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延安耍大牌让毛泽东去拜访他

来源 :报刊荟萃(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ee_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军讲,“我看你如果不是从事政治,倒很可以成为一个文艺作家”,毛泽东笑着回答,“我是很喜欢文学的”。
  延安时期,毛泽东与作家萧军接触不浅。萧军不是党员,其特立独行的个性,又远非一般作家可比,再加上他对延安的一些现象深为不满,如何与之相处,如何化解其牢骚,确属棘手之事……
  毛、萧两人第一次见面,就有点特别。1938年3月22日,毛泽东听说萧军到了延安,想见又担心造次,就派秘书和培元先行到招待所探望,并向萧军询问:愿不愿去见毛泽东?萧军回答:我打算去五台山打小鬼子,只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很忙,我就不去打扰他了。这个回答似也在理,但透出的傲气容易给试探者带来心理波折。毛泽东毕竟是大政治家,你不来我就去。他专程到延安招待所拜访,还邀上丁玲、聂绀弩等萧军旧识相陪,一起吃了顿饭。席间话题主要谈论鲁迅。在毛泽东心目中,鲁迅是现代中国的第一“圣人”,以如此礼节待萧军,自然是注重其“鲁迅弟子”的身份和影响。


  萧军1940年正式到延安,对延安的氛围逐渐感到不适应,生出不少意见。一是不认同鲁迅艺术学院周扬在文章中不指名地批评他和罗烽、舒群等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作家。二是认为延安存在着用人不公,对党外知识分子有排斥,一些末流作家挟党自重,一些文化机构的领导不懂文化。据萧军1941年8月12日日记记载,他为此当面对中组部部长陈云说:“你是负责组织工作的人,希望你对那些不被理解的人要让他们有被理解的机会,究竟成问题到什么程度?要抽查,下面才不敢舞弊。”。三是在个人生活方面,萧军也遇到一些不顺。他认为,“党内:个性被销磨,文章被机械批评,自动不写了,投机份子以文章做工具。党外:生活琐碎,精神受压抑”。
  萧军萌生去意,决定离开延安到重庆。1941年7月15日,他给张闻天写信提出借一万元路费,又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当面谈一次。萧军在日记中说,这样做是为了“把一些事实反映上去,这对中国革命是有利的”,由此还可“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真面目,以决定我将来的态度和去留”。
  毛泽东7月18日下午约谈了萧军,自然是挽留。谈话中,萧军先是表达了对周扬最近连载于《解放日报》的《文学与生活漫谈》的不满,还说他和罗烽、舒群、白朗、艾青诸人,联名写了一篇反批评文章寄给《解放日报》,结果被退了回来。毛泽东表示,《解放日报》不给登,你们就在自己办的《文艺月报》上登。同时嘱咐萧军把发表周扬文章的报纸和他们的反批评文章都寄给他。
  据萧军日记,这次谈话的范围很广。说到鲁迅时,毛泽东的“眼睛似乎有感动的泪!”“这是个人性充足的人!”萧军讲,“我看你如果不是从事政治,倒很可以成为一个文艺作家”,毛泽东笑着回答,“我是很喜欢文学的”。谈到正题,萧军反映了他个人到延安后的一些经历和感受,包括和别人动刀子打架的事,还说到延安一些作家精神不安,不能工作的状态,诸如艾青的孩子死了等等。他提出的比较尖锐的意见有:党组织的纪律与边区政府的法令抵触时,应该谁服从谁?对党内的一些事,党外人士可否批评?许多作家在延安写不出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毛泽东的倾听,让萧军“起了好感”,在日记中说毛泽东“诚朴,人性纯厚,客观”。
  这次谈话后,萧军又两次给毛泽东写信,反映一些情况。8月2日,毛泽东给萧军写了封信,直率地表达了对他的一些看法:“我因过去同你少接触,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即说。延安有无数的坏现象,你对我说的,都值得注意,都应改正。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方能“安心立命”。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
  这封信的实际效果如何呢?萧军当天回信毛泽东:“承您诚恳地指出我的病根,这是值得郑重感谢的!‘缺乏耐心’,‘走极端’,不善于调理‘人我关系’等等,这怕是我半生来在家庭在社会……碰钉子原因的大部分。因为钉子碰多了,就有了硬壳,因为被误解被伤害太多了,就容易神经过敏,甚至总要提防着每个人,很少敢于放下格斗的剑!‘是朋友就伸出手来,是仇敌就拔出你的剑来罢’这几乎成了我生活的信条。”“我是很羡慕你那样从容宽阔的,但这一时是不容易学习的。”尽管没有表示马上改正自己的弱点,但毕竟意识到自己的性格弱点和常“碰钉子”的原因。有了这个态度,纠结于延安文艺界是非的心情,或许会稍稍释然些吧。
  毛澤东当然知道,做萧军这类文化人的工作,不能靠一封信画上句号。8月10日晚上,他又约萧军谈话。萧军当天日记记载,毛泽东谈到人是应该有个性的,不经过锻炼人的纯洁不可靠,还说自己不喜欢运动,《茶花女》这部小说可贵,等等。萧军提到张闻天批评他是“虚无主义者”,属于“不对等”和“有失身份”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毛泽东未做评判,反过来就所谓“战斗”的问题给萧军两条建议:一是针对敌人,保护革命者;一是针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目的是爱惜自己。意思是真正爱惜自己,就要克服自身弱点,这也是一场“战斗”。萧军在日记中说,“我们这次谈话是比第一次更透彻和随便一些”。
  由于萧军常为延安“文协”的作家们鸣不平,第二天傍晚,毛泽东特意到杨家沟半山腰“文协”住地看望他们,当时萧军、艾青、韦荧、白朗、李又然在场,具体谈了什么没见记载,倒是萧军的日记再一次反映他喜欢臧否人物:“我把艾青对毛泽东约略介绍了一下,同时用几句话打开这空气,才开始谈起来。艾总是想博得别人的同情,他讲了一些外面孔祥熙的故事。还好,今天他还没有过度表扬他自己,也没提到他的诗。我知道,毛对于他是一无所知的。为了‘知识分子作叛徒’的问题我几乎和他辩论起来,因为我看不惯他那讨好缺乏正义感的样子。”   由于此行没有见到罗烽和舒群这两位与萧军关系更近的作家,8月12日上午,毛泽东又邀约萧军夫妇、艾青夫妇,罗烽、白朗夫妇,以及舒群谈文艺界的情况,还请来中组部部长陈云一道听取反映。萧军在日记中说,“毛一直很兴奋”,“耐心地听,间或记上一笔”,大家“忘了隔阂”。这次聚谈,表明毛泽东下决心要解决文艺界存在的争论,并且让这些对延安文坛有些牢骚的人代他搜集相关材料。8月29日,毛泽东和胡乔木又找萧军谈话,萧军日记说,毛泽东明确表示,“对于延安作风要作一番改变,党已经作好了决定,对于过去的不正的党风要给以教育和纠正,如:‘关门主义’‘主观主义’等”。
  到此,萧军大体已经服气,感到中国共产党对待党外文化人是真心的,有诚意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回述这段往事,在领导干部如何化解纷争,做好当事人思想工作方面,有些经验值得体会。
  第一,诚意交流,取得信任。
  毛泽东化解萧军人我关系冲突以及对延安一些现象的意见,起意很诚,决心不小,因而有不厌其烦的交流之举。
  毛泽东的交流之法,也颇为有道。一是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比如说到萧军动刀子打架事,毛泽东给他台阶下:“你这动刀子,恐怕也是没得办法了吧?”还表示,“我觉得同你谈得来”。二是交流中不是就事论事,甚至是无所不谈。比如谈张作霖、张学良、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甚至谈到法国小说《茶花女》,谈自己喜欢文学,不爱运动等等。
  第二,直面个性,指明弱点。
  萧军为人处事,说起来确有些“刺头”。萧军自我解剖是“容易神经过敏,甚至总要提防着每个人,很少敢于放下格斗的剑”。毛泽东不做好好先生,不顺从迁就,希望他“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否则不会走出阻塞的人生胡同,不能“安心立命”。
  第三,化解牢骚,分类处理。
  做萧军这类人的思想工作,最终要拿出说法和办法以解决实际问题。对萧军个人生活的诉求,能解决的当即表态。对萧军反映的一些组织人事工作上的不妥,则把中组部部长陈云请来一道倾听。最难办的是萧军等人有关文艺观点上的争论和对延安一些现象的不满,这种事涉及面广,毛泽东处理起来比较谨慎。他先是鼓励萧军把反批评文章公开发表出来,又找其他作家听取意见,以便于自己深入了解延安文艺界的实际情况。
  這些事情做足后,毛泽东向萧军表示,“对于延安作风要作一番改变,党已经作好了决定”。毛泽东9月10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批评关门主义和宗派主义现象时,专门举了“延安的学校中、文化人中”的现象,显然与他在萧军等人那里听到的反映有关。1942年3月中旬,《解放日报》发表多篇社论,提倡发扬民主,反对党员的孤立主义倾向,毛泽东甚至还为萧军写的《论同志之“爱”与“耐”》润笔修改。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使延安文艺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分歧得到根本解决。
  (摘自《中国近代史》2016.11.6)B①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德育旨在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拥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心态,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德育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德育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如何解决大学德育存在的問题,真正发挥大学德育的作用,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期刊
据缅甸地方武装方面消息,2016年11月20日当地时间2时40分许,果敢、德昂、若开和克钦四家武装近十个混合营的联合部队对缅军在勐古地区的勐古城郊、棒赛、彭线、木姐等多处驻点进行围援打点。缅军99师与克钦6旅爆发激战,截至上午8点,战斗仍未停止,中国畹町等地百姓可以清楚地听到枪炮声。目前,同盟军及联军部队已占据重要军事位置,并已筑好工事,正在对缅军驻点发起新一轮攻击。  这块多事的山区并非刚刚成为
期刊
各国变法成败对比  魏国的“李悝变法”,早于秦国几十年就实行过“军功爵制”,但魏国的弱点在于:士兵一旦晋级,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全由国家负责,这是个“无限责任制公司”,连结婚生子也由组织安排,久而久之,政府财政负担极重,最终难以为继,只能宣告破产。  楚国的“吴起变法”,也早于秦国,也是军功奖励制度,短时间内“南平百越,北并陈蔡”,辟地千里,一度是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但楚国的软肋在于:国内既得利益群
期刊
1952年1月8日,时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和行署主任的父亲在南充市检查工作。在步行途中,他检查了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和工人俱乐部。这时许多拆迁户向父亲围了上来,纷纷诉说拆迁中的问题。当时政府威信很高,拆迁户也给领导们面子,虽无起哄闹事,但像这种直面的批评和意见反映,对父亲来说还是第一次。父亲耐心听取拆迁户的意见,又看到兩处工程都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拆迁民房过多,因而当场指示因陋就简结束工人俱乐部全部
期刊
韩国总统朴槿惠的“闺蜜门”仍在持续发酵。最新的动态主要是:  1、朴槿惠的闺蜜崔顺实回国接受调查;  2、韩国总统朴槿惠2016年12月6日表示,愿意接受下一年4月提前下台的方案,在野党则决意推动国会9日就总统弹劾案的表决,朝野弹劾大决战已近在眼前;  3、2016年12月9日,韩国国会通过弹劾动议案,朴槿惠即日起被停职,由国务总理代行总统职权。  上任伊始被韩国民众寄予厚望的朴槿惠,如今落得这个
期刊
1946年3月17日,“军统”头子戴笠坠机身亡。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一起意外的事故。那么谁是谋杀戴笠的幕后主使?  戴笠是“军统”的灵魂,也是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但随着“军统”尾大不掉的局面的形成,蒋介石也不得不对戴笠小心提防。因此,戴笠即使再能干,也永远无法摆脱他背后的那个巨大的阴影……  不甘削权,“斗法”老蒋  1946年1月,由于戴笠日益扩大的势力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以及戴笠与其他势力的
期刊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  民意评官的源头当是汉魏时代的乡议选士制度,从最初的选拔官员要听取群众评议,逐渐发展到考核官员时也要参考群众评议。  官员要掌握民意,需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呢?大体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自上而下,就是上起中央,下至州郡,都要定期派遣使臣、风宪官员等,分级分区巡行视察,听取群众对各级政府吏治官风的评价。  西汉时,刺史巡行郡国,每到一地,必定先去官立学校,就当局施政得失等问题
期刊
回顾中国早期核军控政策,反对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内容。起初,反对的重点是美国,但在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之后,中国在核军控领域主要是揭露苏联的“假裁军、真扩军”,对美国的批评有所减弱。事实上,从70年代初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开始,中国对国际核军控机制的态度就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从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变,而这种变化正是从中美接触开始的……  珍寶岛事件引起毛泽东警觉  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在
期刊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源出女真人的满洲,其男性传统发型是“辫发”,即将大半个头皮的头发剃光刮净,只留后脑勺的头发打成发辫。把头发规整成这样,叫做“薙发”,当年清军入关,强迫中原汉民薙发,为此不惜采用血腥手段,以至于闹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地步,折腾了几十年才算消停下来。可以说,蓄不蓄长发,留不留辫子,终清朝一世都绝不是个生活小节问题,而是大是大非、甚至人命关天的原则问题、立场问题、政治问
期刊
吴宓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诗人、教授、教育家、红学家、报刊编辑家、外国文学专家,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吴宓的一生充满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吴宓的一生也是失意的一生、凄凉的一生、悲剧的一生。纵观吴宓一生颇类似于孔子,摩拳擦掌、志向远大、孜孜以求、诲人不倦,然囿于时代局限加之个人性格因素,终其一生都壮志难酬,“栖栖遑遑如丧家之犬”。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是“虽千万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