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材料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材料的选择不仅关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努力寻找并精心选择那些现实、有趣、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材料来建构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学习材料 数学教学 学习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还直接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我们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努力寻找那些现实的、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材料,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正确的數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但不管怎样,这些想法都是他们个性化思维的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材料,如果能及时把握,就可以把这些鲜活的富有个性的课堂信息变成帮助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最佳材料。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并根据“生成”及时创设新的教学活动主题。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两个棱长是8厘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根据题目意思先画一画图,然后再想一想怎样计算。”
学生们在我的激励下,独立思考,随后有了各自的探究结果。
生1:我画了图后,从图上看出长方形的长是8×2=16厘米,然后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列式为:(8×8+16×8+16×8)×2
生2:我从图中看出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其中的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面积相等,所以列式为:8×2×8×4+8×8×2
生3:我是把长方体竖起来看的,展开4个侧面,就是侧面积加上2个底面积,列式为:(8×4)×(8×2)+8×8×2
生4:我的想法是先算出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然后乘2,再减去重叠的两个面,列式为:8×8×6×2-8×8×2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列式:8×8×10
各种想法呈现出来后,教学便进入自由评价阶段。
生6:我想问问生5,你能解释算式中10所表示的意义吗?
生5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图说:10代表10个面积是8×8的正方形,前、后、上、下共8个面,再加上左右2个面,刚好是10个正方形。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赞同声。
生7:我认为生1说的是一般求法,想这样特殊的长方体,其中2个面是正方形,另4个面又是正方形的2倍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它的特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根据这种长方体的特点,乘正方形的个数,就是用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再乘拼成的正方体的个数2,减去重叠的2个面的方法更简便,列式为:8×8×(6×2-2)。
利用这些刚刚产生的资源,教师主动把讲台交给了学生,继续生成新的课堂结构环节,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达到互相融合理解,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助探索的机会。”实践证明,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学中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四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目: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师:同桌两人合作动手测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测量,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这里同一个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都相等。
生2:我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3: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
生4:我还发现这里每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多了一条边,所以内角和就比前一个图形多180°。
师:如果不用画图,也不再用量角器测量,你能知道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生:按照刚才的规律,七边形的内角和是720°+180°=900°,八边形的内角和是900°+180°=1080°。
生:我又有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2=360°,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学生在测量后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发言,可以说完成了测量和有关的发现,实现了这道练习题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通过追问“如果不用画图,也不再用量角器测量,你能知道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将学生的思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了前面的发现,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已是水到渠成。然而更精彩的是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180°×(边数-2)=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由教材中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延伸到七边形、八边形,再到任意多边形,拓展了教材资源,使教材在“无中生有”中变厚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教学材料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只要我们真正转变观念,开动脑筋,大胆探索,精确把握教材精髓,合理利用教学材料,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自己的理念渗透在教材中,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材料,赋予教材鲜活的“生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谢东艳 .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2] 徐晴.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资源 [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12)
[3] 周新建.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 (11)
【关键词】学习材料 数学教学 学习潜能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教学中,组织不同的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往往会影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还直接影响学习潜能的发挥。我们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教材,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选择,努力寻找那些现实的、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材料,科学地进行教学加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正确的數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学生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有的是对的,有的是错的,但不管怎样,这些想法都是他们个性化思维的结果,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材料,如果能及时把握,就可以把这些鲜活的富有个性的课堂信息变成帮助全体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最佳材料。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生成”,并根据“生成”及时创设新的教学活动主题。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把两个棱长是8厘米的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求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根据题目意思先画一画图,然后再想一想怎样计算。”
学生们在我的激励下,独立思考,随后有了各自的探究结果。
生1:我画了图后,从图上看出长方形的长是8×2=16厘米,然后根据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列式为:(8×8+16×8+16×8)×2
生2:我从图中看出这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其中的2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面积相等,所以列式为:8×2×8×4+8×8×2
生3:我是把长方体竖起来看的,展开4个侧面,就是侧面积加上2个底面积,列式为:(8×4)×(8×2)+8×8×2
生4:我的想法是先算出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然后乘2,再减去重叠的两个面,列式为:8×8×6×2-8×8×2
生5:我认为还可以这样列式:8×8×10
各种想法呈现出来后,教学便进入自由评价阶段。
生6:我想问问生5,你能解释算式中10所表示的意义吗?
生5到讲台上指着黑板上的图说:10代表10个面积是8×8的正方形,前、后、上、下共8个面,再加上左右2个面,刚好是10个正方形。
教室里响起了一片赞同声。
生7:我认为生1说的是一般求法,想这样特殊的长方体,其中2个面是正方形,另4个面又是正方形的2倍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它的特征,求出一个面的面积,再根据这种长方体的特点,乘正方形的个数,就是用每个正方体有6个面,再乘拼成的正方体的个数2,减去重叠的2个面的方法更简便,列式为:8×8×(6×2-2)。
利用这些刚刚产生的资源,教师主动把讲台交给了学生,继续生成新的课堂结构环节,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达到互相融合理解,让学生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助探索的机会。”实践证明,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他们学得最好,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来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学中适当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四年级下册有这样一道题目:量出下面每个图形中各个角的度数。
师:同桌两人合作动手测量,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测量,纷纷发言。
生1:我发现了这里同一个图形中每个角的度数都相等。
生2:我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正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3:五边形的内角和是540°。六边形的内角和是720°。
生4:我还发现这里每个图形都比前一个图形多了一条边,所以内角和就比前一个图形多180°。
师:如果不用画图,也不再用量角器测量,你能知道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
生:按照刚才的规律,七边形的内角和是720°+180°=900°,八边形的内角和是900°+180°=1080°。
生:我又有新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内角和是180°×2=360°,五边形的内角和是180°×3=540°……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学生在测量后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发言,可以说完成了测量和有关的发现,实现了这道练习题的教学目标。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通过追问“如果不用画图,也不再用量角器测量,你能知道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吗?”将学生的思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学生有了前面的发现,说出七边形和八边形的内角和已是水到渠成。然而更精彩的是继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入:180°×(边数-2)=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由教材中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延伸到七边形、八边形,再到任意多边形,拓展了教材资源,使教材在“无中生有”中变厚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
总之,教学材料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它不仅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对数学抽象与应用过程的理解,而且直接影响他们学习潜能的发挥,决定学习活动能否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只要我们真正转变观念,开动脑筋,大胆探索,精确把握教材精髓,合理利用教学材料,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自己的理念渗透在教材中,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材料,赋予教材鲜活的“生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学问,那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 谢东艳 . 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2] 徐晴. 如何有效利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非预设生成资源 [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12)
[3] 周新建.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态生成[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0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