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的回声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beishangdeni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隔十年有余,我写下这一行字。
   我不再悲戚,我却依然满眼含泪。清明过后,气温下降得厉害,但午后
  的阳光从窗户照射进来,落在我的书桌上,透明耀眼。我感到异常温暖。
   我的初恋,因为温暖而永恒。
   ——题记
   2008年盛夏的那个清晨,我的电话铃声不祥地响起。电话说,他走了。
  他,是友皓。因为他像极了三浦友和,他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友皓”。他从来没有使用过,除了我,谁也不曾喊过他“友皓”。就像他给我取的笔名“野艾子”,无人知晓,我也从来不用。
   我没有哭,我只是泪如流泉,涌流不止。自责、痛悔、悲切,像罪恶一样紧紧地缠绕住我,令我无法呼吸。就在昨天,我请年少时我们的密友去看望他,去向他承诺三天后我回家乡去见他最后一面。密友说,他幸福地笑,眼睛闪闪发光。然而今天清晨,他就死了。密友安慰我说,他一定是确认你要回来见他,安心了,又不想让你看见他形容枯槁的模样,决意永别。
   但是,我无法原谅自己。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不能自拔。
   两个多月前,大约是6月份,我接连收到由同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码发给我的短信,短信内容充满了爱与美、善的祝福,热烈、真挚。我请问他是哪位高友,他不回复;我多次回拨电话,他始终不接。我以为是哪个好开玩笑的朋友拿我开心,事情也就过去了。到了8月,我回到家乡给母亲祝寿,宴席过后,有朋友透露说,友皓两个多月前得了绝症,医生判他只有三个月好活,如今命不延一月了。震惊的刹那,我想起那些神秘的短信,恍然大悟,是他,是友皓,是他在刚刚确诊之际给我发出的短信!他是在向我求助,也是在向我告别!
  我很快镇静下来,通过密友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联系上了他。他是那么惊喜。当他承认那些短信是他所发、十几通电话是他不接、他渴望得到我的帮助却又不愿惊吓到我的事实时,我泪如雨下。我为自己那曾引以自豪的第六感却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失去感应能力而痛心。如果我能第一時间得知他的恶讯,或许能在精神上成为他对付恶魔的一剂良药……
   他在电话里笑声朗朗地安慰我说,你不要哭,我不怕,死亡不过是生命的一部分。他说,他终于听到我的声音了,这久违的、他一直渴望着的声音。他自信地说他的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并正在好转,他一直以他是我的初恋而感到骄傲。现在,他更是再无恐惧,我的出现将成为他的精神支柱。他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他不会死,他甚至怀疑是误诊了。他相信奇迹。
   他说话的语气和醇厚的声气完全迷惑了我。他不是一个病人,至少,他不是一个绝症病人,他的生命不会只剩下一个月!
   于是,在他的密友和我的密友的劝说下,我打消了去和他见面的念头。我生活在一个世俗社会里,我不能给世俗留下流言伤害各自的家族。那些关于我和友皓初恋的传说,二十几年里像暗香一样地浮动在这座小小的山城里,眼下如果去见他,暗香或许就会成为暗雷,引动惊天的爆炸。不见,期待他康复,期待生命真的出现奇迹,期待一切安好如初。
   怀着莫名的希望,也怀着一份忐忑,我结束假期,回到京城,一面工作,一面等待着我的新书《蓝色玫瑰》的出版。《蓝色玫瑰》是我以家乡为背景的一部中篇小说,讲述一个爱与生命在绝美的风景与温暖社会中神话般重生的故事,我希望友皓能读到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到战胜病魔让生命顽强延续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家乡不断传来关于友皓病情的消息,时而恶化,时而稳定。密友去看他,他说出了心中的愿望,希望见我一面。而且,为了更安静的治疗环境,他决定住到医院去。密友流着泪说,她没想到美好爱情的故事,竟发生在她的眼皮底下,发生在她最要好的朋友身上。
   友皓住进了医院。我第一时间拜托密友去医院探望友皓,并转达我的决定。我计划三天后一拿到《蓝色玫瑰》样书,便启程回家乡见他最后一面。我要将书中最美的段落念给他听,以此回馈他最初的爱情。密友说,当他确认我将回去见他时,他的眼睛放出奇异的光亮,他虚弱的脸上出现幸福的笑容。
   为了三天后回家乡看望我行将死去的初恋情人,为了我的决定不给双方家族带去新的矛盾,我特地给家人打电话强调我的理由:友皓是我的初恋,最宝贵的是,他没有伤害过我的情感,他将我放在他心里二十多年,这样的爱情是伪装不出来的;从文学意义上来说,友皓是我最关键的启蒙老师,没有他,或许就没有我的文学生活;我对友皓的情感已不再是一种爱情,而是出于人性的高贵与善良。如果世俗认为这是爱情要非议我,就让他们非议去吧,我只希望家人不要因此困扰;友皓在生命遭受重大打击寻求我的精神支持时我却毫无感应,这也许间接地加速了他心理的崩溃。而前些日子在家乡时又没有去见他,为此我摆脱不了自责、痛悔的深重压力。我要勇敢地挣脱世俗的捆绑,给他最后的慰藉。我也给从未谋面的他的妻子打去电话,请求她看在友皓将要逝去的生命份上理解我回去见他的行为。
   我感谢我亲爱的家人,他们是明理的,是高尚的,是人道的。他们理解了我,并一致同意我回家乡看望友皓。我也感谢友皓的妻子,在长久的有名无实的婚姻即将结束时,能够容忍一个她或许怨恨了大半辈子的影子“情敌”去向她的丈夫作最后的话别。
   然而,第二天清早,也就是友皓住进医院的第二天,也就是密友代我向友皓承诺回去见他面的第二天,友皓死了。通报死讯的电话是他美貌的妻子打来的。
   我感到万箭穿心。我呆坐在沙发上,任泪水无声无息地涌流。那被晨阳照得温热的屋子,阴冷得像冰窖。我的眼前,漫过我和友皓的一切。
   那一年,我17岁。单纯、懵懂的生命,却在不知不觉中迷上了文学。我的密友见我喜欢读诗歌小说,便将我带到她的邻居哥哥友皓住处借书。友皓是个已经参加工作的文学青年,在小城里早已小有名气。他英俊得就像正火遍中国的日本电视剧《血疑》的男主角,他的工资几乎全花在了购买文学书籍的事情上。刚刚涌进中国图书市场的外国文学书籍,如雨后春笋般的中国文学期刊,在友皓的书柜里琳琅满目。一个喜欢读书的女高中生和一个热爱文学的男青年就这样相识了,那最初的爱的种子可能就在这一瞬间种下。其后,借书,还书;再借书,再还书,循环往复,爱情的种子悄悄萌芽。夏日傍晚,我们去城边的小河边约会,躺在青青的草地上朗读那些我们认为最有诗情的诗句;冬天,我们坐在炭火不明不灭的火柜上,看他创作的文采飞扬却未曾结尾的小说。我们手握着手,头抵着头,心连着心。四目相对时,眼睛里流淌着蜜一样的爱情。然而,我们却不曾想过偷尝禁果。纯洁的爱情啊,在那些令我精神滋养丰润、文学素养节节生长的日子里,镌刻进了我的灵魂。    半年后,友皓莫名其妙地从城里调到了乡镇。他的信越来越短,短得只剩下几句美好的祝福;我的信越来越长,我要追寻那真实的原因。
   我在这种氛围里参加高考,考得极不理想,却也算上了榜。就在那个假期,我听说他和城里最漂亮的女孩谈婚论嫁了。他曾经因为我拒绝过人家的提亲。在失恋的痛苦中,我离开小城去读书,期望自己离家越远越好。
   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回家,在大街上,远远地,我看到了友皓的背影。与他挽手并肩而行的,一定是传说中的他的美貌妻子。那一刻,我心中对他所有的爱情归零!从此,我的道路将从小城延伸出去,千里万里,我将轻装而行。
   生活的路,一走就是13年。期间,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以文字的实力步入了文坛,我经历了失败的婚姻。而他,也奋斗成了一名周游在南方地区的名律师,事业顺风顺水。这一年春节,我在友人的家里与友皓意外相遇。酒桌上我才明白,这相遇,在我,是意外;在他,却是精心的安排。因为他念念不忘当年的恋情,友人感慨世上有如此纯净的爱情,特意策划了这次见面。友皓喜悦、激动,喝着喝着就醉了。他笑着,眼角挂着泪花,呼我“野艾子”,诉说着13年来对我的思恋。直到这一天,我才知道,当年,是我母亲坚信我不会生活在小城里,担心他影响我的远大前程,给他写了信,让他远离我,最让我惊愕的,母亲的信透露出了上辈人在运动中的一些怨结,原来我和友皓的爱情竟承载着时代的伤痕;这一天,我也才明白,友皓将我所有的情书珍藏了8年之久,被发现烧毁后,他久埋的心火却被点燃;这一天,我也才明白,他对我的爱是那么真、那么纯、那么深……
   我内心里翻江倒海。我以为他早已将我抛到九霄云外,我以为现实生活中,爱的刻骨铭心只是诗人笔下的形容词,我以为“野艾子”这样的名字已经永远沉没于我们的历史……
   我像友皓一樣理解了我经历过重重苦难的母亲,也理解了那个让下一代的爱情成为上辈人斗争牺牲品的时代。岁月不可以重来,爱情也不可以重来。
   我们感动,我们哭泣。因为这份感动,我们竟有了搭乘同一辆车前往广州的机会。
   入夜,我们抵达一家酒店。这是去广州必须过夜的地方。
   他早早结束了与同行朋友的牌局,来敲我的房门。我们是注定要有这样一次独处机会的么?
   天很冷,我们瑟缩着相对而坐,扯过一床被子盖在腿上,像初恋时坐在火柜上一样聊天。只是,那时的我们,心里像小鹿乱撞,而现在,我们却以悲伤的语调谈论13年的心路历程。更多的时间,是他倾诉他的不幸的情感经历。与其说是我母亲的信给他的重压,不如说是他对我的单纯的爱情,让他放弃了对那种由时代造成的命运的抵抗。现在,他已经懂得只有真正的爱情才能带给他灵魂的自由。
   不知道为什么,他说得越多,我却感觉他离我越远,我也越来越清醒。我是一个正在经历婚姻恐惧症的女人,我不能让他的婚姻因为与我的重逢而发生实质的危机。我已只能将他当成最亲密的朋友。或许在我的潜意识里,是不愿毁掉初恋的纯真美好,那份最纯最纯的、洁白无瑕的爱。
   我不知我的理智是否伤了友皓的心,但事实上,我知道我们永远不可能再有爱情的碰撞。我的心已不能安置他。生活的河流,已将我们隔为两岸。
   时光一年年过去,我们只是在春节回家乡时在活动中相见过两三次,相见时友好得有几分生疏。小城里,也依然有人把我们曾是初恋情人的故事当作经典的、唯美的谈资。哦,“初恋情人”,人们为什么把初恋的对象唤作“情人”而不是“朋友”?是不是因为“情人”终究是要分手?“情人”的爱情注定不会长相守?
   我生活的足迹抵达了京城。消息传得很快,也传到了友皓的耳里。友皓给我打来了长长的电话。他希望来北京工作,他要找回他青春时代的爱情。哪怕我只给他一线希望,他都会把它放大为一生的光明。我的心不由得震颤了一阵,我不敢相信,曾经被世俗隔阻、被我母亲的一页信纸放弃了我的爱情的友皓,居然人到中年,却要不管不顾地来到我的身边。但是,这个时候的我,已不会再为爱情蛊惑。我们的生活观、价值观、爱情观已是天差地别。我重复我的观点,如果你是想在北京发展,我可以帮你;如果是冲着我来,门都没有。我的语气很硬,或许还带着轻微的傲慢。
   这一次,大概彻底伤害了他。从此,再也没有他的电话,再也没有在家乡的聚会上见过他的身影。关于他的消息,也只是偶尔从密友的嘴里得知一星半点。他不再追求事业上的扩张,他不再回家乡,他在南方一些省份飘来飘去,时而风生水起,时而放浪形骸;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无论繁盛还是荒芜,我的名字成了他生活中的屏蔽词……
   总之,再也没有来自他本人的任何音信,直到多年后那些神秘的短信发至我的手机,而我,竟已联想不到他的名字,完全失去了对一种强烈爱情的感应能力。然后,就是他的病痛和死亡的噩耗!
   从17岁到今天他的死亡,岁月已悠悠逝去28年。我无法想象他是如何带着相见的希望而又从容气绝的过程,我无法想象那最后时刻他的心灵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但我的内心被他死亡的信息紧紧地扼住。这人世间深爱我的男人死了,他死前最后一个愿望就要实现,而离医生判定的死期还有十数天甚至更多日子,他却用死亡阻止了我回乡的行程,这究竟是为什么?!痛苦中,黑夜降临,而我的泪水仍涌流不止。我将屋子里所有的灯打开,我想把黑暗拒之门外,我想把他的影像关闭,我仰头疯狂地喊道:“友皓!你若是真的把我放在心底28年,深爱我28年,你就到我的梦里来,来亲口告诉我你真的走得无憾!”
   我倦累不已,我的心倦累不已。我想沉沉地睡去。
   友皓竟然真的出现在我的梦里。他的身子半浮在空中,背景是晶莹剔透、清澈如玉的冰山,冰山连绵起伏,最高处是一座哥特式的凌厉的顶峰,尖尖地高耸入天。冰山反射着太阳光照,闪闪的金光,灿若天堂的光芒。友皓惬意自在地笑着,面庞是我初见他时的俊美光亮,他的眼睛在说:野艾子,我爱你,我一直爱着你。    我从梦中醒来,为“灵魂”的真实久久震撼。然后,我的心境突然变得平静异常。我依然悲伤,但不再迷茫自责。我相信友皓是希望他留给我的永远是他最美、最美好的形象,是我初恋的那个风流倜傥的文学青年。
   这一晚,我再也没有入睡。纯属个体的情感经历,在这个梦境后,已成为我生命中最震撼、最悲情、最奇幻的一次事件,化作对“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终极哲学命题的思考。物质生命与虚幻灵魂、俗世爱情与柏拉图精神、生与死亡、终结与永恒,种种与爱、与生命关联的符号纠结在一起,让我的心灵难以承受,却又欲罢不能。
   第二天清晨,我托家人按我的要求订购了鲜花花圈,送至友皓的灵前。花圈中的每一朵鲜花都富有深意,而这份深意,友皓当能切切地体会。唯有红色玫瑰,我没有配置。面对友皓的爱情,我已失去了为他献上红玫瑰的资格。在随后的出殡仪式中,我请密友代我送他上山,从我送的花圈中抽出一支粉色玫瑰掷入墓穴。密友一一照做了,然后她将电话举在空中,让我对友皓告别。我哽咽良久,深情地说:友皓,安息吧!天堂会赐给你永恒的爱,赐给你一切!
   我的密友小菊,见证了我和友皓的传奇。小菊有着体操运动员般的身材,皮肤黝黑,似杏非杏的双眼、高低适中的鼻梁、欲翘非翘的嘴唇,非常有机地组合在一张圆润的脸庞上,散发出洋气十足的美感。她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中专,毕业分配回县城后,遇见了她的爱情,一位白马王子式的男子。后来,小菊下海经商,开茶馆、开KTV,生意兴旺发达。每次我回家,我们必会见面掏心掏肺地畅聊,那份少女时代建立的亲密情感,从未因为生活空間的不同而有所淡化,反而因为我与友皓的初恋,早已胜过了普遍意义上的密友之情。
   人的情感,最纯的莫过于初恋,最痛的莫过于死亡。友皓给了我最纯的初恋体验,也给了我最痛的死亡感受。在我放下对他的爱情时,他却将我深藏于心;在他带着对我的爱死去的时候,我对他的情感却升华为更为广阔意义的纯纯的爱。从纯粹到纯粹,从男女恋情到对人类悲悯之爱,友皓在我的心里、在我的爱里永生。
   那天下午,北京的天空像火烧一样,漫天红霞。而《蓝色玫瑰》的样书到了。那梦幻般的封面,那比《廊桥遗梦》还要美丽的爱情神话,我把它献给梦境中的友皓。
  今天,我的回忆是冗长的,但我的文字,已是最简练的了。我仿佛看到友皓正在至纯至美的天堂谈情说爱,那甜蜜的笑容已是全然忘记了人世间曾有过的爱与荣光、痛与绝望。我想起友皓第一次为我朗诵诗歌的模样,耳畔回荡起他饱满、激情而又温柔的声音: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
   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
   一切欢乐都没有微笑
   一切苦难都没有泪痕
   一切语言都是重复
   一切交往都是初逢
   一切爱情都在心里
   一切往事都在梦中
   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呻吟
   一切爆发都有片刻的宁静
   一切死亡都有冗长的回声
   友皓朗诵的是我和他都热爱的诗人北岛的《一切》。我和友皓的一切是从这一首诗开始的。如今,我觉得这首诗映照亮了我和友皓的纯真爱情。
   这是我的初恋的回声。
其他文献
《高逸图》是一幅残卷,本应是《竹林七贤图》,嵇康、向秀、阮咸三人画像均已遗失,不知所踪。如今只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四位高士依次席坐在花毯之上,另有侍者侧边而立。每位主要人物段落之间有树木花石相隔,错落有致,优雅静穆。右首美须长者,赤衣袒肚,披襟抱膝而坐,目光微眺,若有所思者,山涛山巨源也;侍者手托长琴,静立一边。第二人跣足趺坐,手持长柄如意,嘴角微微上扬,目淡神闲,此乃善作“如意舞”的王
期刊
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中,小说研究无疑是备受推崇的显学,而散文研究则相对薄弱得多。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散文研究甚至被视为君子不为的“末技小道”。当下的散文研究与小说研究相比,呈现出泾渭分明的差异性。从小说来看,其创作已经成为主导当今文学创作的主潮,小说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的资料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形成相对完整的系统性;从散文来看,其创作似乎居于文学主潮的边缘,散文研究尤其是散文研究的资料建设,整体性和
期刊
同行者去登塔了,“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   关于这塔,其实我们还是所知甚多的。   譬如,它名为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的大慈恩寺内,故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著名的玄奘和尚,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它;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眼前所看到的七层塔身,数据详尽到通高64.517米
期刊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三千年下,春天的灿烂和新婚的喜悦,依然给力地扑到你的面前,而其标志意象,便是盛若云霞的桃花。   我们今天吃到的水果干果,大多从域外传来。葡萄当然直接就是外语译音,核桃本名胡桃,苹果也是音译和意译的结合。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提出,丝绸之路仿佛从尘封的历史中重新活起来。其实,丝绸之路从未被湮灭,我们每天一衣一食,都承泽着她的恩惠,却是日用而不自知。   桃
期刊
周作人在1921年6月8日《晨报》发表的短论《美文》,公认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最早的散文理论建设名篇。他开篇就说:“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对于其中的关键词“论文”和“美文”,他没作更明晰的定义,后人的解释也有些歧义,这涉及现代散文概念的词源、命名和释义等问题,应继续加以
期刊
小时候,每天吃晚饭时,总和父母坐在小圆餐桌前,观看那部九吋黑白电视里的《新闻联播》,日复一日下来,就牢牢记住了片头那一组长城画面,对长城充满了向往。后来,我来到北京读大学,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就兴冲冲地搭乘长途汽车去了八达岭一偿夙愿,对那种横卧天地间的壮观气象铭记于脑海,至今难忘。毕业后客居京城多年,长城更是去得多了。等到有了车,自驾游成了家常便饭,远在北京范围之外的长城,如天津蓟县的黄崖关,河北滦
期刊
张秀丽  中国家长在送孩子去美国留学之前,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担忧:孩子英语不好,难以适应美国小学的校园生活,怎么办?中国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好,与美国学生一起学习,会不会被拖后腿?假如孩子有很高的天赋,在教育环境比较宽松的美国公立小学读书,会不会影响将来的发展……其实,家长们大可不必担心。美国小学实行的是分层教学,老师会根据各科的考试成绩,把同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群体,分别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
期刊
季羡林是个学者,也是個优秀散文家,但我最看重他关于散文的论述,这主要体现在他那篇《漫谈散文》中。通过1998年发表的《漫谈散文》这面镜子,我们既可理解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也可了解其学问人品,还可对整个散文乃至文学有着新的认知。一、重新为“散文”定位   在文学的大家族中,散文的地位最不受重视,它远远不能与诗歌、小说、戏剧相提并论。究其因,恐怕主要与人们的长期认识有关:散文的文体不纯,又过于传统,向西
期刊
燕茈  “客家山歌真好听,句句山歌有妹名……”  “东边落雨西边晴,新做田唇唔敢行。灯心造桥唔敢过,心肝想妹唔敢声……”  是春天。白云挂在蓝天上。风是轻轻柔柔的,阳光也是温温柔柔的。客家公园开满了桃花。这时候,我居然在广场上听见几个大叔大婶唱山歌。这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歌让我遽然生出许多温暖的情怀。  郎在对面唱山歌,妹在山头把草割。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产生于客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
期刊
一韩琳  2003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我和秀蜷缩在沙发里,一起看好莱坞电影《浓情巧克力》。和往日不同,伴着舒缓悠长的片尾音乐,我们竟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字幕落下,意犹未尽。朱丽叶·比诺什饰演的薇安用香溢的巧克力,给古老封闭的法国小镇带来了快乐的暖流,自由的空气,整个故事奇妙,浪漫,触动人心。  曾经听一个朋友给我仔细讲过,比利时巧克力闻名于世!知道为什么吗?很久很久以前,所谓的巧克力不过是用可可粉和糖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