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癌伴微囊、拉长及碎片状(MELF)浸润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10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或加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108例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筛选出其中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2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其免疫组化染色的特点,并对其预后进行随访。MELF浸润是指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的肌层中以微囊型腺体、拉长变形的腺体以及碎片状腺体形式出现的1种特殊的浸润方式。
结果子宫内膜样癌伴MELF浸润的发生率为23.1%(25/108),患者年龄为(59.3±10.9)岁(46~76岁);绝经前4例、绝经后21例;临床表现以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MELF浸润灶通常位于紧邻肿瘤主体的周围组织或深肌层中。25例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阳性率(52%,13/2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0%,5/25)均明显高于不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均为2%(2/83),P<0.01]。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MELF浸润组织中,ER、PR、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β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呈弱阳性表达,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呈中等强度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CK)呈弥漫性强阳性表达。25例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术后随访(23.2±5.9)个月(14~33个月),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
结论MELF浸润是发生于低级别子宫内膜样癌的特殊浸润方式,伴MELF浸润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LVSI阳性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明显增高,提示其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