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独白”到“对话”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7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倡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体验。而在平时的课上常常是教师在“独白”,学生被动的听,在本文中我尝试了把教师的“独白”转化为和学生的“对话”的教学方式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美术 鉴赏
  平时在上鉴赏课时经常是学生被动的听,而老师讲得很多,这样的课堂往往使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像是教师在“独白”,那么,如何在美术课堂中把教师的“独白”教学方式转化到和学生的“对话”中来呢?我很困惑。
  著名艺术社会学家豪泽尔话曾指出:“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是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尹少淳先生也认为,人们的鉴赏能力是不会随着人们的一般理解力的增长而自发地发展起来,它是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所产生的特色能力。因此,高中美术课上开设了美术鉴赏课,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那么老师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如何从“独白”到“对话”来激活学生的参与性呢?为此,我做了一些教学探索。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鉴赏美术作品常用的有四种鉴赏方式,分别是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感悟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在这些鉴赏中,我挑选了形式鉴赏作为我的教学的探索主线。
  首先我分析了艺术家是如何用线条、色彩以及构图等方法来表达感情和意境。因此,我们在课上经常在鉴赏作品的时候由作品的构图、画中所使用的技法、画家的情感和意境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但是我发现,对于老师引导学生来欣赏作品中的点线面、构图、色彩等等学生并不感兴趣,我的探索有难度。虽然有许多学生甚至不想听,但是这些又是美术鉴赏中必不可少的。
  那到底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形式鉴赏中来呢?在鉴赏《梅杜萨之筏》时,我尝试的“独白”是:出示了一些画家创作该画时的草图,通过一张张草图的展现。学生的“对话”是:让学生寻找不同草图中构图、画面人物安排等等的改变,来感受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做了这些改变以后起到了什么作品以及让学生来寻找每张草图画家想要表达的主题等。通过这些教学过程,我发现学生会主动参与到形式鉴赏中来的,主要是教师的“独白”的环节一定要做得科学。
  有了一次的体验和探索,我又尝试了一下的“独白”到“对话”的教学方式。
  案例1
  在美术鉴赏课上,我发现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这就导致了学生不想参与到互动式教学中来。因此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我再次尝试了《梅杜萨之筏》的鉴赏教学,在初次鉴赏《梅杜萨之筏》的时候,直接将作品的背景故事当导入“独白”给了学生,接下来就展示了这幅画,在这节课中我发现学生并没有很感兴趣,以至于他们没有很好的参与到互动中来。其实许多优秀美术作品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生动的历史知识或与作者本身负责的经历有关,而这些背景知识往往又是学生所感兴趣信息,因此为了让学生对《梅杜萨之筏》产生兴趣,我对学生进行了分析。我发现《梅杜萨之筏》所画的海难与学生的生活相去太远,学生无法联想,因此我让他们看了一段视频营造氛围,接下来再让他们想象如果他们是其中一员当海难发生时候会怎么做?如果你在筏上那么你的心理会发生什么变化?经过这几个过程,学生在脑海里对海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我再将《梅杜萨之筏》的背景故事告诉他们,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很迫切的想看到这幅画,想去感知画中的意境。
  以兴趣为前提的“独白”使学生的“对话”有好的铺垫,使“对话”的效果发挥极致。我想学生如果对作品感兴趣,如果欣赏难度太大,会让他们在欣赏的时候有挫折感,会使学生放弃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变成被动的听老师进行讲解,这样的上课老师讲的累、学生听的累,课堂的有效性降低。比如我让学生鉴赏抽象画的时候,就深刻的感受到了这一点。抽象画作品晦涩难懂,主要是因为图像与客观物象不易对应,并且学生的审美经验有限。将抽象画直接拿出来欣赏学生只能听老师的讲解,而有时候一些讲解又比较抽象,学生完全不感兴趣,这样的课既累上课的效果又很差。因此我尝试着在欣赏这类作品的时候与音乐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听着音乐来尝试着用线的方式来表现音乐所传达出来的情感,然后结合自己所画的线条再来感受抽象画,这样学生就能比较轻易地接受抽象画,并且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艺术的魅力。
  案例2
  在《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一课中有对作品《蒙娜丽莎》的鉴赏。而《蒙娜丽莎》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经典大作。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泛泛的“独白”一些画面的内容等,我相信学生不想听或不愿意参与到其中来,我的“独角戏”似乎“没戏”。那如何让学生“对话”到这一类他们所熟知的作品鉴赏中呢?我又尝试了以下的方式。
  课前我让学生在网络上收集些该画的相关资料,然后在课上我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进行比赛,由我来出主题,看哪一部分的学生能讲出更多的内容。比如我问学生蒙娜丽莎是谁?有学生说是弗罗伦斯一名商人的妻子;又有学生说他是个男的,当这个答案一出来的时候,班上很多学生都笑了。没错从画面上来看的确不是位男人,这时我再问那个学生“你为什么说她是个男的?”,那位同学说这是达芬奇的自画像,并且讲的非常的仔细,全班同学都投入到他的讲解中来。对于这一类学生都比较熟悉的作品,每位学生所拥有的知识点都是不同的,班上所有的同学会参与到“对话”中来,对于作品的鉴赏可以挖掘的很深。并且同样的一个知识点,充分的利用“对话”的形式,鼓励学生努力以自己的观点和全班同学来“对话”,或是辩论,效果会好于教师的“独角戏”。
  设计有竞争性的并带有幽默感的“独白”使学生们的“对话”丰富多彩。我对这样的“独白”到对话的形式做了反思,我的“独白”是提出关于这幅画的一些问题,而学生的“对话”是根据我的一些问题,讲出自己所知道的答案。然后再由学生所说的答案,共同讨论进行分析鉴赏。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品这种比赛的方式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能让他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并且对于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既让学生自由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锻炼了他们的美术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能更好的参与的其中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案例3
  最早我接触湘版《美术鉴赏》是在2007年,当时教室里投影仪才普及,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在上《新的实验》这节课。《新的实验》这节课讲到了艺术作品的创作方法、材料、技巧等变化。因此在课上让学生欣赏了沙画,在当时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很陌生,都看的非常投入,还不时发出赞叹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整节课的效果特别好。但是去年我再度拿出了这段视频让学生来欣赏,我发现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差。在观赏过程中学生兴趣不高,最后很多学生还提出了哪些视频更精彩等等,信息时代,学生们接触的新型艺术比我接触得还多。为此,我得出了为什么学生的无兴趣而教师一直在辛苦地“独白”的原因。
  抓住学生的特性设计出符合学生们的年龄的“独白”与“对话”,并为每一堂课“量身定做”,一定会事半功倍。发现新奇的事物是所以学生的天性,并且每位学生都非常想来体验下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因此我对《新的实验》这节课重新进行了设计,让班上的同学都参与到这场“对话”中来。在课前我特意在网上寻找了一段比较简单是沙画视频,并准备了玩沙画的一些工具,如细沙和白纸。当学生在课上欣赏完视频后,我拿出了我所准备的工具,告诉学生我们也要来玩沙,来学习沙画的简单技巧。在教授完简单的沙画技巧后,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了组,让他们共同协助来完成一幅沙画,并告诉他们完成后我将他们的作品拍下来,用投影仪展示。这个时候班上的所有同学都跃跃欲试。全班同学都参与到了这场“对话”中来。
  总而言之,通过由教师的“独白”转化为与学生的“对话”的教学方式的探索,我发现除了学生更喜欢上美术课外,还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听没有独立思考得到知识的现状。其次“对话”式的教学方式便于师生的交流,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钱景长 《席里柯是怎样创作《梅杜萨之筏》的》
  [2]阮开宇 《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奉化高级中学 浙江宁波)
其他文献
学生书写质量的提升,固然需要学生自身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毅力,但是教师的合理指导,则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书写水平的提升,要把它作为自己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来处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经常渗透写字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为了做好学生书写质量的提升工作,我们语文组老师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以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不断提升书写质量。  一、基于学校实际与课标要求  (一)
期刊
李荣华 女,1970年出生,浙江省桐乡市人。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理事、桐乡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茅盾中学美术教师。  2004年在中法文化年活动中应邀赴法国举办个人画展并荣获拉·玛特兰纳市政府荣誉勋章。  2005——2015年应邀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 美国、德国、西班牙等参加数次美术大展。  2010年作品《水乡乌镇》获“浙江省第十二届水彩画大展”(最高奖)学术奖。  2
期刊
点评:该作品想象力十分丰富,对于作品而言,作者把自己的想法通过材料表达出属于自己认知的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然在作者看来这仅仅是拿一颗弹珠沾上颜色后在纸板上玩耍,而这种在玩的过程中已经不知觉的去感知颜色的搭配及线条的美感和线条本身所富有的生命力。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当然对于孩子我们更加要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和他们对于绘画的兴趣这才是最重要的,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期刊
江苏省盐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各式各样的陶盘、瓷盘、漆器盘等艺术品,使学生从小小的盘子上欣赏到我国古代绚丽多姿的陶瓷文化、漆器文化、国外名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不同材料制成的盘子,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了制作盘子的方法和在盘子上绘画、装饰的技巧,激发了学生设计、绘画盘子的兴趣;运用点、线、面三元素结合的方法装饰、美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
期刊
童佳仪 女,10周岁,现就读于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五年级学生,2012年11月进入杭州临池阁书画培训中心学习书画。从此步入书法的艺术殿堂,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至今参加了多次比赛和活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信心倍增。  2013年12月,荣获浙江省第二届“教育杯”书写大赛优秀奖。  2013年12月,在第四届全国少儿书法、硬笔书法大赛浙江赛区优秀奖。  2014年6月,在第十九届全国中小学生绘
期刊
沈卓冉 《己亥杂诗》  阜阳市颍东区铁二处小学  指导老师:尹 辉
期刊
摘 要:审视小学陶艺教学现状发现,小学生学陶艺亲切又陌生、教师教陶艺也是欢喜又忧愁,教材设置的陶艺内容丰富又匮乏,为切实提高小学陶艺教学和真正引领学生从玩中学,本文通站在课程的角度提出“熏染陶艺历史、借鉴陶艺大师、解读陶艺教材、学习陶艺技法、以情感为催化创作陶艺”五部曲来指导学生学习陶艺,使小学生陶艺教学走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小学美术 陶艺教学  一、小学生陶艺教学学习现状  目前很多学生认为
期刊
摘 要:在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中开展快乐衍纸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增加他们对美的欣赏力和对美的创造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特点,我们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快乐衍纸教学。  关键词:低年级 衍纸教学  衍纸艺术又叫做卷纸,是纸艺大家族中比较独特的一项,其英文的称呼有Paper-Rolling、Paper-scrolling、filigree、mosaic和quill
期刊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第三协作组的一节公开课,那个时候他们正在做一个竹文化进入小学美术课的一个课题,其中一位教师的一节课让我印象深刻,他用竹片为绘画媒介,以蒙德里安的绘画特色为内容,课程内容简单,但是环节紧紧相扣,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他最大的亮点是将油画棒的色彩直接画于青色弧形的竹片上,摆脱了传统纸媒介,这个创新非常大胆。当然,最后的成品也是非常可喜的。学生通过这样一节课既掌握了竹文化知识,也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