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3-0155-01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中的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人地矛盾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在加速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受制程度更显突出。因此,加强土地的开发整理,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地进行土地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消极地依赖土地转变成大自然的主人,加速了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耗速度,同时也带来了耕地锐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系列问题。切实解决人口日益增多和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二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以拥有世界8%的耕地养活着拥有世界22%的人口。因此,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一方面可以对未利用的土地加以开垦利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已利用的工矿废弃地、农村闲散地和中低产地进行复垦、开发和改造,通过追加投资和劳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那么土地整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用途及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在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把荒、废、闲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所谓的“荒”:就是荒山、荒地、荒滩;所谓的“废”:就是工矿企业造成的废弃地;所谓的“闲”:就是厂矿机关单位的闲置地。这三大方面是需要整理的重点,以此实现土地最大化开发再生利用。
土地整理是个系统的基础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如何使土地整理运行得更具科学更有实效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加大宣传是土地整理运行之前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土地整理是为社会造福的大事。但是,搞好土地整理不只是土地管理部门自己的事情,它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土地、农业、水利、城建以及新闻单位各部门要协调动作,在宣传上下功夫,营造氛围,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增强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从而把土地整理工作提上日程。
周密编制计划是土地整理运行过程中必需做细做好的事情。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整理的前提,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延续。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编制好规划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联合工作,搞好编制土地整理规划。应在山地整理、村镇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旧城改造四个方面下功夫。按照可行性论证、规划和勘测设计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施工,并严格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检查验收,才能保证项目的目的性。根据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挖掘潜力,再生利用。
资源是土地整理运行过程中的保障。万事动一动,资金是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资金做为保障,土地整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坚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开发整理的新机制。在把握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资金来源:一是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二是本着“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三是根据土地的偿还周期长的特点,可以抵押贷款进行整理。四是着力吸引外资,招商投资。以保证投入到位,保证项目启动和持续运行。
法定组织约束是土地整理运行中重要的一环。约束是强化责任,也是明确权利。依法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有者,有义务履行土地整理职责,组织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在土地整理运行中各负其责,才能使得土地整理合法化,才能在法制的约束中产生最大效益。土地整理的成果要保持,就必须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土地所有者监督土地使用者在高效状态下使用土地,不准“开倒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投资、整理、经营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的高效、持续利用。
做为县乡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整理的具体管理机构,必须全力做好服务。其中包括技术服务,法规咨询服务,信息反馈服务,权属确认服务等等,以切实保护土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土地整理运行的有效形式,着力形成“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经营、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和格局,明晰国家关于土地整理的相关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在立项和争取资金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土地开发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中的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人地矛盾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在加速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受制程度更显突出。因此,加强土地的开发整理,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基本要素——土地,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地进行土地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从消极地依赖土地转变成大自然的主人,加速了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耗速度,同时也带来了耕地锐减、土地沙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系列问题。切实解决人口日益增多和耕地日益减少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客观需要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二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以拥有世界8%的耕地养活着拥有世界22%的人口。因此,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是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一方面可以对未利用的土地加以开垦利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已利用的工矿废弃地、农村闲散地和中低产地进行复垦、开发和改造,通过追加投资和劳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那么土地整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的目标、用途及土地利用计划的要求,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在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改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通过土地整理,把荒、废、闲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所谓的“荒”:就是荒山、荒地、荒滩;所谓的“废”:就是工矿企业造成的废弃地;所谓的“闲”:就是厂矿机关单位的闲置地。这三大方面是需要整理的重点,以此实现土地最大化开发再生利用。
土地整理是个系统的基础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如何使土地整理运行得更具科学更有实效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加大宣传是土地整理运行之前的重要步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土地整理是为社会造福的大事。但是,搞好土地整理不只是土地管理部门自己的事情,它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土地、农业、水利、城建以及新闻单位各部门要协调动作,在宣传上下功夫,营造氛围,形成全社会的一种共识。增强土地整理的时代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的认识,从而把土地整理工作提上日程。
周密编制计划是土地整理运行过程中必需做细做好的事情。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整理的前提,土地整理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延续。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一项涉及工程技术、经济、法律、行政、管理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编制好规划是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联合工作,搞好编制土地整理规划。应在山地整理、村镇土地整理、改造中低产田、旧城改造四个方面下功夫。按照可行性论证、规划和勘测设计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施工,并严格对土地整理项目的检查验收,才能保证项目的目的性。根据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做到合理布局,统筹规划,挖掘潜力,再生利用。
资源是土地整理运行过程中的保障。万事动一动,资金是关键。如果没有良好的资金做为保障,土地整理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坚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开发整理的新机制。在把握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资金来源:一是建立土地整理专项资金。二是本着“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吸引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三是根据土地的偿还周期长的特点,可以抵押贷款进行整理。四是着力吸引外资,招商投资。以保证投入到位,保证项目启动和持续运行。
法定组织约束是土地整理运行中重要的一环。约束是强化责任,也是明确权利。依法进行土地整理项目,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有者,有义务履行土地整理职责,组织土地使用者或管理者,在土地整理运行中各负其责,才能使得土地整理合法化,才能在法制的约束中产生最大效益。土地整理的成果要保持,就必须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土地所有者监督土地使用者在高效状态下使用土地,不准“开倒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投资、整理、经营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的高效、持续利用。
做为县乡土地管理部门,是土地整理的具体管理机构,必须全力做好服务。其中包括技术服务,法规咨询服务,信息反馈服务,权属确认服务等等,以切实保护土地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土地整理运行的有效形式,着力形成“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经营、社会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和格局,明晰国家关于土地整理的相关优惠政策,抓住机遇,在立项和争取资金上下功夫,切实提升土地开发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