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行一次明知有去无回的航天飞行,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还是没有过的。
在登陆火星以及建立火星殖民地这样庞大的任务前景前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真的显得势单力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日消息,在火星上建立起人类的殖民地,这个主意如何?毫无疑问,这应当属于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将近60年前,人类开始了航天时代,仅仅12年后,人类宇航员便已经在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迈出了第一步。这种几乎是日行千里的进展速度让人们欢欣鼓舞,人们有理由相信很快人类宇航员就将出现在火星的表面,事实上这也的确是合乎逻辑的一步——从地球到月球,再飞向火星。
飞往火星的救命稻草?
阿波罗计划的命运——然而,当苏联从与美国航天竞争中逐渐失势,航天领域两强冷战的高峰过去之后,阿波罗计划便也成了历史的绝唱。相信当年做出砍掉阿波罗后续计划资金安排的国会和美国政府的一些人大概都没有想到在那之后的将近50年间,人类宇航员竟然再也没能离开低地球轨道。
作为冷战政治斗争的产物,在失去政治动机的支撑之后,阿波罗计划的最终命运其实是不令人感到意外的。但尽管如此,在很多关注航天历史和发展的人们看来,这仍然是巨大的遗憾。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则已经明显的显出了不耐烦,比如航天工程师罗伯特·祖布林(Robert Zubrin),在他在大作《赶往火星》一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支持者的看法,那就是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载人登陆火星,甚至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的能力,因此很显然“迂腐的官僚系统正在让我们浪费时间”。
新的希望?——不过一种新的希望出现了。以SpaceX,Orbital Science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近年来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而前不久SpaceX公司测试可回收火箭的事件更是成为全球媒体竞相关注的热点,当时新浪科技也同步进行了图文直播。
“私人公司发射火箭”,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现在这样的事的的确确已经成真了。那么登陆火星呢?于是,当2012年5月份外界第一次听到“火星一号”(Mars One)计划的时候,很多人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就有数万人向“火星一号”项目发去了报名表。
“火星一号”其实是一家同名的荷兰非盈利基金会发起的一项旨在通过民间筹款执行载人火星飞行,分批将大约20名人类送往火星并在那里永久居住——没错,他们就没有打算让这些人回来。
风险和质疑
倫理道德风险——简单来说,相比政府,作为民间发起的“火星一号”项目所具有的最大优势或许就是它的“单程”以及民间身份本身。因为如果想让宇航员着陆后再从火星返回地球,那就将需要从火星表面发射返回火箭,这将让项目成本和技术风险大大上升。另外,作为政府而言,也完全不能想象能够去推动一个不考虑宇航员返回问题的火星登陆计划,因为那样做将会让政府背上沉重的法律,伦理和政治压力。而作为民间身份去推动,阻力就会小得多,但也并非没有,毕竟,执行一次明知有去无回的航天飞行,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还是没有过的。
是否真的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另外,在登陆火星以及建立火星殖民地这样庞大的任务前景前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真的显得势单力薄。外界对于“火星一号”项目奖如何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充满疑虑,而它所构想的方案在技术上是否确实可行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根据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BBC),包括国内的很多媒体也都报道,该机构在荷兰的确是经过合法注册的,但记者探访的结果却发现实际上其注册地址位于居民区,雇员仅有一人,外界不乏对其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目的质疑之声,有很多人士指出这很有可能就是一场商业炒作和骗局。而火星一号进来的表现似乎也正在证实外界的这种怀疑。根据相关自资料,2013年底,火星一号项目方曾经与美国著名航天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以及英国萨里卫星公司签署协议进行预先方案研究,该协议到今年初已经到期,但承包商方面称目前还未接到火星一号方面后续的项目资金或任何协议意向,因此相关的工作已经停止。考虑到行星际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规模和技术难度,在如此紧张的时间范围内要想实现目标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独立分析报告的质疑——对于火星一号项目最大的打击出现在去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一项长达35页的独立研究报告,对火星一号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第三方的独立分析,其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在这份报告中,MIT的研究人员们指出,那些做好准备在火星上终老并想在火星上去世的人们,当他们真的抵达火星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面对死亡的时间远远早于他们原先自己的设想。在这份报告中,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称,由于设计上的缺陷,首批登陆的宇航员们可能撑不过68天。
预算不足,时间仓促——“火星一号”项目最为重量级的热心支持者,“火星一号”项目大使,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杰拉德·霍夫特(Gerard 't Hooft)近日也表示,火星一号项目的预算和时间规划都相当天真,他说:“这件事需要长得多的时间,也要花上多得多的钱。当他们一开始找到我希望我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应该在每一个项目花费的后面加上一个零。”他认为数百亿美元的预算,并在下一个世纪开展登陆行动才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而麻省理工的研究报告同样指出,火星一号现有的预算方案是不现实的。首先,MIT研究人员的计算显示,仅仅是建立起最小型的初步殖民基地也将至少需要利用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进行至少15次发射,这将耗费超过45亿美元,如果要考虑后续,那么这其中的花费还将大大上升。而整个火星一号项目的筹款目标也仅仅是60亿美元,这还是在最理想话的条件下。火星一号预想的筹款方式是通过现场电视直播,赞助商广告收入,参与者的报名费,捐赠款项以及众筹的方式完成所需资金的筹措。其中现场电视直播的收入将占据大头。为此火星一号项目方还与传媒业巨头Endemol方面有过谈判,但双方最后不欢而散。火星一号的创始人兰斯多普最近也开始改口,称可能会放弃从火星进行电视直播的想法,转而拍摄一部纪录片形式的影片来筹措资金。 技术不足,缺乏后续考虑——火星一号项目的计划的初衷是想通过执行一次有去无回的火星登陆计划节省返程开支并降低技术风险,然而同样你必须确保宇航员在着陆火星之后能够持续生存至他们去世。这样就必须考虑维持一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以及大量的设备维修工具和备件等等。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利用火星上的资源就地取材进行生产,从火星土壤中提取水,从火星大气中获得氧气,广泛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备件和工具等等。然而MIT的报告也指出,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仅仅是用于就地生产的设备(ISRU)和考虑一年使用备件本身的重量便将达到1.8吨。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可靠性没有经过验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疑问。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其2020年发射的新一代火星车上安装一台名为MOXIE(火星氧气就地生产试验)的设备,而时间上来看,火星一号显然是等不及该技术成熟了。
食物供应和氧气问题——另外,由于火星一号的设计是没有后续补给任务的,这就意味着最初的定居者们要完全依赖自己,比如他们吃什么?想当然的答案是自己建立问世系统并在里面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但MIT的报告中指出的一个大问题就在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在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会变得异常的高,而目前在技术上还没有特别合理有效的氮/氧气分离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氧气并保留氮气气压。当然,可以采取将种植仓与居住舱相互隔绝的方法来绕开这个问题,但火星一号的设计为了节约成本,这是无法做到的。另外,过高的空气含氧量还将极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那将是灾难性的前景。
退一步讲,即便火星一号的宇航员们能够克服所有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理论上也会被饿死。根据MIT的分析报告,每名宇航员每天平均需要3040卡路里的能量才能保证身体健康,那么,在考虑在火星居住期间所有事物均必须由“火星农场”产出的情况下,至少将需要200平米以上的区域用来种植才能保证需求,而这个面积比火星一号项目中提到的面积大了4倍。
前景和展望
面对所有这些质疑,“火星一号”的发起人兰斯多普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他回应了一部分对于其项目规划方面的问题,但对于另外一些涉及具体细节,如与项目承包商以及资金筹措方面相关的问题则拒绝回答。他们刚刚公布了第三轮的宇航员候选人100人名单,其中39人来自美洲,31人来自欧洲,16人来自亚洲,7人来自非洲,7人来自大洋洲,中国公民也有人入选。按照计划,火星一号项目最终将从超过25万的申请人中选出24名宇航员候选者。随后在经过一系列团队考验之后他们将开始接受专门训练,为2025年的火星殖民计划做准备。
按照目前的计划,火星一号项目将在2018年发射一颗通讯卫星,随后在2020年将会有另外一颗火星通讯卫星升空,外加一辆火星车,最终一系列的物资补给任务将连续执行,包括另外一辆火星车,生活设施以及生命支持系统设备等等。
事实上,在美国还有另外一个与之类似的民间项目,叫做“启迪火星”(Inspiration Mars),该计划,与“火星一号”不同的是,他们打算将一对夫妇送往火星,但并不打算着陆,而是绕过火星轨道之后直接返回地球,就有点像是当年阿波羅-8号在月球轨道所做的那样。
实际上,在地球上的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进行着对于未来人类走出地球之后生活的各项准备。著名的“生物圈2号”项目在美国亚利桑那荒野中探索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完整生态圈的尝试。在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月宫一号”也在去年完成了105天的封闭生存测试。另外,有我国参与,在俄罗斯开展的“火星500”计划全程模拟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过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而通过苏联的礼炮系列以及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以及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和未来我国天宫系列空间站的建设,也将取得大量有关人类长期太空生存方面的经验积累。
总之,尽管充满争议,看上去也的确有诸多令人怀疑之处,但如果能够通过这件事引起公众对于移民火星话题的热情,并增加对航天事业的关注,这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如果最终被证明的确存在商业炒作甚至欺诈等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登陆火星以及建立火星殖民地这样庞大的任务前景前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真的显得势单力薄。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3月2日消息,在火星上建立起人类的殖民地,这个主意如何?毫无疑问,这应当属于人类最伟大的梦想之一。将近60年前,人类开始了航天时代,仅仅12年后,人类宇航员便已经在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表面迈出了第一步。这种几乎是日行千里的进展速度让人们欢欣鼓舞,人们有理由相信很快人类宇航员就将出现在火星的表面,事实上这也的确是合乎逻辑的一步——从地球到月球,再飞向火星。
飞往火星的救命稻草?
阿波罗计划的命运——然而,当苏联从与美国航天竞争中逐渐失势,航天领域两强冷战的高峰过去之后,阿波罗计划便也成了历史的绝唱。相信当年做出砍掉阿波罗后续计划资金安排的国会和美国政府的一些人大概都没有想到在那之后的将近50年间,人类宇航员竟然再也没能离开低地球轨道。
作为冷战政治斗争的产物,在失去政治动机的支撑之后,阿波罗计划的最终命运其实是不令人感到意外的。但尽管如此,在很多关注航天历史和发展的人们看来,这仍然是巨大的遗憾。而他们中的有些人则已经明显的显出了不耐烦,比如航天工程师罗伯特·祖布林(Robert Zubrin),在他在大作《赶往火星》一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支持者的看法,那就是我们现在实际上已经具备了载人登陆火星,甚至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的能力,因此很显然“迂腐的官僚系统正在让我们浪费时间”。
新的希望?——不过一种新的希望出现了。以SpaceX,Orbital Science等为代表的一批科技企业近年来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而前不久SpaceX公司测试可回收火箭的事件更是成为全球媒体竞相关注的热点,当时新浪科技也同步进行了图文直播。
“私人公司发射火箭”,多么不可思议的事。但现在这样的事的的确确已经成真了。那么登陆火星呢?于是,当2012年5月份外界第一次听到“火星一号”(Mars One)计划的时候,很多人的感觉就像是找到了救命稻草。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就有数万人向“火星一号”项目发去了报名表。
“火星一号”其实是一家同名的荷兰非盈利基金会发起的一项旨在通过民间筹款执行载人火星飞行,分批将大约20名人类送往火星并在那里永久居住——没错,他们就没有打算让这些人回来。
风险和质疑
倫理道德风险——简单来说,相比政府,作为民间发起的“火星一号”项目所具有的最大优势或许就是它的“单程”以及民间身份本身。因为如果想让宇航员着陆后再从火星返回地球,那就将需要从火星表面发射返回火箭,这将让项目成本和技术风险大大上升。另外,作为政府而言,也完全不能想象能够去推动一个不考虑宇航员返回问题的火星登陆计划,因为那样做将会让政府背上沉重的法律,伦理和政治压力。而作为民间身份去推动,阻力就会小得多,但也并非没有,毕竟,执行一次明知有去无回的航天飞行,在人类的航天史上还是没有过的。
是否真的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另外,在登陆火星以及建立火星殖民地这样庞大的任务前景前面,这样一个小小的基金会真的显得势单力薄。外界对于“火星一号”项目奖如何能够筹措到足够的资金充满疑虑,而它所构想的方案在技术上是否确实可行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根据前不久英国广播公司(BBC),包括国内的很多媒体也都报道,该机构在荷兰的确是经过合法注册的,但记者探访的结果却发现实际上其注册地址位于居民区,雇员仅有一人,外界不乏对其筹措资金的能力和目的质疑之声,有很多人士指出这很有可能就是一场商业炒作和骗局。而火星一号进来的表现似乎也正在证实外界的这种怀疑。根据相关自资料,2013年底,火星一号项目方曾经与美国著名航天承包商洛克希德马丁以及英国萨里卫星公司签署协议进行预先方案研究,该协议到今年初已经到期,但承包商方面称目前还未接到火星一号方面后续的项目资金或任何协议意向,因此相关的工作已经停止。考虑到行星际载人航天工程的巨大规模和技术难度,在如此紧张的时间范围内要想实现目标有些让人难以置信。
独立分析报告的质疑——对于火星一号项目最大的打击出现在去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表了一项长达35页的独立研究报告,对火星一号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第三方的独立分析,其得出的结论是悲观的。在这份报告中,MIT的研究人员们指出,那些做好准备在火星上终老并想在火星上去世的人们,当他们真的抵达火星后,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面对死亡的时间远远早于他们原先自己的设想。在这份报告中,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称,由于设计上的缺陷,首批登陆的宇航员们可能撑不过68天。
预算不足,时间仓促——“火星一号”项目最为重量级的热心支持者,“火星一号”项目大使,199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杰拉德·霍夫特(Gerard 't Hooft)近日也表示,火星一号项目的预算和时间规划都相当天真,他说:“这件事需要长得多的时间,也要花上多得多的钱。当他们一开始找到我希望我参与这个项目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说,你们应该在每一个项目花费的后面加上一个零。”他认为数百亿美元的预算,并在下一个世纪开展登陆行动才是更加可行的做法。
而麻省理工的研究报告同样指出,火星一号现有的预算方案是不现实的。首先,MIT研究人员的计算显示,仅仅是建立起最小型的初步殖民基地也将至少需要利用SpaceX公司的重型猎鹰火箭进行至少15次发射,这将耗费超过45亿美元,如果要考虑后续,那么这其中的花费还将大大上升。而整个火星一号项目的筹款目标也仅仅是60亿美元,这还是在最理想话的条件下。火星一号预想的筹款方式是通过现场电视直播,赞助商广告收入,参与者的报名费,捐赠款项以及众筹的方式完成所需资金的筹措。其中现场电视直播的收入将占据大头。为此火星一号项目方还与传媒业巨头Endemol方面有过谈判,但双方最后不欢而散。火星一号的创始人兰斯多普最近也开始改口,称可能会放弃从火星进行电视直播的想法,转而拍摄一部纪录片形式的影片来筹措资金。 技术不足,缺乏后续考虑——火星一号项目的计划的初衷是想通过执行一次有去无回的火星登陆计划节省返程开支并降低技术风险,然而同样你必须确保宇航员在着陆火星之后能够持续生存至他们去世。这样就必须考虑维持一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以及大量的设备维修工具和备件等等。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之一是利用火星上的资源就地取材进行生产,从火星土壤中提取水,从火星大气中获得氧气,广泛采用3D打印技术生产备件和工具等等。然而MIT的报告也指出,基于目前的技术条件,仅仅是用于就地生产的设备(ISRU)和考虑一年使用备件本身的重量便将达到1.8吨。更重要的是,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其可靠性没有经过验证,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疑问。美国宇航局计划在其2020年发射的新一代火星车上安装一台名为MOXIE(火星氧气就地生产试验)的设备,而时间上来看,火星一号显然是等不及该技术成熟了。
食物供应和氧气问题——另外,由于火星一号的设计是没有后续补给任务的,这就意味着最初的定居者们要完全依赖自己,比如他们吃什么?想当然的答案是自己建立问世系统并在里面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但MIT的报告中指出的一个大问题就在于: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氧气,在一个全封闭的环境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会变得异常的高,而目前在技术上还没有特别合理有效的氮/氧气分离技术,能够有效去除氧气并保留氮气气压。当然,可以采取将种植仓与居住舱相互隔绝的方法来绕开这个问题,但火星一号的设计为了节约成本,这是无法做到的。另外,过高的空气含氧量还将极容易导致火灾的发生,那将是灾难性的前景。
退一步讲,即便火星一号的宇航员们能够克服所有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理论上也会被饿死。根据MIT的分析报告,每名宇航员每天平均需要3040卡路里的能量才能保证身体健康,那么,在考虑在火星居住期间所有事物均必须由“火星农场”产出的情况下,至少将需要200平米以上的区域用来种植才能保证需求,而这个面积比火星一号项目中提到的面积大了4倍。
前景和展望
面对所有这些质疑,“火星一号”的发起人兰斯多普对此似乎并不以为然,他回应了一部分对于其项目规划方面的问题,但对于另外一些涉及具体细节,如与项目承包商以及资金筹措方面相关的问题则拒绝回答。他们刚刚公布了第三轮的宇航员候选人100人名单,其中39人来自美洲,31人来自欧洲,16人来自亚洲,7人来自非洲,7人来自大洋洲,中国公民也有人入选。按照计划,火星一号项目最终将从超过25万的申请人中选出24名宇航员候选者。随后在经过一系列团队考验之后他们将开始接受专门训练,为2025年的火星殖民计划做准备。
按照目前的计划,火星一号项目将在2018年发射一颗通讯卫星,随后在2020年将会有另外一颗火星通讯卫星升空,外加一辆火星车,最终一系列的物资补给任务将连续执行,包括另外一辆火星车,生活设施以及生命支持系统设备等等。
事实上,在美国还有另外一个与之类似的民间项目,叫做“启迪火星”(Inspiration Mars),该计划,与“火星一号”不同的是,他们打算将一对夫妇送往火星,但并不打算着陆,而是绕过火星轨道之后直接返回地球,就有点像是当年阿波羅-8号在月球轨道所做的那样。
实际上,在地球上的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进行着对于未来人类走出地球之后生活的各项准备。著名的“生物圈2号”项目在美国亚利桑那荒野中探索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完整生态圈的尝试。在我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月宫一号”也在去年完成了105天的封闭生存测试。另外,有我国参与,在俄罗斯开展的“火星500”计划全程模拟未来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过程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而通过苏联的礼炮系列以及和平号空间站,美国的天空实验室以及现在的国际空间站和未来我国天宫系列空间站的建设,也将取得大量有关人类长期太空生存方面的经验积累。
总之,尽管充满争议,看上去也的确有诸多令人怀疑之处,但如果能够通过这件事引起公众对于移民火星话题的热情,并增加对航天事业的关注,这也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但如果最终被证明的确存在商业炒作甚至欺诈等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