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造第一艘游艇的时候,瀚盛厦门玻璃钢游艇厂缺乏资料,连图纸都没有。他们凭借着此前在外资公司工作过的工人和技师通过回忆画出的帆船图纸,和在香港购买的材料完成了生产
2015年11月27日于海南举行的第六届海天盛筵展览会上,世界著名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帝(Ferretti)集团展出了两款为中国客户定制的法拉帝100和法拉帝游艇650,吸引了众多游艇爱好者的目光。
事实上,游艇这个到现在仍然远离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品,在中国已经默默耕耘了数十年。
22年前的夏天,刚过而立之年的厦门玻璃钢游艇厂(今厦门瀚盛游艇有限公司)厂长胡乃盛到日本雅马哈考察,在那里的海岸线上看见大量的游艇随波荡漾。
当时的中国,是遇见一辆轿车都会引起无数人回头和艳羡的时代。胡乃盛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下半辈子“就要靠这个行当吃饭了”。而彼时的厦门玻璃钢游艇厂,只有租赁的厂房和三四十个工人,主要生产类似帆船等小型的水上运动器材。
而在同一时期,经过近40年发展的游艇制造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很多厂商已经开始使用玻璃钢制造游艇。厦门玻璃钢游艇厂虽然名字里有“玻璃钢”,实际上却无法用玻璃钢生产游艇。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游艇制造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而今天,中国游艇制造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拥有超过300家游艇制造企业,整体规模达到41.5亿元人民币。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船艇分会会长杨新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国内已经注册使用的游艇有4000艘左右。在2013年,国内各类游艇出口数量达到306万艘。“我们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制造工艺,形成了游艇生产和制造的一整条产业链。当然,现在与欧美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游艇生产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游艇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是很强的竞争力。”
后来者
现代意义上的游艇产业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将战时船艇进行改造,开始生产民用游艇。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通过从英国引进的玻璃纤维材料的生产技术,上海耀华玻璃厂成功制造出第一条玻璃钢游艇。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战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期,游艇产业亦随着经济发展大潮获得进展。特别是随着玻璃钢材料和工艺的进步与成熟,游艇制造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分别开始大规模引进游艇生产和消费。之后,中国南方的部分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玻璃钢材质的游艇,但由于消费能力的限制,当时的游艇均是公用类型的游艇,比如在公园、海边等地区的游览游艇。
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中国游艇产业是制造出口导向为主的阶段,通过海外来料、来图,进行游艇加工制造。正是在那个过程中,中国企业逐步掌握了玻璃钢游艇的建造技术,初步形成了中国游艇工业整体发展的格局。
70年代初期,芜湖造船厂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以及相关船舶设计研究机构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制了一条长达39米的玻璃钢材质的试验游艇。这条游艇的研制,让研究人员对玻璃钢的材料特性、游艇结构以及建造工艺均有了全新的认识,获得了许多数据和实际经验。
1980年,为响应中央“改革开放”政策,深圳江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生产豪华客船和游艇的合资企业。1982年,这家公司生产出第一艘6.76米长的豪华游艇“吉普赛岛人”号,并成功销往美国。此后,以“吉普赛岛”为商标的系列豪华游艇逐渐进入世界豪华游艇市场之中。
此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游艇购买力迅速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由于人力成本等优势,亚太地区游艇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艇产品出口国。
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中国游艇制造进入了OEM与ODM为主的第二阶段,而中国游艇市场也开始萌芽。
游艇运动及消费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主要以高收入群体引发的游艇旅游为标志。
而目前,中国游艇制造业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与国产自主品牌建设阶段,正处于一个上升的、相对稳定的提升转型期。
从香港背回来的马桶
包括厦门玻璃钢游艇厂等在内,多家生产游艇的企业陆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成为中国游艇制造业的第一批主力军。
1980年起,中国的玻璃钢材料工业技术日趋成熟,加上西方国家人工成本迅速增长,部分游艇厂商开始寻求与中国大陆的造船厂合作生产游艇。
1981年,福建厦门水产局下设的水产造船厂与美商香港西来雪公司方面合作,成立了以中外合作方式生产豪华游艇的厦门西来雪游艇有限公司。中国对外出口的第一艘海湾游艇就在这里诞生。
厦门玻璃钢游艇厂是原国家体委水上运动器材的定点生产厂家,除了生产帆船和帆板外,此间也开始与西方建立关系,生产9.8~15.2米的豪华游艇,
“游艇和普通船只最大的不同在于材料。普通船只多用钢板或木质材料,而游艇则需要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两者在工艺和概念方面完全不同。”胡乃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内早期的游艇制造,材料完全依赖进口。 1990年,原本在厦门水产造船厂工作的胡乃盛被调到厦门玻璃钢游艇厂担任厂长。后者当时规模很小,注册资本只有40万元,甚至没有自己的厂房,只有一个租赁来的一千平方米左右的车间。
“那是国内游艇产业的婴儿时期,而一衣带水的日本和中国台湾,游艇制造业都已经较为成熟。”胡乃盛说,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绵长的海岸线,包括他在内的第一代游艇企业经营者在分析国内外的形势之后,认为中国的游艇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但是当时国内是没有游艇市场的。我就想能不能先打开国外的市场,等国外市场做到一定的程度,随着国内市场的开发和成熟,我们的机会就来了。”胡乃盛说。
1995年,厦门玻璃钢游艇厂收购了厦门西来雪游艇有限公司(1985年该公司变为外商独资企业),开始尝试出口游艇。依靠这家公司已有的市场和客户,胡乃盛拿到了第一份订单——一艘50英尺左右的帆船。
在国内游艇行业发展尚在萌芽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制造帆船显然并非易事。
“资料缺乏,连图纸都没有。”胡乃盛说。最后,他们依靠此前在外资公司工作过的工人和技师,通过回忆画出了帆船的图纸。制造所需的材料也无法在国内解决,胡乃盛只能跑到香港去购买。
“造这第一艘帆船的时候,房间里的马桶都是我从香港背回来的。”胡乃盛对本刊记者感慨道。
最后,这艘帆船以1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价值2万美元的小气泡
在第一艘帆船出口到美国一年之后,在甲板表面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一分钱硬币大小的小孔,仔细检查后发现,小孔的下方存在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气泡。这是因为在工人操作的过程中,玻璃钢中的空气未被完全排出。后来在太阳的暴晒下,空气受热膨胀而产生的气泡。
由于这个小气泡,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协议,玻璃钢游艇厂最终给了对方2万多美元的赔偿。
“整艘船售价只有12万美元,最终因为这个小气泡变成了赔本的生意。”胡乃盛说,对于注册资本只有40万元人民币的玻璃钢游艇厂来说,这个气泡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工厂很可能就倒闭了。”
此后,胡乃盛更加严格地把控质量体系,并反复用这个“惨痛的教训”来教育员工。
“生产游艇的每道工序和相应的工作人员都会记录在案。”胡乃盛说,这样一方面可以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
游艇所用的制造材料与陆地建筑材料差别很大,因为必须长期浸泡在水里,在防腐、防酸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装修房屋的夹板,与游艇所用的防水夹板相比,价格相差至少5倍以上,“一颗螺丝钉在不同的水陆材料上,甚至有30~40倍的价格差。”
此时,恰逢中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开放了游艇市场的经营,作为行业先行者,胡乃盛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曙光。1996年,厦门玻璃钢游艇厂开始着手准备工厂改制的问题。2002年,改制完成,这家厂正式更名为厦门瀚盛游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盛)。
“当时我觉得国家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在这个大环境下去努力,一定会有成绩。”胡乃盛说。
随后,国内游艇市场开始升温,这种生活方式开始得到部分先富起来的消费者的认可。2000年,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届国际游艇展。
同一时期,国内游艇制造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许多在今天已经发展成熟的企业,比如已经上市的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备上市的广东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均在这段时间成立。
目前已经在世界帆船界颇有名气的上海珐伊玻璃钢船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珐伊),也在这个时间段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其无动力帆船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帆船赛事的供应商。
“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进步很快,外国企业能做到的技术,通过努力我们一样能做到。” 珐伊的创始人陆炜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帆船要想顺利走出去,迫切需要在相关资质认证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去奢侈化
在中国游艇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国内游艇的市场主要在公务艇和军用艇领域。瀚盛的消费主体就是国外个人消费者、国内海军、企业以及非常少数的个人消费者。
因为从制造游艇之初就将目标定在海外市场,经过多年打拼,瀚盛已通过国外代理商将产品销售到了美国、加拿大以及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多个国家。
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游艇出口受到挑战,数量有所下降。然而,北京奥运会却成为游艇行业发展的契机。
国内游艇企业开始开发国内民用游艇市场。其中,企业为游艇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一般用于社交等商业行为。
然而,在高档游艇方面,国内游艇企业的竞争力不如国外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品牌游艇企业。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人消费群体更倾向于购买国外品牌的游艇。
胡润百富榜的《2014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千万富豪玩游艇的比例仅有两成,亿万富豪从此前的三成上升到四成。其中,法拉帝、圣汐和阿兹慕是最受富豪青睐的三个豪华游艇品牌。
最近几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对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国内各方开始重视中低端游艇消费市场开发。
“瀚盛也在几年前开始转型。”在胡乃盛看来,如果用汽车来作类比,瀚盛相当于汽车品牌中的宝马和奔驰,而这两个品牌中也生产二三十万元中低档汽车,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从2012年开始,瀚盛着手研发低成本的游艇,以迎合国内中低端层次的市场需求,比如某些企业会提出具体需求,而瀚盛会根据该企业的具体财力,量身订做相应的游艇。
2015年4月,中国国际船艇及技术设备博览会暨中国国际游艇展上,除针对高端消费群体的豪华游艇,一些以大众消费市场为目标的中低价游艇也进驻展会。比如上海一家游艇公司推出“多人共享购艇”计划,一艘售价为24万元的二手游艇可供6人共享,除免除停泊、维护保养等费用外,消费者还可通过闲时委托出租等方式降低购买游艇的成本。
杨新发告诉本刊记者,国内长期把游艇视为奢侈高档消费,消费群体仅限于高收入人群或少数企业,而收费较高的游艇俱乐部则进一步加剧了游艇奢侈化消费的态势。“游艇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抛弃那种奢侈化的印象,着重开发中低端游艇市场。”
2015年11月27日于海南举行的第六届海天盛筵展览会上,世界著名游艇制造商意大利法拉帝(Ferretti)集团展出了两款为中国客户定制的法拉帝100和法拉帝游艇650,吸引了众多游艇爱好者的目光。
事实上,游艇这个到现在仍然远离普通消费者的消费品,在中国已经默默耕耘了数十年。
22年前的夏天,刚过而立之年的厦门玻璃钢游艇厂(今厦门瀚盛游艇有限公司)厂长胡乃盛到日本雅马哈考察,在那里的海岸线上看见大量的游艇随波荡漾。
当时的中国,是遇见一辆轿车都会引起无数人回头和艳羡的时代。胡乃盛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觉得自己下半辈子“就要靠这个行当吃饭了”。而彼时的厦门玻璃钢游艇厂,只有租赁的厂房和三四十个工人,主要生产类似帆船等小型的水上运动器材。
而在同一时期,经过近40年发展的游艇制造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很多厂商已经开始使用玻璃钢制造游艇。厦门玻璃钢游艇厂虽然名字里有“玻璃钢”,实际上却无法用玻璃钢生产游艇。在当时的整个中国,游艇制造业尚处于萌芽阶段。
而今天,中国游艇制造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拥有超过300家游艇制造企业,整体规模达到41.5亿元人民币。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船艇分会会长杨新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国内已经注册使用的游艇有4000艘左右。在2013年,国内各类游艇出口数量达到306万艘。“我们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制造工艺,形成了游艇生产和制造的一整条产业链。当然,现在与欧美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游艇生产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国游艇在价格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是很强的竞争力。”
后来者
现代意义上的游艇产业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美国、日本、德国等将战时船艇进行改造,开始生产民用游艇。在中国,上世纪50年代,通过从英国引进的玻璃纤维材料的生产技术,上海耀华玻璃厂成功制造出第一条玻璃钢游艇。
上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战后第一个快速发展期,游艇产业亦随着经济发展大潮获得进展。特别是随着玻璃钢材料和工艺的进步与成熟,游艇制造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分别开始大规模引进游艇生产和消费。之后,中国南方的部分城市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制造玻璃钢材质的游艇,但由于消费能力的限制,当时的游艇均是公用类型的游艇,比如在公园、海边等地区的游览游艇。
上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后期,中国游艇产业是制造出口导向为主的阶段,通过海外来料、来图,进行游艇加工制造。正是在那个过程中,中国企业逐步掌握了玻璃钢游艇的建造技术,初步形成了中国游艇工业整体发展的格局。
70年代初期,芜湖造船厂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以及相关船舶设计研究机构等多家单位,共同研制了一条长达39米的玻璃钢材质的试验游艇。这条游艇的研制,让研究人员对玻璃钢的材料特性、游艇结构以及建造工艺均有了全新的认识,获得了许多数据和实际经验。
1980年,为响应中央“改革开放”政策,深圳江辉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生产豪华客船和游艇的合资企业。1982年,这家公司生产出第一艘6.76米长的豪华游艇“吉普赛岛人”号,并成功销往美国。此后,以“吉普赛岛”为商标的系列豪华游艇逐渐进入世界豪华游艇市场之中。
此时,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国家富裕起来的中产阶级的游艇购买力迅速提高,需求大幅度增加。由于人力成本等优势,亚太地区游艇制造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本、中国台湾地区成为世界著名的游艇产品出口国。
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中国游艇制造进入了OEM与ODM为主的第二阶段,而中国游艇市场也开始萌芽。
游艇运动及消费进入一个全新时期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主要以高收入群体引发的游艇旅游为标志。
而目前,中国游艇制造业进入了规模化生产与国产自主品牌建设阶段,正处于一个上升的、相对稳定的提升转型期。
从香港背回来的马桶
包括厦门玻璃钢游艇厂等在内,多家生产游艇的企业陆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起步,成为中国游艇制造业的第一批主力军。
1980年起,中国的玻璃钢材料工业技术日趋成熟,加上西方国家人工成本迅速增长,部分游艇厂商开始寻求与中国大陆的造船厂合作生产游艇。
1981年,福建厦门水产局下设的水产造船厂与美商香港西来雪公司方面合作,成立了以中外合作方式生产豪华游艇的厦门西来雪游艇有限公司。中国对外出口的第一艘海湾游艇就在这里诞生。
厦门玻璃钢游艇厂是原国家体委水上运动器材的定点生产厂家,除了生产帆船和帆板外,此间也开始与西方建立关系,生产9.8~15.2米的豪华游艇,
“游艇和普通船只最大的不同在于材料。普通船只多用钢板或木质材料,而游艇则需要复合材料,俗称玻璃钢,两者在工艺和概念方面完全不同。”胡乃盛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国内早期的游艇制造,材料完全依赖进口。 1990年,原本在厦门水产造船厂工作的胡乃盛被调到厦门玻璃钢游艇厂担任厂长。后者当时规模很小,注册资本只有40万元,甚至没有自己的厂房,只有一个租赁来的一千平方米左右的车间。
“那是国内游艇产业的婴儿时期,而一衣带水的日本和中国台湾,游艇制造业都已经较为成熟。”胡乃盛说,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绵长的海岸线,包括他在内的第一代游艇企业经营者在分析国内外的形势之后,认为中国的游艇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但是当时国内是没有游艇市场的。我就想能不能先打开国外的市场,等国外市场做到一定的程度,随着国内市场的开发和成熟,我们的机会就来了。”胡乃盛说。
1995年,厦门玻璃钢游艇厂收购了厦门西来雪游艇有限公司(1985年该公司变为外商独资企业),开始尝试出口游艇。依靠这家公司已有的市场和客户,胡乃盛拿到了第一份订单——一艘50英尺左右的帆船。
在国内游艇行业发展尚在萌芽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制造帆船显然并非易事。
“资料缺乏,连图纸都没有。”胡乃盛说。最后,他们依靠此前在外资公司工作过的工人和技师,通过回忆画出了帆船的图纸。制造所需的材料也无法在国内解决,胡乃盛只能跑到香港去购买。
“造这第一艘帆船的时候,房间里的马桶都是我从香港背回来的。”胡乃盛对本刊记者感慨道。
最后,这艘帆船以12万美元的价格售出。
价值2万美元的小气泡
在第一艘帆船出口到美国一年之后,在甲板表面出现了一个直径约一分钱硬币大小的小孔,仔细检查后发现,小孔的下方存在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气泡。这是因为在工人操作的过程中,玻璃钢中的空气未被完全排出。后来在太阳的暴晒下,空气受热膨胀而产生的气泡。
由于这个小气泡,根据与客户签订的协议,玻璃钢游艇厂最终给了对方2万多美元的赔偿。
“整艘船售价只有12万美元,最终因为这个小气泡变成了赔本的生意。”胡乃盛说,对于注册资本只有40万元人民币的玻璃钢游艇厂来说,这个气泡给他们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如果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工厂很可能就倒闭了。”
此后,胡乃盛更加严格地把控质量体系,并反复用这个“惨痛的教训”来教育员工。
“生产游艇的每道工序和相应的工作人员都会记录在案。”胡乃盛说,这样一方面可以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材料。
游艇所用的制造材料与陆地建筑材料差别很大,因为必须长期浸泡在水里,在防腐、防酸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比如,装修房屋的夹板,与游艇所用的防水夹板相比,价格相差至少5倍以上,“一颗螺丝钉在不同的水陆材料上,甚至有30~40倍的价格差。”
此时,恰逢中央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内开放了游艇市场的经营,作为行业先行者,胡乃盛看到了国内市场的曙光。1996年,厦门玻璃钢游艇厂开始着手准备工厂改制的问题。2002年,改制完成,这家厂正式更名为厦门瀚盛游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盛)。
“当时我觉得国家的发展势头是不可逆转的。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在这个大环境下去努力,一定会有成绩。”胡乃盛说。
随后,国内游艇市场开始升温,这种生活方式开始得到部分先富起来的消费者的认可。2000年,上海举办了中国首届国际游艇展。
同一时期,国内游艇制造业也进入了加速发展的阶段,许多在今天已经发展成熟的企业,比如已经上市的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筹备上市的广东江龙船舶制造有限公司等,均在这段时间成立。
目前已经在世界帆船界颇有名气的上海珐伊玻璃钢船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珐伊),也在这个时间段成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其无动力帆船已经成为世界各大帆船赛事的供应商。
“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进步很快,外国企业能做到的技术,通过努力我们一样能做到。” 珐伊的创始人陆炜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帆船要想顺利走出去,迫切需要在相关资质认证等方面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
去奢侈化
在中国游艇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国内游艇的市场主要在公务艇和军用艇领域。瀚盛的消费主体就是国外个人消费者、国内海军、企业以及非常少数的个人消费者。
因为从制造游艇之初就将目标定在海外市场,经过多年打拼,瀚盛已通过国外代理商将产品销售到了美国、加拿大以及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多个国家。
2008年之后,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游艇出口受到挑战,数量有所下降。然而,北京奥运会却成为游艇行业发展的契机。
国内游艇企业开始开发国内民用游艇市场。其中,企业为游艇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一般用于社交等商业行为。
然而,在高档游艇方面,国内游艇企业的竞争力不如国外历史悠久、技术成熟的品牌游艇企业。实力雄厚的企业和个人消费群体更倾向于购买国外品牌的游艇。
胡润百富榜的《2014至尚优品——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显示,千万富豪玩游艇的比例仅有两成,亿万富豪从此前的三成上升到四成。其中,法拉帝、圣汐和阿兹慕是最受富豪青睐的三个豪华游艇品牌。
最近几年,随着中等收入群体对休闲消费需求的增加,国内各方开始重视中低端游艇消费市场开发。
“瀚盛也在几年前开始转型。”在胡乃盛看来,如果用汽车来作类比,瀚盛相当于汽车品牌中的宝马和奔驰,而这两个品牌中也生产二三十万元中低档汽车,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从2012年开始,瀚盛着手研发低成本的游艇,以迎合国内中低端层次的市场需求,比如某些企业会提出具体需求,而瀚盛会根据该企业的具体财力,量身订做相应的游艇。
2015年4月,中国国际船艇及技术设备博览会暨中国国际游艇展上,除针对高端消费群体的豪华游艇,一些以大众消费市场为目标的中低价游艇也进驻展会。比如上海一家游艇公司推出“多人共享购艇”计划,一艘售价为24万元的二手游艇可供6人共享,除免除停泊、维护保养等费用外,消费者还可通过闲时委托出租等方式降低购买游艇的成本。
杨新发告诉本刊记者,国内长期把游艇视为奢侈高档消费,消费群体仅限于高收入人群或少数企业,而收费较高的游艇俱乐部则进一步加剧了游艇奢侈化消费的态势。“游艇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抛弃那种奢侈化的印象,着重开发中低端游艇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