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故乡大猜想之法艾东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_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戴维·提丢斯偶然发现,太阳系的行星——那时人们只知道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六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成一定的等比关系。即,取一组数列:0,3,6,12,24,48,96,192,分别将每个数加上4再除以10,所得数字刚好是各个行星以天文单位(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表示的与太阳的距离。这个数据分别是0.4,0.7,1.0,1.6,2.8,b.2,10.0,19.2。除了火星和土星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微小偏差外,其他各星均非常准确。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缺少一个与太阳距离为2.8天文单位的行星。
  1∥2年,另一位天文学家波德在自己的一本天文通俗读物里引用了这个规律,使这个发现广为人知。1/81年,赫歇尔发现了天王星,它与太阳的距离刚好是19.2天文单位,正好位于根据提丢斯公式推算出来的位置上。天文学界大为震惊,人们也开始怀疑,在2.8天文单位处真的有一颗星球,只是还没有被发现。于是不少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开始寻找这颗“遗失的星球”。
  1801年,小行星带最大的天体谷神星被发现,但它的直径只有760千米。根据万有引力计算,位于2.8天文单位处的行星要比它大得多。紧接着,在这一区域,人们又先后找到了智神星、婚神星等,但那颗传说中的大行星却一直没被找到。
  1807年,发现智神星的德国天文学家、医学家海因里希·威廉-马特乌斯·欧伯斯提出了一个大胆猜想: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原本存在一个大行星,后来爆炸了,谷神星等小行星就是它爆炸留下的残骸。他将这个大行星命名为“法艾东”,但这只是猜想,没有证据。随着被发现的小行星带天体越来越多,关于小行星带成因的猜想也越来越多。法艾东因此成为科幻小说的主战场之一,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地球人就是法艾东人的移民。
  类似的猜测有很多个版本,最离奇的是这一个:
  由于法艾东不再适宜生命生存,法艾东人依靠高度发达的文明将全部人类和精选后的各种动植物物种用巨型飞船运到了太空,然后利用木卫五炸碎了法艾东,使其碎块均匀地撒落到地球表面,地球由此拥有了和法艾东类似的自然环境。
  这一事件发生在6b00万年前。木卫五撞爆了法艾东,产生的热量和落到地球的“法艾东陨石雨”彻底摧毁了地球上原有的生物,将它们埋到地下,变成了化石和石油、煤炭、天然气——恐龙就是这样灭绝的。
  下面这篇文章,就是以此为背景撰写的。
其他文献
思维读取程序为大脑植入装置的研发铺平了道路,可以将失语者的思想翻译出来。   人们在听到话语时会引起大脑活动。通过将大脑活动进行解码,科学家读取了人们的一些思想碎片。   这一卓越的成果将促使研究者用全新的视角探索大脑如何处理语言,并且大大提高了大脑植入装置研发的可能性,从而帮助失语者重新说话。   尽管还在初期阶段,但这项工作为大脑植入装置的研究铺平了道路。这种装置可以监测人的思想,能够彻底改变
期刊
苏联专家曾不断找出更多的证据, 以证明“遥视者”的存在。著名科学家、心理学及哲学博士、《苏联大百科全书》作者之一,亚历山大·斯皮尔金就是其中之一,他曾担任苏联秘密的“千里眼”实验室的第一任负责人。   在《共青团真理报》对他进行的最后一次采访中( 亚历山大·斯皮尔金现已去世),收集了他在苏联秘密实验室工作的经历。“我同几百位‘遥视者’一道工作。约瑟夫·斯大林逝世后不久,人们终于摆脱了他的专制独裁统
期刊
细胞都包含有一个塞满了DNA,并且被一层膜包裹着的、与细胞的其他部分分隔开来的“指挥中心”——细胞核。环绕着细胞核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舱室”。它们就像特小号的人体器官,执行某些特定的任务,如储存分子或者制造蛋白质。在这些小小的器官中,有一些是线粒体——那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发电厂”。  几乎在所有动物、植物、真菌、藻类等一切被称为真核生物的生命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具有这一特征性的组合。  细菌则向
期刊
物种进化的适应性从何而来?我们所知的进化,是大自然历经数百万年从不计其数的各类随机变异中选择的结果。然而,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系统生物学家安德里亚斯·瓦格纳却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在他看来,自然选择可以解释某一种生物适应自然而生存下来,但无法解释其适应性源自何处。   为此,瓦格纳花了10余年时间寻找一个可以让自己满意的答案,《适者诞生》一书首次把他的研究观点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在书中,他给出了一个有
期刊
左旋电子在破坏某些有机分子方面显示出比其镜像电子更迅速的性能。   在一项耗费13年时间才得以完成的实验中,物理学家发现一些迹象,说明生命的非对称性(即大多数生化分子的左旋或右旋)可能是由早期进化中核衰变产生的电子所致。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电子破坏某些有机分子的频率稍高于破坏自己镜像的频率。  许多有机分子,包括葡萄糖和多数生物氨基酸,都是手性分子,也就是说,它们与自己的镜像分子不同,就像左手和右手
期刊
记忆是大脑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学习或经验获得,并通过记忆保存下来。因此,有人说,记忆是连接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精神胶水”。每个人心中总有些刻骨铭心的记忆。记忆一旦丧失,病人将丧失自我及与他人的联系。因此,如何发生记忆、如何储存记忆,是脑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认知心理学家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这两类记忆有明显的区别:首先,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
期刊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界定原子中电子运动的时间尺度。界定这个时间尺度,可以利用波尔的氢原子模型:一个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核外电子。要想了解这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时间尺度,公式计算的结果大约是100微微微秒这么一段时间。那么,1微微微秒是多少呢?是10-18秒。为了让大家理解1微微微秒这个单位的概念,我们来打个比方:假设这个1微微微秒是我们熟悉的1秒,那么真正的1秒就相当于宇宙的寿命。
期刊
1932年,爱因斯坦离开了欧洲,去新泽西州新建成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途中,他在牛津大学做了短暂的停留,并在基督教堂学院做了个研究报告。远离危机重重的中欧,他重新开始求解他的方程组。1935年,他得到了一个年轻的研究助理纳森·罗森(1909年至1995年),帮他进行数学计算。在随后的两年里,罗森和爱因斯坦合作撰写了许多理论物理学领域的著名论文。  1936年,爱因斯坦和罗森发现了爱因斯坦方程组的一
期刊
运载火箭  虽然人类在5 0多年前就成功地进入太空,但载人火星任务的规模比以前的任何航天项目都要大。目前还没有火箭能够让携带宇航员和到达火星必需的所有供给与燃料的巨型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到达太空,可能需要用火箭分批将零件送入近地轨道,宇航员在太空中组装好航天器和给养再飞往火星。  目前,太空中最大的运转设备是国际空间站,质量达4 0 0余吨,当年用了3 1艘飞船才运载完成。能将人类送往火星的飞行器质
期刊
在人类历史上,不仅充斥着战争与硝烟,也有和平与贸易,而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不同人种的通婚。那些重大事件,如丝绸之路贸易、蒙古帝国西征、阿拉伯的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主义扩张,对人类的发展究竟有多大影响?历史学家试图从众多文献记录及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还原历史的真相。然而,很多历史是基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如何在纷繁的史料中去伪存真,考验着人们的能力。但现在,科学家发现,人类可以通过对基因的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