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赞成老师的做法,怎么办?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07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大赵9岁的儿子小翔,上小学三年级。一天,小翔在教室里追逐打闹,班主任王老师把他训了一顿,还让他第二天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小翔回家把自己在学校犯错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大赵认为,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老师应该与孩子讲清在教室打闹的不良影响,应与孩子讲道理,而不是训斥孩子。他还认为,老师让孩子当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大赵觉得老师的做法欠妥,就告诉小翔,让他明天不要当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如果老师问起,就说是爸爸的意见。
  第二天,小翔果真拒绝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老师问起原因,小翔说是爸爸的主意。王老师很生气,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先例,以后学生也会效仿,都会拿自己的老爸老妈当挡箭牌,局面就不好收拾了。王老师只好对小翔说:“这次念你是初犯,如果下次再犯错,不管是你爸还是你妈的意见,都不行!班上有班规,仅此一次,下不为例!”王老师这样说,也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但从这以后,王老师就对大赵有看法,觉得这个家长不配合老师,还唆使孩子向老师叫板。
  一次,小翔在听写时错了5个生字,王老师罚小翔把这个单元的生字生词各抄写5遍。大赵听说后,觉得老师的做法太苛刻,是一种变相体罚。大赵对小翔说:“你不用每个生字生词抄写5遍,你能写对的就不用抄了,写不来的再抄5遍就可以了。”小翔按照爸爸的话去做了。第二天,王老师检查小翔的作业时,问道:“你怎么偷懒呢?为什么不写完呢?”小翔告诉老师,这是他爸爸的主意。王老师没再说什么。后来,王老师对小翔也不那么用心了。
  分析
  小翔在教室里打闹,老师罚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作检讨,大赵认为老师的做法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站在家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大赵的质疑也有道理。可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师是想惩罚小翔一下,让他吸取教训,希望同学们引以为戒,自觉遵守班规。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的做法也有道理。问题是大赵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站在老师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分歧就产生了。大赵是家长,作为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桥梁,他没有与老师进行沟通,连基本的交流都没有,以致老师对他产生了误会。自己不当桥梁,却让孩子当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桥梁,而孩子仅仅只能成为双方的“传声筒”而已,传来传去的结果,要么是家长对老师的质疑,要么是老师对家长的反感。
  小翔写错字被罚抄,大赵认为这是变相体罚,写对的就不用再抄。从提高学习效率的角度来看,大赵的观点也有道理,但他不与老师积极沟通,而直接教孩子与老师叫板,这会损害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让老师心里很不舒服。家长与老师双方要求不一致,一方面让孩子为难,另一方面可能让孩子有机可乘,因为哪方要求宽松就服从哪方,然后用这方的理由来对付另一方。
  支招
  一、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的用意。家长面对的是自家的孩子,考虑问题的角度只考虑老师的做法对自己孩子的影响。而老师面对的是全班同学,不仅要考虑到犯错的个别同学,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处理措施对全班学生的影响。老师面对的人要多得多,众口难调。尽管老师的某些做法并不尽善尽美,但是家长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师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不要仅从老师的教法是否科学这个角度来分析问题。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希望孩子內心受到触动,从过错中吸取教训,以后会自觉避免类似的错误。家长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老师处罚孩子的价值。老师让孩子当众检讨,是想让他觉得羞耻,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老师罚抄,是想让孩子学习更认真、细心一点。家长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老师的处罚,要多朝有利孩子的方向去思考问题。
  二、家长要积极与老师沟通,求同存异,形成合力。如果家长觉得老师的做法不够成熟,不够妥帖,可以与老师交流,也可以委婉地提醒老师,希望老师以更完善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家长不要躲在幕后指挥孩子对抗老师,而要主动站出来与老师互动交流,这样误会就会在沟通中减少,分歧会逐渐消除。家长与老师积极沟通,老师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双方可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就会很明显。
  三、家长不要“拆台”,要学会“补台”。如果家长拆老师的台,家校不能形成合力,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孩子觉得老师的处理不公,对老师的做法有意见时,家长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支援孩子。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揣摩老师的目的,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四、要学会用利导思维来看待老师的“狠心”。所谓利导思维,就是朝着事情有利的方向来看问题。老师当众批评孩子,惩罚孩子,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力。孩子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磕磕绊绊,也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还可能学业受挫等等。如果从未受过刺激,孩子的心理素质就很脆弱,无力应对将来人生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换个角度来看,让孩子多受点批评、惩罚,更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孩子的耐挫力,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编辑:刘波】
其他文献
发呆是人人都有的经历。正常情况下,发呆是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对有自控能力的成人,发呆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调节。但如果儿童经常发呆,家长就要注意了,要仔细观察孩子是“走神”性发呆还是“失神”性发呆,因为后者常常是疾病的提示,需要立即接受治疗。那么,二者该如何区分呢?  “走神”性发呆,又称“思想开小差”,是孩子的思维活动与正在进行的事情脱节了,即注意力不集中,是孩子时常会发生的
面对宝宝的胡搅蛮缠,如果家长怒不可遏,马上做出反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于是许多家长采取另一种策略:冷处理。即对宝宝的逆反行为佯装不知、视而不见,不给宝宝发泄情绪的机会,等到宝宝冷静下来再实施教育。冷处理固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尺度,也会造成不好的后果。  冷处理不可滥用  【案例】妈妈的紧箍咒  2岁的壮壮近来脾气很大,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还狠狠地揪保姆的头发,踢妈妈的腿。
我是一座活火山  惠女士今年35岁,是一家服装加工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工作繁忙,收入中等,丈夫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收入也不高。夫妇俩有两个孩子,女儿玲玲11岁,上小学五年级,儿子兵兵4岁,上幼儿园中班。  惠女士对家庭教育很重视,她崇尚西方的教育理念,坚持不让长辈帮忙带孩子,又请不起保姆,只好家里家外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忙不过来时发发脾气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近她感觉自己发脾气过于频繁了,又担
问:我带4岁的儿子去游泳,当着孩子的面换泳衣时,我本能地觉得尴尬。但是我发现有些母亲对此却非常坦然。请问,父母面对这么大的孩子,该不该让他看到自己的裸体呢?  罗冀  答:前些年,父亲带男孩去洗澡或母亲带女孩去洗澡,在城市的公共浴池很常见。有时还会出现父亲带年幼女儿去洗澡和母亲带年幼儿子去洗澡的情况。这样,孩子不仅看见了父母的裸体,也会看见其他人的裸体。这么做的好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更好、更自
三月,又到了孩子长个子的黄金季节。长个子,少不了要补钙,而喝奶是最好的补钙方式之一。市面上的各种奶产品,到底哪种补钙效果最好呢?  全脂奶  全脂奶即我们常见的普通牛奶,蛋白质含量约3%,脂肪含量约3%,钙含量约120毫克/100毫升,并含有脂溶性维生素K、A、E等,是日常补钙的最佳食品之一。  半脱脂奶和脱脂奶  半脱脂奶的脂肪含量约是1.5%,脱脂奶的脂肪含量低到0.5%。牛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
问:我一向认为孩子哭泣时大人应该想办法哄住孩子,不应该任由孩子哭下去。而一位心理学专家却说,孩子哭如果让父母难受、烦躁,往往是父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内心积郁了许多负能量,没有得到宣泄,所以孩子负面情绪一爆发,就触及了父母内心的同类情绪,潜意识里担心自己失控,所以也不允许孩子哭泣。请问,真的如此吗?另外,孩子哭泣时,我到底该怎么做?  胡洁玲  答:一个刚入园的男孩因为妈妈离开而大哭。老师搂着男孩,
有良心的傻孩子  曹莉是上海一所私立中学的高二女生,因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对学业竞争有越来越重的恐惧感,难以继续入校学习,在其母亲田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介绍基本情况时,田女士称自己的女儿是“有良心的傻孩子”。这个称呼内容丰富,包含了母亲对女儿的疼爱、欣赏和嗔怪。原来,曹莉从小就是一个爱学习的乖孩子,小学和初中阶段成绩突出,备受老师和长辈的宠爱,大家都说她将来考上复旦大学是手到擒来的事,曹莉自
当孩子不听话时,吓唬,往往成了家长的撒手锏。随意编造出妖魔鬼怪等吓唬孩子,或者说不要他了,或者深知孩子的软肋,借此威胁他。对家长而言,只是随口一说,但对孩子而言,听者有心,不是听完就忘了,而是会造成深远的不当影响。所以,随口吓唬孩子,要不得!  不信,我们来看几个例子,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你有没有这样吓唬过孩子呢?  【案例一】奶奶嘴里的老黑怪  赫赫从小由奶奶带,因爸妈上班忙,他晚上就跟奶奶睡。赫
问:我与李某于2014年经人介绍认识并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一子。婚后,李某嗜酒成性,我多次劝说,他仍无悔改之意,于是我向法院起诉离婚。法院判决准予离婚,婚生儿子随李某生活,并对财产进行了分割。今年3月,我去探望儿子时无意中得知,李某在我起诉离婚期间偷偷将8万元转到其妹妹的银行卡里。我找到李某质问,李某予以承认,但拒绝平分这笔钱。请问,我能否向法院起訴要求重新分割夫妻共同财产?  刘秋迪(河南安阳) 
爸妈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我一岁的时候,他们教我说话、走路,告诉我有台阶的地方要小心。我兩岁的时候,爸妈教我认识动物和交通工具,告诉我遇到危险时要想办法逃离。我三岁时,妈妈把我送进幼儿园。听妈妈说,第一天去幼儿园,他们担心我跟小朋友玩不到一起,毕竟我是第一次独自面对那么多陌生人,所以他们一整天都提心吊胆的。听妈妈这样说,我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七岁时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入学前,为避免学习用品用混,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