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解决民生之本

来源 :跨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s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三碰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必须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援助制度和职业培训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就业的法律法规,努力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促进就业;民生;服务;援助;创业
  【中图号】F241.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0-0013-02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包括就业在内的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并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总体上仍不容乐观,劳动力一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因此,促进就业是我们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解决的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
  
  1现阶段我国的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在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特殊性。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由发展因素,而非市场因素引起的。归纳起来,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表现是: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形成叠加,新成长的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使得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1.1劳动力供给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尽管历史遗留下来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到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3亿的峰值,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还会长期存在。今后几年,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万人以上。而在现有经济结构和就业弹性不变的条件下,按经济增长保持8%的速度测算,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万人左右,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万人左右,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矛盾十分尖锐。
  1.2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国虽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并且正在进行纷繁复杂却毫无既有经验可循的经济和社会转型。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在就业上,形成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并表现在产业就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素质结构等几个方面。
  1.2.1产业就业结构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然而,我国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并不高,其就业人口仅占就业总人口数的29.3%左右。第三产业对增加就业岗位的贡献偏少,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1.2.2企业结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总量的75%以上,这些企业已经成为促进就业的主体。但是,它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金融和政策支持,此外,投资者一般青睐的是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对有利于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却不太关注。
  1.2.3劳动力素质结构劳动者技能素质与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普遍,部分群体就业难与部分企业劳动力短缺并存。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新兴产业、高技术行业和技能型职业所需人员供不应求,各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严重短缺。然而与此同时,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却出现就业困难。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比2006年增加85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预计今后3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结构的错位与脱节十分严重。
  1.3“三碰头”矛盾十分尖锐据预测,未来几年,城镇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将达到10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压力较大;在农村,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每年要转移就业900万人;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同时出现、相互交织,使就业难度进一步增大。
  
  2促进就业的现实意义
  
  2.1促进就业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是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社会进步。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发展是經济增长的目的和保障。促进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促进就业,才能够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保持了平均9.4%的年经济增长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关系,注重将促进就业同加快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不断增强对就业的拉动力,扩大就业容量,较好地保持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势头。
  2.2促进就业有助于社会整合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成果的共享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一个社会只有促进充分就业,才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人们既有一个相对安定、基本生活有保障的现状,又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前景。在此基础之上,社会成员才有可能对自身处境有一个较好的评价,从而对社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只有促进充分就业,社会成员才有可能进行平等的社会交往和沟通,最大限度地消除群体之间的隔离因素,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取得共识。只有促进充分就业,社会成员的权利特别是劳动权利平等和生活质量的才能普遍提升,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人人共享。
  2.3促进就业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和国家长治久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重要职责就是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完善促进就业服务体系,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达到社会公平的目标。促进就业,实现社会公平是政府转变职能和加强公共服务的重要任务;促进就业,事关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是社会和谐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如果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能有效地控制失业人数,不能妥善地解决就业问题,就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3促进全社会充分就业的有效措施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就业情况好坏作为衡量经济是否又好又快和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
  3.1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拉动就业的能力我们在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产业部门。第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新增就业的主渠道,我们特别要注意发展吸纳就业较多的传统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第二,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们要继续保持劳动力成本、素质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移;第三,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增长点,目前中小企业容纳了我国75%的就业人口,我们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健康稳步发展。
  3.2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促进就业的服务能力在劳动者实现就业再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许多人愿意工作,企业也有一定的空岗,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或素质不相适应,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找到工作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间。因此,对劳动者开展就业服务,建立一整套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是促进就业、调节劳动力市场、维护社会公平的有效措施。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健全覆盖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管理服务组织体系,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行为,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3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现象从各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解决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单靠经济增长的拉动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特殊的扶持政策。要着力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做到能够动态地及时消除零就业家庭现象。同时,今后几年,随着体制转轨遗留问题的逐步解决,因企业裁员、劳动合同到期产生的失业人员将成为一种常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和扶持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劳动者,是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一项基本职责。一是要将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就业扶持政策稳定下来,并逐步扩大扶持对象。二是健全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广泛深入地开展基层的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三是完善面向各类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群众进行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3.4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不仅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从而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将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提升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纽带,推动教育和培训的地区合作,实现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就业岗位供给与劳动力供给有效配置。完善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制度,有针对性地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职业转换能力。继续推动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对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增强其专项技能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积极做好在校大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3.5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将扩大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自主创业,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财富增长,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千千万万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自主创业还为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注入了活力。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就要求政府必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是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要加强对全体劳动者就业观念的教育,提高对创业的重要性认识,增强创业的積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为自主创业开辟一条快捷有效的“绿色通道”。各职能部门要对自主创业精简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三是要实施支持创业的税费减免政策。要减轻创业者的经营负担,增强创业者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创业者快速成长发展,各地政府要从本地具体实际出发实行支持创业的税费减免政策;四是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落实。大力发展为创业者服务的中小银行,发展民间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形成创业者能贷到款的融资格局,提高小额担保贷款拉动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五是要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专家咨询、小额贷款、企业孵化、跟踪服务相结合的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创业服务水平。
  3.6贯彻落实好有关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仲裁法》等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构成保障劳动者就业权益的法律体系。一方面,保障劳动者公平就业。要强化政府在促进就业中的职责,完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用人单位和职业中介促进就业的行为,反对就业歧视,保障城乡劳动者公平公正就业;另一方面,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要督促各类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创造规范有序的创业、就业环境,努力实现
  全社会充分就业。
  
  4参考文献
  1刘强. 劳动就业环境与区域竞争力[J].现代经济探讨, 2006,(08)
  2骆勤,朱娜. 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关系的若干思考[J].经济纵横, 2004,(09)
  3谢晶莹,何正辉. 浅谈当前就业形势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商业研究, 2004,(17)
  4张彩玲. 我国就业压力的成因及其解决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田成平.扩大就业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J].党建研究,2006,(11)
其他文献
认为拟合油气井产量递减规律的指数递减和调和递减是双曲递减的特例。但双曲递减曲线表达式无法变换成线性形式,常用方法(试凑法,曲线移位法,典型曲线分析法)既费时,又难以达到较高
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改进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均具有重大意义。河南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政策扶持、园区建设、传媒出版、动漫产业和文化艺术等
分布式供电直流变换器与逆变器级联系统具有很强的时变和非线性特性,级联式DC/DC变换器的稳定性是分布式供电系统中的重要问题。文中重点以DC/DC变换器与DC/AC逆变器连接为例
The effects of cupric ions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r of aluminum alloy 5A02 in ethylene glycol-water solutions were studied by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ele
下扬子区发育海相上震旦统至上奥陶统烃源岩(大部分已进入过成熟干气阶段,经历过两期生油过程,仍有一定生烃能力)和上石炭统至二叠系烃源岩(其本处于生油晚期阶段);成岩后生作用大大
微观结构和当演员组 A356 (Al-Si ) 合金铸造物的机械性质被调查。A356 合金被扔进由沙和 Fe-Cr 的沙, ferrochrome (Fe-Cr ) 炉渣,和混合物组成的三个不同模子。一个钠 silica
目前,UPS(不间断电源)已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人们对UPS的性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文章介绍了基于LF2407A及FPGA的数字在线式UPS的设计,采用DSP芯片满足了UPS逆变器数字
本文以我院机电技术系与天健集团的实践为例,探索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双赢模式的构建,并指出了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找到校企双方利益的对接点,促使双方积极互动,并搭建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