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推动微生物学发展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2587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文明中,“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要洗手”是基本卫生习惯,因为人们都知道,病原微生物无处不在。这一常识在三百多年前却是一项空白,直到荷兰显微镜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安东尼·列文虎克出现。
  1632年,列文虎克出生在荷兰代尔夫特,因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困顿的生活让他没有机会上学,他刚满16岁就为了谋生去一家布店当学徒。五年后,他终于开起一间自己的裁缝铺。可裁缝铺的生意十分冷清,只能勉强维持生存。一直到快40岁时,列文虎克才终于摆脱掉裁缝铺,谋得一个在代尔夫特市政厅看门的工作——工作清闲,收入不错。在一次和人闲聊时,列文虎克听说眼镜店里可以磨制放大镜,把看不清的小东西放大,非常神奇。这激发了列文虎克的好奇心,驱使他也想买放大镜探讨那些微小生物。可当他来到眼镜店时,发现放大镜贵得吓人。
  然而,昂贵的售价没有吓跑列文虎克的好奇心。他在眼镜店看到师傅磨制镜片时方法并不神秘,只需要耐心和细心,于是决定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磨制镜片。在磨制的过程中,列文虎克发现还需要一些科学技术做辅助。可列文虎克除懂荷兰文外,其他文字一窍不通,所以他没办法阅读相关的科技资料,只能自己不断摸索。就这样,经过艰辛劳作,列文虎克终于磨出第一块透镜,并在透镜下面安上一块钻了小孔的铜板,制成一架简易的显微镜。有了这架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手指上的皮肤粗糙得像橘皮,蜜蜂腿上的细毛像缝衣针……
  随着好奇心的增加,他又开始磨制更大、更好的透镜,观察的东西也更加广泛。显微镜下,一种被他称为“狄尔肯”(拉丁文中细小活泼的物体之意)的微小生物频频出现,他为此做了大量记录,还把从于草浸泡液中所观察到的微生物称为“微动物”。
  他的一个朋友——医生兼解剖学家德·格拉夫,同时也是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听说后专程前来拜访。面对这位知名人士兼好友的来访,列文虎克热情地接待了他,并拿出自己的显微镜请他观看。格拉夫看后严肃地说:“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创造发明,你应该立即把显微镜和观察记录送给英国皇家学会。”
  列文虎克异常兴奋,把这些记录整理好,并命名为《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皮肤、肉类以及蜜蜂和其他虫类的若干记录》,寄给英国皇家学会。当时,在场的学者们看了标题后,有人开玩笑说:“这真是一个咬文嚼字的啰唆标题。”不过,当他们读到列文虎克写的这样一段话:“大量难以相信的各种不同的极小的‘狄尔肯’……它們来回地转动,也向前和向一旁转动……”,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这竟是科学家毫无所知的神秘事情。
  英国皇家学会非常震撼,特别聘请两位专家来证实列文虎克的报告,结果证明列文虎克的实验完全属实。随后,他的信件被译成英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的刊物上,轰动了整个学术界。一时间,列文虎克从“门外汉”成为皇家学会成员,受到英国女王亲自接见。但这些荣誉和成功并没有让他止步,他开始观察人和其他动物血液中的红血球(红细胞的旧称),绘制它们的形态;观察雨水,发现雨水中的微生物运动时头部会伸出两个小角;列文虎克甚至还观察到人的牙垢中存在比微生物更小的生物——人们直到200年后才认识到这就是致病的“细菌”。
  人们沿着他开辟的道路,开始对微生物界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微生物和人类的密切联系,推动了生物学和医学的进步。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道光九年(1829年),山东青年潘绍烈考中进士,又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校点天下文章。  他因年少才俊,为同僚所妒,不久就因为同僚的诋毁被贬到元氏县(今属河北石家庄)做知县,而后几次易任也都是县令等小官。但潘绍烈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无论官职大小,都要尽职尽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他在县令任上,殚精竭虑,多次妥善解决了当地村民的日常糾纷,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官职小而马虎。  一次,两兄弟因为院子里的水井使
在歷史上,魔术师们常常扮演着巫师的角色,被视为无赖、骗子甚至术士。  后来,由熟练艺人与幻术师组成的新一代从业者,致力于获取美名,摘掉巫师的帽子。新一代的魔术师们穿得优雅,舞台道具华丽,用熟练手法造就的大场面取代了“黑魔法”。  19世纪末,商业印刷进入了崭新的时代。随着彩色印刷的兴起,广告和艺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魔术师们印刷出廉价而生动的彩色海报,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这些海报中所营造的优雅
汉文帝刘恒做藩王时,张武就随侍左右,并负责刘恒的饮食起居。刘恒看张武对自己竭尽诚心,做事很少背离自己的心思,遂将他视为心腹。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诸吕势力被逐一剪除,刘恒从地方到中央,成为中央最高领导。但考虑到初来乍到,人地两疏,自身安全高于一切,于是汉文帝初登大宝,就提拔张武担任了郎中令(专司负责皇帝安全的侍卫官),汉文帝知道他并不满意,就给他做工作:“爱卿可不要有其他想法啊,朕可是把自
你一定知道北大,但是你不一定知道北大至今仍在使用的校徽是鲁迅设计的。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设计师。他曾为自己的著作绘制了很多精美的封面和扉页,并且引领和帮助了新一代的年轻设计师,对近代中国的书籍设计有极大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的校徽由鲁迅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在艺术处理上,这枚徽章构图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内涵丰富。  鲁迅的设计带有典型的文人特点:第一是朴素,他的很多书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吳三桂联合其他藩王,发动了三藩之乱,并于五年后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建立了与清朝分庭抗礼的政权。表面看来,吴三桂起兵叛乱似乎是为了当皇帝、分天下,其实不然。  康熙元年,吴三桂在取得云南、贵州之后,权势与地位已经达到顶峰。这时的他并没有想过要当皇帝,而是想在云南做自己的山大王,拥有像明代镇守云南的沐英家族那样的地位与荣耀。沐英是明太祖的爱将,在平定云南之后留滇镇守,成
古人动不动就提祥瑞,而所谓祥瑞就是吉祥的征兆,往往不大寻常,比如天上斑斓的彩云和彩虹、地上奇形怪状的石头、田里多头的谷穗和麦穗、山里的灵芝等。  宋代曾掀起一个发现祥瑞的高潮,宋真宗时,各地每天都会上报他们那里出了祥瑞,连牛羊生了两个头或八只脚的怪胎都被当作祥瑞。石头心是红色的,也是祥瑞,因为象征赤胆忠心。从那以后,呈报祥瑞成了地方官的习惯。  归根究底,还是董仲舒惹的祸——他讲究“天人合一”,皇
比起智如泉涌的春秋战国使臣,汉朝使臣奉行的套路简单粗暴——只要辱我汉家尊严,能动手就绝不吵吵,一言不合就踏莎车、斩楼兰,动不动就抓几个“虎子”回来。比起班超等牛人,段会宗相对低调,但手段照样粗暴。  段会宗曾在西域打拼多年,晚年好不容易回家享享清福,不料西域传来一声晴天霹雳:汉朝属国乌孙国小国王末振将悍然发难,残忍杀害乌孙大国王雌粟靡(汉朝解忧公主曾孙)。这起恶性事件不止关乎边陲安全,更是啪啪打汉
据清代文学家俞樾的笔记小说《右台仙馆笔记》载,清代沿用了明代的税制改革,废除了人头税,因此人们的生育热情激增。但孩子生多了抚养成本也高,而在农业社会,人们更倾向于养男孩,于是很多地方出现大量针对女孩的“溺婴”现象,同时大量光棍抱团涌现。  苏州阊门外有个叫阿甲的裁缝,虽然做得一手好活儿,生意订单应接不暇,但苦于当地溺婴成风,他在解决人生大事时一筹莫展。一天,寂寞无聊的阿甲到苏州河边散步,忽然看见河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爱德华·吉恩成了杀人犯,后来他的故事被改编成《沉默的羔羊》《德州电锯杀人狂》《精神病患者》《惊魂记》等多部经典电影。然而,这个残忍的杀人犯在现实生活里却是个相当安静、内向甚至害羞的人。  吉恩出生于1906年,童年时,全家搬到威斯康辛州的平原镇。他的父亲是个酒鬼,母亲是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他还有一个哥哥。他们家有一个贫瘠的农场,位于很偏远的乡间,吉恩一家在穷困的日子里挣扎。
那年桃花盛开,玲珑被乱匪绑入花轿,押往山寨。  行至半路,只见晏梁斜倚在树上,云淡风轻地开口说:“放了这位姑娘。”他是陈国将军,奉旨前来剿匪,恰巧救了她。春光明媚,璧人如画,一段良缘顺理成章。  成亲之后,晏梁的身子一天不如一天。有人说将军夫人命里克夫,玲珑置若罔闻,暗自愣怔良久。她为晏梁遍请名医,忧心地说:“不该是这样的。”“夫人以为该是怎样?”晏梁的眼神有些悲凉,让她不敢直视。  当年玲珑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