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对Ni/SBA-16催化CO低温甲烷化促进作用的研究

来源 :化工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bao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Ni/SBA-16催化剂在低温下CO甲烷化中的活性,通过引入Fe助剂制备了Ni-Fe/SBA-16双金属催化剂.对催化剂进行XPS、XRD、HRTEM及EDS-mapping表征的结果表明,Fe的加入与Ni形成了Ni3Fe合金,减小了金属颗粒尺寸,使得还原后金属颗粒平均粒径从60 nm降低到30 nm左右.同时H2-TPR的结果表明,Ni3Fe合金的形成增强了金属Ni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减弱Ni颗粒在还原过程及反应过程中的团聚.最后,由CO-TPD和H2-TPD的测试结果可知,Ni3Fe合金的形成促进了催化剂对反应气体CO和H2的解离,从而提高了催化剂在低温下的CO甲烷化活性.当空速为150000 h-1、压力为0.1 MPa、V(H2):V(CO):V(N2)=3:1:1时,CO最低完全转化温度可以从300°C降低到250°C,同时CH4的选择性保持在90%.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水污染治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物理分离由于可不加或少加化学、生物药剂,造成二次污染的风险小,被认为是清洁的水处理技术.突破常规以生化法为核心的矿化模式,构建以物理分离法为核心的资源化模式,可减少化学和生物药剂消耗、减排二次污染物,为我国水环境安全提供一条新路线.以市政污水、饮用水、工业水和海上油气开采生产水为例,介绍了物理法水处理技术的最新成果,从而为物理法变革性水处理技术提供新思路.
在百年流态化的研究过程中,涉及到直径不同的流化床.但是,多以流化床的大型化为研究目标,对微型流化床及其本身特性的研究很少.作为专门处理固体颗粒的流态化单元过程,其装置的微型化将兼具微通道反应器和宏观流化床各自的优点,是流态化研究的重要方向.鉴于气固微型流化床已有全面的国内外进展综述,本文仅对液固和气液固微型流化床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分析.结论性内容包括:液固微型流化床床径减小,壁面效应增强,最小流化液速实验值大于Ergun公式计算值;需对描述液固均匀膨胀流化规律的Richardson-Zaki方程加以修正
氮化硅(Si3N4)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在国防、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都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质量粉体是制备高性能Si3N4陶瓷的首要前提.通常高质量Si3N4粉体需要满足粒径细、分布窄、α相含量高、杂质含量低等条件.基于合成反应体系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制备Si3N4粉体的方法,着重从强化传热与传质角度介绍了改善粉体质量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当前工业生产现状,展望了高质量Si3N4粉体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锂金属电池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最低的氧化还原电位,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之一.然而,金属锂阳极上的锂枝晶所引起的一些关键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实际应用.首先从离子浓度、电场、应力、温度四方面因素介绍了多形貌锂枝晶成核和生长机理;同时,总结了一些用于表征锂枝晶的先进技术;并归纳了抑制锂枝晶形成的策略,包括控制锂枝晶成核的亲锂表面电极、非均相晶核,控制锂枝晶生长的三维导电基体、物理涂层,以及具有固定阴离子的纳米结构电解质和形成球形锂沉积的盐包水电解质.最后提出了挑战和展望,探讨了锂枝晶的未来研究方向.
利用高速摄像仪研究了台阶式并行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流型及其转变机理.以甘油水为分散相、含3%Span 85的环己烷为连续相,观测到了滴状-滴状流、过渡-滴状流、喷射-过渡流和喷射-喷射流4种流型;以两相流量为坐标轴绘制了流型图,并获得了流型转变线;分析了流型的转变机理.考察了分散相黏度对流型及其转变的影响机制.随着分散相黏度的增大,流型转变线整体向下移动,滴状-滴状流区域变小,喷射-喷射流区域变大.最后,运用介尺度概念分析了并行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非均匀结构的动态效应.
研究了Y型微通道吸附型纳米颗粒稳定气泡的完全阻塞破裂的动力学,破裂过程可划分为挤压阶段和快速夹断阶段,两阶段内无量纲气泡最小颈部宽度与时间均呈幂率关系.气泡破裂过程的颈部动力学表明颗粒的存在并不影响两阶段转变的临界颈部宽度,但吸附在气泡表面的颗粒层会减弱挤压阶段中连续相对气泡颈部的挤压作用,以及快速夹断阶段角区中连续相液体回流对气泡的挤压作用,进而阻碍气泡颈部的形变,延长了气泡的破裂过程.纳米颗粒稳定的气泡的指前因子m及幂率指数α均小于常规气泡,但其差值随着毛细管数Ca和气泡长度l0的增大而减小,颗粒对气
由于在流体流动、传质、传热及反应等方面良好的调控能力,微化工技术成为化工学科重要的发展领域.综述了近年来以CO2应用为背景的微化工系统中的多相流与传质的研究进展.从流体流动和传质机理出发,分别介绍了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过程的传质规律.总结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应用进展.展望了微化工技术在二氧化碳吸收与传质方面的发展前景.
研究了具有三维交错菱形结构的微通道对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水溶液吸收CO2过程的传质增强作用.实验主要聚焦于弹状流和破碎弹状流.考察了弹状流型下气液流量、离子液体浓度对体积传质系数kLa、增强因子E、CO2吸收率X及压力降ΔP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之于直通道,三维菱形通道可以显著提高体积传质系数和CO2吸收率,其增强因子可达2.1,压力降仅增加0.9 kPa.提出了一个新的体积传质系数kLa预测式,预测效果良好.采用VOF法模拟了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过程,获得了连
实验研究了T型微通道内浆料体系中弹状气泡的生成动力学,重点考察了颗粒粒径的影响.气泡的生成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填充阶段、挤压阶段、过渡阶段和快速夹断阶段.在填充阶段、挤压阶段和快速夹断阶段,气泡最小颈部宽度与时间呈幂律关系.在过渡阶段,气泡最小颈部宽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浆料体系中气泡的挤压阶段和过渡阶段随颗粒粒径的减小而缩短.连续相流量及颗粒粒径对填充阶段幂律指数无显著影响;挤压阶段和快速夹断阶段的幂律指数以及过渡阶段的线性斜率均随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小,随连续相流量的增大而增大.
将H2S和CO2混合酸气一步转化制合成气,既实现了二者无害化处理,又生产出合成气,是一条理想的废气资源化利用新路线.由于分子结构稳定,在常规条件下因受热力学平衡限制,二者转化率极低.而在低温等离子体中,H2S和CO2可被激发为高活性物种来参与反应.研究了具有不同Si/Al摩尔比的ZSM-5催化剂与低温等离子体结合实现H2S-CO2一步高选择性制合成气,显著提高了H2S-CO2转化性能.考察了ZSM-5催化剂中Si/Al比和低温等离子体放电条件等对反应的影响.其中,当Si/Al比为80时表现出最优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