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目前现状的分析,探讨了在新形势下如何进行更好的教学,为社会提供人才等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發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分层教学;师资队伍;校企结合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全面建设;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使之不断完善,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
下面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目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看,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生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岗位技能的科技含量增高、岗位技能变化速度加快、岗位转移不可避免等成了现代职业范畴的客观属性。据此,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满足“职业上的合格性和职业上的适应性”这两方面的实际要求。
所谓“职业上的合格性”:是指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岗位技能合格;二是态度合格。岗位技能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能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所要求的纯技术性指标。例如,学外语的能听、说、读、写;搞管理的会正确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搞技术的能熟练地操作仪器等。态度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包括遵守劳动纪律、维护设备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等意识)和行为习惯(包括听从指挥、保持记录、办事有计划等习惯)。所谓“职业上的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能够在不同的企业和经济部门从事所学会的职业;能从事在性质上与该职业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职业活动(有时需要补充所缺技能);应当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劳动结构、生产方式和工艺学;能够接受各种继续教育。
因而,职业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上的合格性和职业上的适应性人才。
2.高职教育培养对象
我国高校招生分批次录取,首先是一类本科,其次是二类本科,然后才是高职高专。所以从整个生源来看,我国的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处于中下游,在知识接受能力上稍次于本科类院校学生。从总体上来讲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文化基础较差,自我约束力较差,抽象思维较差,上课时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乏味。这就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教好他们,必须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必须因材施教。
3.高职教育的现状
虽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步走上轨道,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
3.1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了:
(1)课堂缺乏活力:教师讲的十分投入,又是比划,又是实物模拟,而听讲者却廖若星晨,通常教师提个问题,应声者没有几人,还有的根本就无人响应,弄得教师十分尴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职教学生,每个职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就在听天书,一脸迷茫。可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原有的,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学生现在的实际。其次,硬性的管理制度,又使学生不得不坐在课堂,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去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愉快的课堂变成许多同学受罪的场所。课堂上,除睡觉、看课外书、小声说话之外,还有许多目光呆滞。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组织其它活动,他们都毫无参与的欲望,没有丝毫的热情,认为一切事情都与他无关,更不要谈生气和灵气了。
(2)学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3年,其中最后一年通常安排实习。这样一来,真正学习的时间就只有1~2年。学生一入校门,在被划分到某个班级的瞬间,他的专业、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老师、实习教师都已经固定,学生根本无权选择。从来没有人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必须得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坐在规定的教室,听教师讲课,哪怕这门课根本听不懂。如此多的管制,导致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如此稳如泰山、撼之不动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之下,老师和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老师上课累,学生学习也很痛苦。
(3)课堂教学中技能操作较少: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技能操作较少,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其实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特长却得不到施展。在许多职业学校中,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实训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只能听老师描绘着最新的仪器、元件等等。虽然很多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实习,但是我国许多工厂、企业还处于工业经济时期的标准化生产时代,许多工作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操作,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习无用的错觉,使学生认为专业对口率低下,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3.2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
(1)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3)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职教学生也随之增多,职教老师短缺现象浮出水面,很多老师辛苦的代课,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深造,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要求,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提高职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
4.教学改革新思路
4.1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给课堂注入活力,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由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選择。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4.2.1加强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4.2.2广开校门从外界吸引人才
①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
②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③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
4.3加强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的一方是学校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确定均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日本的高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企业和学校都承认学生所学课程的学分。
同时,通过校企结合,学生接收的不再只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理论实践同时进行,通过亲眼所见亲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可见,实践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想有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5、8、11、12).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先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张英华,凌培会.校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辽宁省教育厅,2000-9-1.
[6]闻凤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2001-5-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分层教学;师资队伍;校企结合
随着我国企业体制的改革,中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大力发展中高级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通过艰难的实践探索,已经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如: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全面建设;实施了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加强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有的地方仍然存在一些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使之不断完善,使高等职业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地向前发展。
下面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目前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1.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从世界高职教育的发展情况看,高职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在生产与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运作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生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因而,岗位技能的科技含量增高、岗位技能变化速度加快、岗位转移不可避免等成了现代职业范畴的客观属性。据此,现代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满足“职业上的合格性和职业上的适应性”这两方面的实际要求。
所谓“职业上的合格性”:是指能胜任岗位工作。这一点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岗位技能合格;二是态度合格。岗位技能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能掌握完成岗位任务所要求的纯技术性指标。例如,学外语的能听、说、读、写;搞管理的会正确合理地安排日常工作;搞技术的能熟练地操作仪器等。态度合格就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意识(包括遵守劳动纪律、维护设备和工作环境的整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团结协作等意识)和行为习惯(包括听从指挥、保持记录、办事有计划等习惯)。所谓“职业上的适应性”:是指毕业生能够在不同的企业和经济部门从事所学会的职业;能从事在性质上与该职业有亲缘关系的其他职业活动(有时需要补充所缺技能);应当能够灵活地适应新的劳动结构、生产方式和工艺学;能够接受各种继续教育。
因而,职业教育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建立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上的合格性和职业上的适应性人才。
2.高职教育培养对象
我国高校招生分批次录取,首先是一类本科,其次是二类本科,然后才是高职高专。所以从整个生源来看,我国的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处于中下游,在知识接受能力上稍次于本科类院校学生。从总体上来讲高职教育培养的对象文化基础较差,自我约束力较差,抽象思维较差,上课时部分同学注意力不集中,对枯燥的理论知识感到乏味。这就给职业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教好他们,必须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必须因材施教。
3.高职教育的现状
虽说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已逐步走上轨道,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完善和改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上存在很多弊端与不足:
3.1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主要采用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其他类型的教学模式都是辅助的,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颠倒了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师生关系。从而导致了:
(1)课堂缺乏活力:教师讲的十分投入,又是比划,又是实物模拟,而听讲者却廖若星晨,通常教师提个问题,应声者没有几人,还有的根本就无人响应,弄得教师十分尴尬。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本不适应职教学生,每个职教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很大,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就在听天书,一脸迷茫。可是,我们的教学模式还是原有的,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内容,这种大统一的教学模式根本不符合学生现在的实际。其次,硬性的管理制度,又使学生不得不坐在课堂,压抑着自己的个性,去遵守课堂纪律,使学生愉快的课堂变成许多同学受罪的场所。课堂上,除睡觉、看课外书、小声说话之外,还有许多目光呆滞。无论是教师讲课,还是组织其它活动,他们都毫无参与的欲望,没有丝毫的热情,认为一切事情都与他无关,更不要谈生气和灵气了。
(2)学生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现在的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学制基本上都是2~3年,其中最后一年通常安排实习。这样一来,真正学习的时间就只有1~2年。学生一入校门,在被划分到某个班级的瞬间,他的专业、作息时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授课老师、实习教师都已经固定,学生根本无权选择。从来没有人考虑学生的感受,学生必须得按部就班,老老实实地坐在规定的教室,听教师讲课,哪怕这门课根本听不懂。如此多的管制,导致了学生根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如此稳如泰山、撼之不动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模式之下,老师和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老师上课累,学生学习也很痛苦。
(3)课堂教学中技能操作较少:职业教育载体具有明显的普通教育的特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延续普通教育的模式,采取班级授课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技能操作较少,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其实动手能力很强,但是他们的特长却得不到施展。在许多职业学校中,实训设备投入不到位、实训场地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实训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只能听老师描绘着最新的仪器、元件等等。虽然很多职业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半年到一年不等的实习,但是我国许多工厂、企业还处于工业经济时期的标准化生产时代,许多工作就是重复一次又一次的机械式的操作,这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学习无用的错觉,使学生认为专业对口率低下,学不学习都无所谓。 3.2现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如下弱点:
(1)师资队伍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的、严格的教师培训,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水平没有达到要求,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不是经过严格的考核,而只是经过常规的认证。
(2)专业课教师双师素质达不到应有的水平,而且在日常教学工作的运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低,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教师智能结构单一,不能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
(3)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职教学生也随之增多,职教老师短缺现象浮出水面,很多老师辛苦的代课,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和深造,知识老化,不能跟上现代企业的要求,造成理论和实际的脱节。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作用是指挥、引导、协调,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方法适宜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提高职教老师的综合素质,满足新时期学校和社会的需要。
4.教学改革新思路
4.1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给课堂注入活力,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层次教学,即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对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次教学,是由职业教育的现状所决定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所必须的,它决非权宜之计,而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選择。
4.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水平
4.2.1加强现有教师的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另外,对现有教师在职培训还要注意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每年利用寒假、暑假选派或轮派各学科教师走出校门进行新知识新技能培训,掌握学科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使学校各专业始终保持不落后,这样才便于学校专业的设置和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中、高级适用型技术工人。
4.2.2广开校门从外界吸引人才
①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这部分教师具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并熟悉技工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把他们招聘过来发挥他们的余热,对学校的师资紧缺起到了很大的缓解作用。
②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他们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只是缺乏实际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在他们中间选择部分理论知识系统、操作技术熟练、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志,将他们请进校门,并集中对这部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教学过程的突击培训,同时鼓励他们多听其他教师的课,以尽快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③从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或工科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同时督促鼓励他们多听老教师的课,积极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到企业参观学习,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尽快提高这批教师的教学能力。
4.3加强校企结合
校企结合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应用型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的一方是学校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企业则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确定均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学徒。日本的高中学生一般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高中的学生,又是职业培训机构的学员,企业和学校都承认学生所学课程的学分。
同时,通过校企结合,学生接收的不再只是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理论实践同时进行,通过亲眼所见亲手操作,加深了印象,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此可见,实践的培养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校企结合培养模式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需要,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高职院校要想有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走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0(5、8、11、12).
[2]刘合群.职业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先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4]张英华,凌培会.校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辽宁省教育厅,2000-9-1.
[6]闻凤鸣.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20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