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滑坡谬误”心理:怎样不被人带到沟里去

来源 :意林·作文素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sa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适用话题】谬误与真理 格物致知 思想与行动等
  从小到大,我们常听很多人讲两种句式。每次听,都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却又一时无法反驳。其一:“再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其二:“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怎么得了?”
  比如说,你不爱收拾房间,其实也没多大事,可是架不住老妈天天唠叨:“连个房间都整不清楚,你这样下去,以后什么事都做不成!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那家里岂不成垃圾堆了?”像这种说法,你要怪她无事生非吧,可你确实也有不对的地方;你要说她小题大做吧,可人家说自己是以小见大;而就算你拍着胸脯说“我不会这样下去的”,对方又凭什么信你呢?左说不是,右说也不是,很麻烦吧?这个特别容易把人带到沟里的逻辑陷阱,就叫作“滑坡谬误”。
  所谓“滑坡谬误”,就是对方看一件事不顺眼,可是这事情本身又找不出什么大问题,所以他就把这事推向极端,来突显其中的坏处,就像是把你放在一个滑坡上,从后面一推,让你“出溜”一下子滑到沟里,本来没事也变成有事。回到刚才这个例子,你本来只是不喜欢收拾屋子,结果对方抛出一句“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于是“出溜”一下子,就好像突然输掉了整个人生。
  那么,滑坡谬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导性呢?这是因为人会有一种本能的“秩序偏好”。也就是说,人们会特别喜欢谈趋势、谈走向,喜欢在变化与成长背后找规律。甚至可以说,人类在规律和秩序方面,个个都有强迫症。因此,对“循序渐进”这种事,往往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以至于只要“看起来”是渐次延伸递进的关系,就会天然地具有一种说服力。比如这段话: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怎么样?是不是很发人深省?可是别忙,你把它调换一下顺序再看:命运改变性格,性格改变习惯,习惯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思想。是不是同样觉得头头是道?甚至你还可以试试把顺序打乱:习惯改变思想,思想改变性格,性格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居然还是觉得有道理,对不对?
  为什么正说也是理,反说也是理,甚至乱说还是有理呢?不是因为其中有什么既定的因果关系和逻辑顺序,而是因为只要一段话“长得”很像是有一种循序渐进的趋势,听起来好像就特别有道理。这时,说话的人甚至不需要给出什么事实依据,听话的人就会自动帮你补例子。
  然而,也正是因为“渐进的秩序感”有这样的魔力,我们才更要警惕,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这种偏好带到沟里,把很多似是而非的东西当成天经地义。比如说,我们都读过《礼记》中的这样一段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你看这里头的趋势,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短短几句话就描绘出了一套从小到大、从内到外、从知识到德行、从个人求学到天下太平的流水线。整个过程听起来非常顺,让人拳拳服膺,挑不出毛病来。
  可是,这里头说的顺序关系,真的是必然的吗?一个人真的非要有“齐家”的能力,才能“治国”吗?一个人如果对“格物”没兴趣(比如一代大儒王阳明),他就势必“心不正”吗?这段文字,说的究竟是一种实际规律,还是只是作者的期盼与推断呢?当你想到这一层,就会发现,其实这个链条不一定不对,但它只是一种可能,就跟你妈说你不叠被子会导致将来一事无成一样,都是一种或然性的预判而已。
  那么,在明白原理之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类型的谬误呢?在此提供两个思路:第一,回归效应;第二,集中议题。
  什么叫“回归效应”?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事物变化都不是像滑坡那样一直“出溜”到底的,而是起起伏伏的,也就是像波浪那样,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围绕着一个正常值上下波动的。所以,当你觉得有可能出现极端的时候,反而往往意味着“回归正常值”的时候快到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卫道士经常抱怨的“世风日下”,他们总是觉得女生的裙子越穿越短,再这样下去,以后岂不是要光着身子上街了?青少年玩游戏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岂不是大家都不工作、不学习了?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紧张,因为即使没有这些人在旁边唠叨,很多事情的变化也不是线性,而是波浪性的。
  接着说另一种思路,也就是“集中议题”。你要知道,喜欢玩滑坡谬误这一套的人,往往会把一件说不上好还是不好的事情推下滑坡,让它们一下跌进泥潭里,跟另外一些千夫所指、明顯就不对的事绑定。既然他们最终的目的是“绑定”,所以这个时候,你一定不要上当,不要理它这茬儿,集中讨论你们原来那个议题,别被带偏了。
  总之,滑坡性的思维,根源在于人们偏好于相信循序渐进的趋势本能。一方面,它能产生某种不言而喻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让许多不相干的事物在讨论问题时,纷纷掺杂进来,让讨论动辄上纲上线,彻底失焦。而有了“回归效应”与“集中议题”这两招心智防身术后,再去看类似的问题时,你的思路就会清楚多了。
  (林冬冬摘自《小学问》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素材分析】滑坡谬误通过假定未来一串事件会发生,而不是通过证明其发生的可能性,回避了证明的困难。我们生活中存在太多的滑坡谬误,之所以不容易察觉,是因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要想不被人带到阴沟里去,需要多学些逻辑知识。
  【速用名言】
  1.通向谬误的道路有千百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法国思想家 卢梭
  2.学者的责任在于探索真理,真理是学者的第一生命。——美学家 宗白华
  (特约教师 李佩胜)
其他文献
态度至上  演员的态度决定演出的品质。王千源之所以在《八佰》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当教案,之所以在《解救吾先生》中饰演的绑匪形象能够屡屡上演“眼神杀”,之所以能够被称为史上最抢戏配角而其名字成为品质的代表,背后是他深入生活、更多苦练的磨砺与付出,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努力,是他作为一个责任与品质演员的担当与坚守,即便贵为“影帝”,也初心不改,痴心不渝。实际上,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是做演员还
期刊
2020年6月,在一个工作日的中午,《乘风破浪的姐姐》在网络平台播出了第一期。那天下午,王霏霏通过手机上激增的未读消息数感受到了巨大的节目热度。在那些此起彼伏的未读消息中,王霏霏收到最多的是来自朋友的抱怨——“你干吗不说话?”“你为什么不表现自己?”“我都看不到你!”  王霏霏能理解朋友们的“恨铁不成钢”。“但我的确是一个慢热的人,我不想伪装。再加上在韩国的时候,公司会要求我们少说话,所以我也习惯
期刊
玥玥小编  18世纪以来,一直在人类文明史边缘默默徘徊的小透明——俄国,就像开了挂一般,在各行各业厚积薄发、大放异彩:数学家、化学家、物理学家、音乐家、画家、舞蹈家、戏剧家,尤其是到了19世纪,俄国文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文学界“大师”,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果戈里、契诃夫,这些作家以他们独树一帜的文学观,影响了世界文学,而且这些作家的作品,直到今天还影响着全世界的文学。本期“名篇赏读”,为
期刊
洛克菲勒格言:  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者和建筑师。  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靠策划运气发达。  等待运气的时候,要知道如何引导运气;设计运气,就是设计人生。  亲爱的约翰:  有些人注定要成為令人炫目的王者或伟人,因为他们非凡的才能,譬如,老麦考密克先生,他长着一颗能制造运气的脑袋,知道如何将收割机变成收割钞票的镰刀。  在我眼里,老麦考密克永远是位野心勃勃且具商业才能的实业巨子,他用收割
期刊
作文君:这个夏天,“海嘎少年”在各类社交媒体上成为网红,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版“放牛班的春天”。这群来自贵州“海拔最高”小学——六盘水大湾镇海嘎小学的少年,在老师的指导下组建摇滚乐队,日常演唱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后,2020年8月19日,她们拥有了人生中首场属于自己的演唱会——“海嘎少年的夏天”山间演唱会。这是一场专业的演唱会,由短视频直播平台抖音专门为海嘎小学举办,重达2.1吨的设备,包括一棵作为舞美背
期刊
管理学家詹姆斯·马奇有一套理论,叫“愚蠢的技术”。哎,奇怪,变得更理智需要技术,变得更愚蠢还用得着技术啊?  那么,请问什么是理智呢?就是先有一个目的,然后所有的行动要和目的一致,这叫理智,对吧?但问题是,一个理智的人,你怎么知道自己的目的一定对呢?  我们普通人面对的情况经常是:我既不知道自己的目的,也不知道我该怎么达到目的。  那咋办?这就要向理智的反面“愚蠢”来请教了。对,所谓“愚蠢的技术”
期刊
【适用话题】亲情 患难见人心 失与得 财富  我的家在唐山大地震中化为一片瓦砾,墙角的一堆砖石差点埋葬了我和儿子。  在我私人的藏品中,有一个发黄而旧黯的信封,里面装着十几张大地震后废墟的照片,那曾是我在天津的“家”;还有一页大地震当天的日历,薄薄的白纸上印着漆黑的字:1976年7月28日。每次打开这信封,我的心都会变得异样。  当时由于天气闷热,我睡在阁楼的地板上。在被突如其来的狂跳的地面猛烈弹
期刊
【适用话题】坚持 善良 公益心 美德 格局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舞台上,能够演奏十余种乐器唱跳歌手的袁咏琳再次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其实,除了耀眼的才华,袁咏琳還有另一个闪闪发光的品质:热爱公益。2020年6月,袁咏琳参加了湖南卫视《出手吧,兄弟!芒果扶贫云超市大直播》。在此之前,袁咏琳还驾车四五个小时在凌晨到达湖南郴州,为那里的农民直播卖货……  袁咏琳早在读高中时就开始做公益了。当时,她的妈妈
期刊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三省随后沦陷,中华民族随之陷入巨大的灾难之中。然而,中国人民不曾屈服。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为家国决意赴死!当年的那场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战场上留下的一封封家书,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今天,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吉鸿昌  第一封:为时代而牺牲  红霞吾妻鉴:  夫今死矣
期刊
【适用话题】爱护环境 积小成大 绿水青山 公益活动 合作  在综艺《中餐厅4》的第三期节目里,店长黄晓明把餐厅的特邀席位留给了一群不为人熟悉的青年——“三峡蚁工”。  他们的工作,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在江滩上捡垃圾”。可是他们的贡献却非常伟大:5年的时间,一群人自发在长江江滩上累计清理了上千吨垃圾。“三峡蚁工”这个名字也很有寓意——发起人“喜哥”把自己比作长江边一只很渺小的蚂蚁,但身后越来越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