步支持了广东省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随着各地方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国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也将进入快车道。  值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