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胰岛素信号通路探讨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研究进展

来源 :中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ft1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活性成分及其复方可通过调节大脑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下游信号传导、抑制磷酸化Tau蛋白(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Tau)及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沉积、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与突触可塑性、改善大脑葡萄糖代谢、减缓氧化应激等有效防治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同时,通过抑制代谢性疾病诱导的中枢神经炎症及内质网应激,间接调节脑胰岛素信号通路,以恢复代谢性疾病患者大脑的学习记忆与认知功能.中药与脑胰岛素信号通路相互作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多靶点、多效能、多途径的特性,使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目前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药调节脑胰岛素信号通路、缓解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现有文献多为中药单体及活性成分研究,复方研究相对较少,且中药干预脑胰岛素信号的临床研究不足等.今后需进一步开发以脑胰岛素信号通路为靶点的复方新药,依托蛋白组学技术和网络药理学方法寻找新的中药治疗靶点,加强不同中药复方以及同一复方不同剂量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从肠道菌群的角度探究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认知障碍的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从中华文化基因入手,运用《河图》五行与变化理论探讨肿瘤的基本病机,为相火不足,脾胃失调,寒热错杂,燥湿相混,痰火蕴毒.肿瘤的本质是本虚标实,肿瘤的特点是虚、痰、瘀、毒.肿瘤的恶性程度与脾气虚弱程度呈正相关.肿瘤有从脾、肾、肝治之异,实则同归,但从脾为先,从脾治为正治法.肿瘤为全身性疾病,治疗当温下、调中、清上三法并举.
“十一脉”经脉模式是古人在“天六地五”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古典经脉模式,此模式与当今盛行的“十二脉”经脉模式不同.五输穴向心流注的形成是在“十一脉”经脉模式下,古人将四肢散在的经验有效处、脉动处、肢体末端、体表凹陷处整合在一起,向心性流注,根据“天六地五”思维模式,即阳经腧穴有六,阴经腧穴有五.古人的“时空一体观”与“天六地五”赋予了五输穴在经脉理论中重要的地位.两种经脉模式各有其深远意义,目前无法有效融合,作为针灸从业者都应知悉,不可偏废.
临床运用辛味药治疗肺燥证、肺外寒内饮证、脾胃阴虚夹湿证、肺气郁闭证、肝经寒凝证、肾阴凝结证达到润燥的目的.此处的燥主要是指体内津液代谢失常而出现的燥证.辛味药物能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且能行、能散,具有动的特性.辛以润肺的机制与玄府理论密切相关.脾胃为水液代谢的枢纽,辛味药开发肠胃郁结,可打开通路,并有利于消除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从而解决因水津不布所致的燥象.辛润法治疗肾苦燥是取其味辛之性,除下焦阴寒,使津液得通,则燥自除.
通过对易水学派、黄元御等医家学术思想的分析,把握中医学中“五行-六气”理论的基本原理,探讨建立以“五行-六气”为核心的生理、病理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对应的方阵图解方式.“五行-六气”理论具有模型思维的典型特征,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可以依据“五行-六气”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运动来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构建方阵图解模型,用以分析相应方剂的配伍.
中医对腧穴的命名中蕴含了脏象、阴阳、五行、经络、气血津液等学说.以脏象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五志对应的神堂、魄户、魂门、意舍、志室;五窍对应的舌本(廉泉)、地仓、迎香、阳白、听宫等.以五行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以肝风的风命名的风池、风市、风府、风门等;以心主神明的神命名的神门、神庭、神阙、本神等;因脾属土,地者,土也,以地命名的地机、地仓等;因肺属金,音律合商,以商命名的少商、商阳、商丘等;以水命名的水道、水泉、水沟等.以阴阳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天冲、地阁、天府、地机、上关、下关等.以经络学说命名的腧穴包括少海、小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是引起儿童生长发育障碍的病症之一,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等失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心神失常、脾胃功能不和是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机.心胃相关理论强调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心与胃肠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可以心胃相关理论为指导,若因脾胃生化不足,心神失养发病,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选调元散加减;若因脾胃虚弱,痰湿蕴积,痰浊扰心发病,治宜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方选涤痰汤加减;若因喂养不当,食积生热发病,治宜清泻胃热、泻心安神,方
随着社会对健康要求的提高,现代医疗正从以临床治疗为中心的模式向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及参与性的“4P”模式转变.为了加强中医药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提出了状态学说,将人群分为“未病态”“欲病态”“已病态”三类,“欲病态”又被称为前证.前证的提出具化了治未病思想,且为构建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前证的临床应用体现在肺系病证及冠心病的治疗上,前证的客观化表达依赖于宏观、中观、微观三观参数的建立.建立宏观、中观、微观三观参数,可以对临床各种症状进行预判,从而阻断疾病的发生、发展.
藤龙四土汤有祛内生伏毒、散外感邪毒的主治功效,其中部分中药或活性成分又具有调节免疫、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血栓等药理作用.藤龙四土汤的主治功效和其中部分单味中药的药理作用分别与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和病理相契合.因此,藤龙四土汤临床用于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不仅可以提高改善病情的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的临床疗效,而且可能替代或减少双抗(抗炎、抗感染)药物的用量,并降低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阴火”最初为自然界真实存在的事物,如海火、地热等.宋代开始,理学思想兴盛,大量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被征引来解释人体.金代名医李杲将“阴火”的概念植入人体中,形成了中医的阴火理论,完成一次中医学术创新.李杲所论之“阴火”,是脾胃气虚、升降失常引起的下焦病理之火,但明清医家将之与朱丹溪的“相火”理论混淆,形成内容相互冲突的阴虚之火说和命门之火说两种理论,并且各自都产生了 一定的影响.现代中医教材《中医各家学说》为了消弭观点冲突,并基于临床实际情况,先后将“阴火”的概念进行范围扩大,最终形成“阴火”是指一切内伤
中医药在改善机体免疫状态方面优势显著,是治疗和辅助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措施.中医药可通过促进相关免疫抑制因子及代谢酶的表达,调节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传递抗原信号、促进抗原识别,调节协同抑制/刺激分子等机制干预食管癌免疫逃逸.中医药干预食管癌免疫逃逸作用机制复杂,多数研究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如研究质量参差不齐,对潜在机制认识不足,实验研究证据性不足;多数基础研究集中于单体和某种活性成分方面,缺乏对复方的研究;未明确发挥作用的具体中药成分;现有作用机制研究缺少全面、系统的评判标准;有待加强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