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语类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与思考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训是对学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深度凝练,是对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办学特色作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促进长远发展的重要推手,其形成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彰显着校训精神。综观国内部分外语类院校,其“传承历史、‘外’字突显、育人重德”的校训内涵,指导、丰富、拓展学校特色办学的实践,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学科科研、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等各项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得以发展。
  关键词:外语类院校;办学特色;校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82-02
  何谓办学特色?特色并非随意所想、个体之念,其形成不能脱离长期沿袭下来的办学理念,不可丢弃多年的办学积淀。何谓校训?其作为大学精神的灵魂,彰显了学校从事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对广大师生员工的导向与规范,既有办学理念的历史承继,与时代发展的主流融合,亦有学校自身的个性凝练。在当前重拾大学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本文着眼国内部分外语类院校,由校训视角出发,从一个新的侧面深入阐释高校办学内涵、传承学校文化底蕴,以期对高校凝练、打造特色发展品牌,丰富、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等有所助益。
   一、校训与办学特色的辩证思考
   1.形成发展。有学者指出,“校训”一词源于日本,史有为先生在《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一书中提及,“校训,来自日本‘校■’,音kokun”[1]。校训作为一种颇富显性的精神存在,通过校长的办学思想来体现、通过组织的合理架构和制度体系来映射、通过师生的具体行动来践行,是价值层面的引导,是春风化雨式的浸润与熏陶。就特色而言,其通常强调“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此“一有一优”乃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且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差异共存”与“错位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科学谋划未来发展的关键。
   2.历史承继。立足学校长久积淀形成的办学传统与风格,校训作为学校发展所秉持始终的文化标的,其“门面”要入耳入目,内涵更应深透,富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引经据典虽可彰显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名人题词虽有其不可比拟的宣传影响,但仍不可忽视作为眼下学校发展主体的广大师生员工的智慧、支持与自觉实践。同理,办学特色关乎大学自身发展力、影响力与竞争力,其形成与凝练亦需依托大学自身办学传统与发展历程,虽有“独特”更重“优质”。所言之“特色办学之路”,多以强化人才培养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科学研究特色、服务社会特色为重点并寻求彼此间的互补互促,不断丰富体现特色的载体与实践特色的途径。
   3.吐故纳新。经过学校长期发展的积淀与升华,校训映射着学校历史的发展轨迹,指导着办学成果的取得,传递着未来发展的特色追求。校训虽有其自身的稳定与传承,仍要续古通今,或在外在表述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或在内涵意蕴上,被拓展,被丰富,被赋予时代的新意,真正发挥其价值引导与精神规范之效能。特色的形成既要总结历史、秉持传统,亦需随着社会进步与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将特色发展积极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检验特色成果,丰富特色内涵。
   二、国内部分外语类院校校训内涵分析
   校训是对学校办学历史与传统的深度凝练,是对办学理念与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是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其融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事业发展的各个层面。正如国内学者所指出的,“最能打造大学特色的核心要素,是观念和制度形态的办学指导思想、发展定位目标、改革创新思路、法律法规制度、大学理想与大学精神等。”[2]校训作为学校办学发展的个性符号,能够高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反之,贯穿学校事业发展的特色实践亦是对校训的鲜活解读。
   1.传承历史。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在抗大三分校俄文大队基础上创办的延安外国语学校,在2011年70周年校庆前始终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体现着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学校办学的亲切关怀与指导。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语种较为齐全的普通高校,其前身是西北大学俄语系、兰州大学俄语系、中共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合并组建的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在“爱国、勤奋、博学、创新”校训精神指导下,学校在建校早期即培育了数以千计的俄语人才,极大地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外交的战略需要。四川外国语大学以“团结、勤奋、严谨、求实”为校训,始终承续其适应形势发展,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培养语言翻译的建校宗旨,并在长期办学积淀中凝铸形成“守责” “求实” “开放” “包容”的独特的川外精神。
   2.“外”字突显。外语类院校作为多种语言的聚集地、多元文化的交汇处,在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促进跨文化传播、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字立意融入校训,亦成为外语类院校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科学发展的核心关键。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校训“格高志远、学贯中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明德尚行、学贯中西”,天津外国语大学校训“中外求索、德业竞进”。当前,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政策引导、学界热议的重要内容,外语类院校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国际化尤其成为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关键词之一,要求外语类院校有全球视野,瞄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前沿,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同时,增进自身在相关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在国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有声音、有影响,面向世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的可造之才。
   3.育人重德。外语类院校需要有开阔的胸襟和广阔的视界,洞悉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培养语言功底扎实、专业技能牢固、通晓国际规则、掌握国际惯例的人才。在学习借鉴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有益成果的同时,亦需重视学生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增强对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外语类院校的校训在重“外”字表达的同时,亦多汲取文化经典中的思想精华,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校训中的“格高志远”出自《礼心·缁衣》中的“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和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的“气高志远,似若无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训中的“明德尚行”, 与《大学》开篇提出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以及北宋易学大家邵雍所言之“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在育人重品德、重实践的思想相互承应。201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建校70周年时启用新校训“兼容并蓄、博学笃行”、大连外国语大学校训“崇德尚文、兼收并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等皆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念,彰显其特色鲜明的办学传统。    三、彰显校训精神与强化外语院校办学特色的“外显内联”
   校训贵在体现办学传统,重在育人践行,在于真正体现校训的指导、规范与激励价值。正如上海交通大学熊炳奇教授所言,“我国大学的校训,确实存在雷同与‘口号式’的问题,但是,也正因为没有去实践,才使得校训成为简单的口号,弄得大家爱理不理。”[3]校训作为学校发展进程中办学传统和理念的凝练,能够彰显学校特色与优势;反之,以校训精神为灵魂,以特色为亮点,通过合理布局、重点培育、健全完善,在获得广大师生认同、社会高度认可的前提下,亦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跨越式进展。
   校训精神体现在育人特色上,重在提高教学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就外语类院校而言,“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 “复合型” “国际化”已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词。“十三五”时期,是各院校适应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形势新变化,积极响应国家“双一流”发展目标,全面建设国内外一流外国语大学奋斗目标的关键五年,各校亦紧抓机遇,深入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早在200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推出“北外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校各外语专业进行试点,选拔具有外语天赋、语言能力突出,对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金融有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的学生并实行动态的选拔机制。与此相仿,天津外国语大学依托天津市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天外求索荣誉学院”的建设,按照“强外语、精理论、重能力”的复合培养特色,促进外语和经管文法专业的融合。再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建设“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大连外国语大学与花旗集团合作组建“花旗—大外金融服务培训中心”,皆旨在充分发挥学校外语优势,以培养精通外语、专业扎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多元文化认同与融合能力的养成,实现由“跨语言”向“跨文化”交流的转变。
   校训精神体现在学科建设上,重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特色学科群。学科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龙头,保持学科特色和优势,搭建交叉融合的学科平台,是提升学校社会贡献力与影响力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事业发展新跨越的必由之路。2015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依托“面向国际语言服务的外国语言文学创新体系建设” “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需求的经管学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两个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努力打造国际语言服务研究等多个平台,积极推动经管法学科融合创新发展,力争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校新型智库。天津外国语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依托“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外翻译研究”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契机,努力实现“重点学科+”的学科群构建机制,建立文献翻译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研究学科群、国别与区域研究学科群、“一带一路”研究学科群等3个特色学科群。
   校训精神体现在科研发展上,重在增强成果含金量,促进成果转化与服务社会发展。科研水平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亦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外语类院校立足已有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优势,围绕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方面紧抓科研平台建设,通过资源整合、科学管理、协同攻关,尤其是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合作共建,进一步提升承担重大项目、产出重要成果的能力,进一步为优势学科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团队成长等提供支撑。如天津外国语大学与中共中央编译局共建“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开展党和国家重要文献的对外翻译研究以及高层次对外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通过四方共建协议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旅游局、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建设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推动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展、水平的提高,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服务学术型研究之余,鼓励服务应用型研究,推进科学研究贴近社会需求,通过产出一批跨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咨询库” “智囊团”职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组建了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秉持“国际视野、服务决策”的建院理念,着眼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与重大事件,及时向政府呈交研究报告,提供咨询服务。
   校训精神体现在国际合作办学上,重在提升合作交流层次,坚持走国际化路线。国际化办学是适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必然要求,外语类院校站在“十二五”发展的新起点,依托多语种优势和丰富的合作办学资源,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际化办学的重要地位,不断开阔视野,自觉提高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一是提高国际化水平。既有“量增”,纷纷大力提高外国留学生的总体规模,如天津外国语大学力争学历留学生人数在“十三五”期间达到1 000名;亦有“质升”,尤其是增加留学生长期生、学历生、研究生的比例。二是完善国际化体系。瞄准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打造国际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如通过合作建立联合学院,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等高层级人才。丰富科研国际化载体,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术国际影响力。加大国际化教师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包括学校管理及课程体系、育人环境、管理机制在内的国际化办学体系。三是创新合作办学形式。在传统“3+1” “2+2”等既有国际交流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合作办学新模式,如广外-兰卡斯特大学,通过引进先进教育资源和管理理念,在合作中促进东西方教育深度交流。同时,广外作为中日韩三国联合选定的教育单位之一,积极参与“亚洲校园计划”,进一步拓宽了高质量学生交流渠道。此外,各外语类院校以建设孔子学院为依托,在做好服务汉语国际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与互动,不断丰富孔子学院的办学内涵。
   校训精神体现在社会服务上,重在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服务品牌项目。一方面,进一步发挥涉外志愿服务优势。外语类院校通过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外交活动、重要国际会议和重大文体赛事等,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夏季达沃斯论坛等,依托志愿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过硬的综合素质,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展示育人特色和学校发展成果。体现在高端翻译上,努力打造区域内外语翻译服务高地,以服务中华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为主要方向,积极开发、遴选代表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逐步推出一批对文化传承创新和对外交流具有重大影响,能够代表外语院校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文化精品。另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述,不断提升科研服务水平,拓宽服务路径。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精神中,外语类院校紧密联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交流和开发开放实际需要,着眼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外语类院校人才、学科和科研优势,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转化,拓宽为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决策服务的层次和领域,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贡献度和显效度。
  参考文献:
  [1]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61.
  [2]李化树.论大学办学特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5.
  [3]熊丙奇.大学校训:不能只玩文字游戏[N].北京青年报,2007-10-08.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必须摆脱单纯物质性资助模式,要以经济扶助为基本,以意志磨砺为支撑,以能力增强为核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立体式”育人资助模式。通过对鞍山师范学院大学生“爱心超市”资助模式的工作特点、取得成效及其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意义进行剖析,提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新模式必须有助于提高高校“资助育人”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学生隐私的保护,必须寻求社会力量,开辟多元的学生资助渠道。  
期刊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客观分析国内、国外研究满洲医科大学与日军细菌战关系问题的现状,发现满洲医科大学与日军细菌战关系问题是目前学术界尚无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着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探讨挖掘档案、物证材料研究满洲医科大学与细菌战关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键词:满洲医科大学,日军细菌战,历史档案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163-02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对《生态移民政策与地方政府实践》一书的解读,反思了现代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政策所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在国家规划的步伐下,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生存环境的维持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政策的重点。文章从政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以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经历的生态移民为例,提倡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来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从而引发对于少数民族政策制定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移民;少数民族;政策制定  中图分类号:D6
期刊
摘 要: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队伍建设亟须加强。教育者面对网络文化的全新背景,与传统的入党启蒙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新形势下,入党启蒙教育工作者应抓住网络时代的特点,需要具有网络文化意识,需要具备运用网络文化的能力,需要适应网络语言。  关键词:网络文化;入党启蒙教育;队伍建设;网络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231-0
期刊
摘 要:以往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是把教育对象视为一个单一的同质的群体,通过大众传播方式来进行的。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面对的却是由诸多有个性的个体组成的社会网络群体。社会网分析方法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生机。  关键词:社会网;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期刊
摘 要:黄石矿冶城镇大冶金山店镇的生态转型是矿冶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该镇生态农业、铁矿文化和城镇居民幸福感进行调查,分析金山店镇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工矿企业生态转型发展的现状,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新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建设性的思考,也对提高黄石城市区域文化软实力有着借鉴作用。  关键词:矿冶;发展;生态转型  中图分类号:D616
期刊
摘 要: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为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视角。教育者与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构成交往关系,遵循主体间性原则,充分肯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和作用,通过平等对话,运用有效的语言表达,围绕社会现实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下,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展开自我经验、自我反思、自我选择、自我构建,从而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达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共识。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节点。“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迫切地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最终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毛泽东思想转变、形成过程中,传统文化无疑具有基础与内核地位,其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经世致用”的积极态度等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思想转变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毛泽东“通过实践确立信仰”,形成了以理想信念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现实的日益复杂化和人们价值观的日趋多元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利用微信开展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立足于工科学院的大学生群体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提出以微信为载体,建立以学院为单位的工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模型。  关键词:群体动力学;微信;理想信念教育;工科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 要:作为政治文化的传统研究路径,社会学和文化哲学研究往往通过社会、历史研究勾勒出长期积累形成并且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形象。而美国政治科学谱系的实证主义路径则揭示出了政治文化内部结构的复杂和时代变迁特征。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以“世界价值观调查”为基础,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形成跨国定量比较分析的研究范式,揭示出了“后物质主义兴起”——这一发达工业社会文化转型的特征。由此,英格尔哈特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