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在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特色鲜明。为适应市场需求和职业岗位特点,必须进行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紧跟新农村建设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体现行动导向,实施有效教学;整合社会资源,实行开放办学;专兼结合,培养“双师”型团队;创新培养模式,“教学做合一”;农科教结合,增强服务功能。
关键词:特色;课程改革;农业类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22-05
农业类高职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初步探讨了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实施了以现代农业关键能力为中心、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招生和就业渠道,建立了高等学历和多种职业技能相互沟通和衔接的通道。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类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对职教特色认识不够、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工学结合体制不顺、办学特色和行业引领不明显等仍是制约农业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作为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研究,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如何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社会实践、课程评价、招生就业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新农村市场调研,切实推进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特色鲜明地发展,为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认识
(一)学制与学生特色
五年制高职涵盖了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学习阶段,便于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统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同时,五年制高职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周期长、跨度大的优势,便于系统地安排农业综合职业教育,便于成熟的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练就基本职业素质的同时,掌握本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有效实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五年的学习时间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为培养现代农业复合型实用人才提供了条件。五年制高职学生由初中入学,连续就读五年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免去了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高考,有利于稳定农业人才资源。五年制高职生年龄一般为15~20岁,朝气蓬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提高的愿望,易于接受现代农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五年制高职所具有的系统优势、生源优势和时间优势等,在农业类专业群中能够得到有效发挥,更加适合具备学生年龄小、职业理想稳定、能力和素质训练时间较长、综合性实践机会多、多种能力或多个专业方向复合、就业面向宽等特点的农业类职业教育。
(二)专业特色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完成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而目前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显然与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把农业职业教育和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真正做到人才先行。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和课程改革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战略任务,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懂技术、会加工、善经营、能发展的现代农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的生产模式、科学的经营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为适应新农村农业岗位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农业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农业专业急需构建以素质教育、生物基础、农业综合加工、信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等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农业类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特色在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扎根于农村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三农”政策,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民培训和就业、农业升级和发展、农村繁荣和文明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综合实践性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生本教育,突出五年一贯制农业职业教育特色,以素质和技能教育为核心,面向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岗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愿意且能够参与现代农业“产、加、销、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培养模式特色
纵观主流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一是以北美的社区学院为代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CBE/DACUM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办学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取向,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计能力图表,依据能力目标要求构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单元,由一系列课程单元构成教学计划。笔者所在学校早在1998年就在园艺、蚕桑两个中职农业类专业中试行该模式,效果较好。二是澳大利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TAFE教育模式,主要对接受过9~10年教育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其主要特征为:行业主导、能力本位和证书导向。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技术“双元制”教育模式。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双元”中,一元为学校,一元是企业。学校主要负责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考核,企业负责实践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并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标准进行考核。四是以台湾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教育模式。[1]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同时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建教合作”实质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农情、校情和涉农企业特点,探索基于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服务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综合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现代农业职教特点,推进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职业理想稳定、职业素养高、行业技能过硬、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强的现代农业实用人才。 (三)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发新型课程资源
农业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类课程模式,充分发挥行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促进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的呼应。依托地方行业产业,开发新型课程资源,加强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基地资源为课程实施载体,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四)更新农业课程观念,培养新农村适用人才
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树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同现代高新技术、生态环保、加工贸易、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相互结合。从事现代农业职业要具备生物理化、农业生产和管理基础知识、生产与加工技术、市场与营销技能等综合能力。农业类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环保农业、高效规模农业、特色品牌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新能源产业等作为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更新农业产业和农业就业观念,培养新型的现代农业职业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农业类五年制高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突出以生为本,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渗透教学方式,使课程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相结合,课程标准和农业行业相结合,技能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相结合,管理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相结合,真正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农业职业素养训练要结合新型现代农业课程观念,把握农业技能学习特点,抓好爱岗敬业、乐业创业、创新进取、团结合作等职业能力的渗透教育和锻炼工作。树立学农爱农乐业的农业观念,做事为学,严谨负责,使学生从现代农业学习和工作中得到精神享受,学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三农”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倡导进取心、责任心教育,提倡“在劳力上劳心”,用心做事,学会相互支持和包容,学会敢于负责和创新,促进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弘扬农业专业文化,激发学习和就业的潜能,让学生熟悉专业文化背景、了解行业辉煌成就、崇尚行业楷模,使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倾向、理想抱负、从业志向、价值取向方面得到熏陶和升华,从而达到巩固农业思想,弘扬职业精神,秉承农业传统,挖潜农业底蕴,立志报效农业的教育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为农业文明和繁荣打下基础,为农民致富和职业转型输送新鲜血液。
(五)强化师资团队建设,造就课程改革骨干
“师资兴则专业兴。”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农业类专业五年制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是培养一支现代农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原有农业专业教师,虽有农业类专业教学和实训的经验,但对农业深加工技术和农业市场经营及管理缺乏经验,应将他们有计划地选送到高校或农业龙头企业学习和实践,依托现代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强化课程改革和实践性教学实战培训。
(六)坚持农科教结合,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3]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重视校内农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率先参与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推广,优先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和高效产业,领先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加工园区共建。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农科教社会资源大联合,加快校外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加工园区、市(县)农业产业园区、“一村一品”特色村(镇)、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户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师生参与企业和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和生产,参与特色农业合作社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促进“教学做合一”。为了突出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完善现代农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围绕“两室两场一中心”实践环节,按现代农业专业大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专业教室、科研实验室、实习农场、企业现场和综合实训中心等五大实践载体建设,把校内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实训基地与校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由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和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适应能力的实验、实习和实训项目,做到从项目策划、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和评估均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在现代农业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4]
(七)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提高课程改革效能
农业类五年制高职应实施“以新农村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农村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主要抓好生本素质教育、生物基础知识、农业加工基本技能、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环节的有效教学和考核评价,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多技能、多证书制度,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家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加大对农业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坚持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专业的理念,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实战练兵的实训岗位和从业就业的导向岗位,并抓好教学评价机构和制度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评估。通过技能达标、国家认证、技能大赛、社区共建、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切实加强对学生现代农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目标化、信息化改革。推行以弹性学分制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两条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教学运行一条线和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的管理体系,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实行教师业务“一评三考”的教学督查和教学评估制度,积极把教学考核量化为有效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实习产品、作品、企业鉴定为具体考核依据,纳入教师的绩效工资和业务成长考核评定中,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专业科技支撑,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方向,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要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到农业现代化的大市场中锻炼自己。现代农业专业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农村经济生产实践中选题,通过生产实践锻炼做题,利用生产实践结果验题,把科技、论文和成果转化到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校企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社合作、校户合作等产学研项目载体广泛开展科技支农、生产助农、项目富农等实践活动,通过调研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规划产业发展,确立服务方向。师生共同制订实施方案,经过各种实验实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验和企业顶岗实习,结合服务项目完善和丰富实习内容,通过专业实训、生产实践锻炼、作品设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等,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同时,在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质量意识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适岗就业的机会,多学有用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农业职业资格认证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考核,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让现代农业专业人才扎根到新农村大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5.
[2]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5-26.
[3]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4]申群喜,杨国民,李瑞清.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5]刘克勤.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0).
(责任编辑:张志刚)
Research into Featur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Agriculture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Yu-qing&SUN Xiao-long
(Yan Ch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Yancheng 22405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curriculum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erms of students, specialties, training mod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be adaptable to market nee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posts, reform is highly required. This essay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istently establishing the training scheme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taking action-oriented and effective teaching;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and undertaking open schooling;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competency" teaching staff;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s; combin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e; combining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aching; and enhancing service function.
Key words: features; curriculum reform; agriculture curriculum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特色;课程改革;农业类五年制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1-0022-05
农业类高职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和发展,初步探讨了办学指导思想和课程模式,启动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学生“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实施了以现代农业关键能力为中心、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招生和就业渠道,建立了高等学历和多种职业技能相互沟通和衔接的通道。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类高职教育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如对职教特色认识不够、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工学结合体制不顺、办学特色和行业引领不明显等仍是制约农业高职教育的主要矛盾。作为农业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研究,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如何面向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实施、社会实践、课程评价、招生就业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新农村市场调研,切实推进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改革,使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沿着正确的轨道,特色鲜明地发展,为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特色认识
(一)学制与学生特色
五年制高职涵盖了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学习阶段,便于系统安排教学内容,统筹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同时,五年制高职可以充分发挥学习周期长、跨度大的优势,便于系统地安排农业综合职业教育,便于成熟的新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学生在练就基本职业素质的同时,掌握本专业领域高新技术的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有效实现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五年的学习时间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为培养现代农业复合型实用人才提供了条件。五年制高职学生由初中入学,连续就读五年直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免去了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高考,有利于稳定农业人才资源。五年制高职生年龄一般为15~20岁,朝气蓬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提高的愿望,易于接受现代农业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五年制高职所具有的系统优势、生源优势和时间优势等,在农业类专业群中能够得到有效发挥,更加适合具备学生年龄小、职业理想稳定、能力和素质训练时间较长、综合性实践机会多、多种能力或多个专业方向复合、就业面向宽等特点的农业类职业教育。
(二)专业特色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完成新农村建设这样一个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技术支持,更需要人才支撑。而目前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的现状,显然与新农村建设需要不相适应,迫切需要把农业职业教育和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真正做到人才先行。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和课程改革必须服从于、服务于这一战略任务,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懂技术、会加工、善经营、能发展的现代农业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高效的生产模式、科学的经营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应有的贡献。为适应新农村农业岗位由单一职能向综合职能发展,农业人才的需求将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农业专业急需构建以素质教育、生物基础、农业综合加工、信息技术、农业经济管理等为核心的新型课程体系。农业类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特色在于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扎根于农村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三农”政策,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民培训和就业、农业升级和发展、农村繁荣和文明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综合实践性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生本教育,突出五年一贯制农业职业教育特色,以素质和技能教育为核心,面向现代农业和涉农企业岗位,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愿意且能够参与现代农业“产、加、销、服务、管理”于一体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三)培养模式特色
纵观主流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一是以北美的社区学院为代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CBE/DACUM教育模式。其特点是:办学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取向,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设计能力图表,依据能力目标要求构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单元,由一系列课程单元构成教学计划。笔者所在学校早在1998年就在园艺、蚕桑两个中职农业类专业中试行该模式,效果较好。二是澳大利亚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TAFE教育模式,主要对接受过9~10年教育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其主要特征为:行业主导、能力本位和证书导向。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职业技术“双元制”教育模式。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双元”中,一元为学校,一元是企业。学校主要负责理论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考核,企业负责实践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并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标准进行考核。四是以台湾为代表的“建教合作”教育模式。[1]学校与企业合作,实施教育与训练,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建立校内模拟训练系统,同时企业生产现场也是进行教学的场所,以满足学生实际训练的需要。“建教合作”实质是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地区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农情、校情和涉农企业特点,探索基于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服务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综合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现代农业职教特点,推进理实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职业理想稳定、职业素养高、行业技能过硬、综合实践能力和岗位适应力强的现代农业实用人才。 (三)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发新型课程资源
农业类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彻底改变传统的农业类课程模式,充分发挥行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促进课程建设与岗位能力的呼应。依托地方行业产业,开发新型课程资源,加强特色示范基地建设,创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基地资源为课程实施载体,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以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服务地方新农村建设,使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
(四)更新农业课程观念,培养新农村适用人才
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要树立现代农业科学发展观。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同现代高新技术、生态环保、加工贸易、机械化、自动化、产业化、信息化的相互结合。从事现代农业职业要具备生物理化、农业生产和管理基础知识、生产与加工技术、市场与营销技能等综合能力。农业类职业教育要引导学生把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生态环保农业、高效规模农业、特色品牌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新能源产业等作为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更新农业产业和农业就业观念,培养新型的现代农业职业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农业类五年制高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突出以生为本,以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素养渗透教学方式,使课程改革和新农村建设实践相结合,课程标准和农业行业相结合,技能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相结合,管理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相结合,真正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农业职业素养训练要结合新型现代农业课程观念,把握农业技能学习特点,抓好爱岗敬业、乐业创业、创新进取、团结合作等职业能力的渗透教育和锻炼工作。树立学农爱农乐业的农业观念,做事为学,严谨负责,使学生从现代农业学习和工作中得到精神享受,学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三农”服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倡导进取心、责任心教育,提倡“在劳力上劳心”,用心做事,学会相互支持和包容,学会敢于负责和创新,促进学生职业规划和发展。弘扬农业专业文化,激发学习和就业的潜能,让学生熟悉专业文化背景、了解行业辉煌成就、崇尚行业楷模,使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倾向、理想抱负、从业志向、价值取向方面得到熏陶和升华,从而达到巩固农业思想,弘扬职业精神,秉承农业传统,挖潜农业底蕴,立志报效农业的教育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专业人才,为农业文明和繁荣打下基础,为农民致富和职业转型输送新鲜血液。
(五)强化师资团队建设,造就课程改革骨干
“师资兴则专业兴。”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农业类专业五年制高职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是培养一支现代农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育水平和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原有农业专业教师,虽有农业类专业教学和实训的经验,但对农业深加工技术和农业市场经营及管理缺乏经验,应将他们有计划地选送到高校或农业龙头企业学习和实践,依托现代农业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强化课程改革和实践性教学实战培训。
(六)坚持农科教结合,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3]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要重视校内农业实习基地的建设,率先参与现代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推广,优先发展新型现代农业技术和高效产业,领先参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加工园区共建。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农科教社会资源大联合,加快校外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和示范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大与国家农业龙头企业、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加工园区、市(县)农业产业园区、“一村一品”特色村(镇)、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户的产学研联合,鼓励师生参与企业和现代农业生产一线的学习和生产,参与特色农业合作社组织,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促进“教学做合一”。为了突出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完善现代农业教育教学实践体系,围绕“两室两场一中心”实践环节,按现代农业专业大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专业教室、科研实验室、实习农场、企业现场和综合实训中心等五大实践载体建设,把校内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实训基地与校外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生产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由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和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适应能力的实验、实习和实训项目,做到从项目策划、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和评估均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在现代农业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创新和创业能力。[4]
(七)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提高课程改革效能
农业类五年制高职应实施“以新农村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农村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主要抓好生本素质教育、生物基础知识、农业加工基本技能、综合实训、生产实践、顶岗实习环节的有效教学和考核评价,创新农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多技能、多证书制度,重视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推进职业能力评价社会化,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国家通行证书的考核认证工作。加大对农业类专业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坚持依托行业和企业建设专业的理念,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所有学生都有实战练兵的实训岗位和从业就业的导向岗位,并抓好教学评价机构和制度建设,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评估。通过技能达标、国家认证、技能大赛、社区共建、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技能水平,切实加强对学生现代农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探讨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目标化、信息化改革。推行以弹性学分制为导向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两条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教学运行一条线和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的管理体系,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委员会,实行教师业务“一评三考”的教学督查和教学评估制度,积极把教学考核量化为有效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实习产品、作品、企业鉴定为具体考核依据,纳入教师的绩效工资和业务成长考核评定中,促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专业科技支撑,服务新农村建设实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专业建设方向,农业类五年制高职教育要与新农村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到农业现代化的大市场中锻炼自己。现代农业专业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农村经济生产实践中选题,通过生产实践锻炼做题,利用生产实践结果验题,把科技、论文和成果转化到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结合校企合作、校乡合作、校村合作、校社合作、校户合作等产学研项目载体广泛开展科技支农、生产助农、项目富农等实践活动,通过调研生产实践中具体问题,规划产业发展,确立服务方向。师生共同制订实施方案,经过各种实验实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参加实验和企业顶岗实习,结合服务项目完善和丰富实习内容,通过专业实训、生产实践锻炼、作品设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等,培养和提高学生技能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同时,在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质量意识的渗透教育,引导学生珍惜适岗就业的机会,多学有用的实践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农业职业资格认证和“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考核,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让现代农业专业人才扎根到新农村大地。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75.
[2]邓泽民.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25-26.
[3]马成荣.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及其推进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3).
[4]申群喜,杨国民,李瑞清.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5]刘克勤.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30).
(责任编辑:张志刚)
Research into Features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Agriculture in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Yu-qing&SUN Xiao-long
(Yan Ch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Yancheng 224051,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Agriculture curriculum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in terms of students, specialties, training mod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In order to be adaptable to market need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 posts, reform is highly required. This essay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nsistently establishing the training scheme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taking action-oriented and effective teaching; integrating social resources and undertaking open schooling; strengthening the development of "double-competency" teaching staff; innovating training modes; combining teaching, learning and practice; combining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aching; and enhancing service function.
Key words: features; curriculum reform; agriculture curriculum of five-year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