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初探——以“循环结构研究抛体运动”为例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tt_step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对教育行业来说,信息技术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的改变是直观的、可预测的。下面,笔者以“循环结构研究抛体运动”一课为例,谈谈学科融合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展示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一种思路和过程。
其他文献
一、引言  网络文化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和现代文明的成果相结合而诞生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网络文化产业是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具备了引发产业变革的关键特征,将进一步赋能网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二、数字技术丰富扩展了网络文化内涵和外延  当下,网络文化虽然百家争鸣,但五花八门,亟待重新认识和定义。无论是“网络+文化”还是“文化+网络”,重新认识网络文化,
一、引言  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智慧政府、电子证照应用、拓展“随申码”应用、政务服务“好差评”等一系列“一网通办”相关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实现所有政务服务事项“进一网、能通办”的目标,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上海市水务局正全面推进“一网通办”系统建设工作,不断夯实系统平台的各项功能,拓展优化各类事项和应用范围,深化电子证照、电子印章和电子档案的应用
当前,信息化加速迈向全面互联、跨界融合、集成创新的新阶段,如何坚持以数据为基、以人为本,建设更高层次的城市“智慧云脑”,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是时代和人民交给我们的“答卷”。  一、“智慧云脑”的现实需求与建设背景  “智慧云脑”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扬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发展趋势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
一、引言为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中就提出了国家信息
人类文明出现以来,无数精美的名画和优秀的画家脱颖而出。例如梵高的《星夜》与莫奈的《日出》等,每幅传世的佳作都有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画家也有属于自己的画风。而模仿和学习名作名画的风格,千百年来人们趋之若鹜,也花费极大的时间和精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合成具有艺术风格的自然图片引起了计算机科学家的兴趣。把自然图片转化为风格化的艺术图片,被称为风格迁移,提供风格纹理和笔触的图片(如油画)被称作风格图,
最近参加的一个教研活动中,一位上课教师在项目学习小组活动的某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位学生担任小记者的角色,小记者的任务是去其他小组采访并回组内汇报。作为合作学习思路下设计的一种角色,“记者”这种鲜明的身份令人感觉生动,印象深刻。巧的是没过多久,我看到了美国科普作家大卫·迪绍夫写的《元认知:改变大脑的顽固思维》一书提到人的12种心智“元表征”,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参考。  项目学习中的合作学习任务因为比较复杂
第一部分缘起谢作如:今天的重点话题是“中国特色开源硬件”。我在一次会议中得知,装备中心在开展“中国特色的开源软硬件教育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此我很感兴趣。请问李
从信息技术学科的结构来看,算法与程序设计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的基础,但三年级才进入国家课程。教师在低年段教学中该以什么为抓手呢?为架起学生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梁,笔者选择图形化编程为切入口,借助图形化编程软件在低年段开展编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算法,用算法去解释常见的现象,用程序将算法数字化,进而学会用算法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了解未来智能生活的底层架构做铺垫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针对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设置了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教师在实施此模块教学时,应在了解其整体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制订可行的教学规划,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内容特点  本模块是在综合分析学生认识能力、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设计的,总体来说具有以下特点。  1.遵循真实问题解决的逻辑线索  数据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方案强调“要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新的评价理念及工具也在不断涌出。笔者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教材内容为源泉,将评价工具的自主设计与制作融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中,从创设深度思考的思维场、激活深度探究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