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提问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问题犹如斯芬克斯之迷,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因此,课堂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忌太难太易,宜难易适中
教师提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班级应有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不论何层次的班级,提问的问题都不宜过大、过深、过难,或跨度过大,这样会超出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范围,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要么不能回答,要么乱答一通,最终结果是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相反地,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如,像李白、杜甫是谁等一些极简单的常识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高中学生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类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他们兴趣降低,同时也会降低他们对教师的信服度,不利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人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比如,在准备《祝福》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开始设计了两个问题:“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并不了解,对课文也不熟悉,因此对这两个问题一脸茫然,不知所从。于是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教师就设计了一些铺垫性问题,如,让学生分析祥林嫂周围人的行动、言行,通过对周围人形象的分析,学生就明白了祥林嫂的悲剧性。因此,对那些难度大、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偏差的问题,教师应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这样问得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正确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二、忌随意性,宜设计性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后进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那么教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切忌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其次,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所有的问题,都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学生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在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谴词造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词汇,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文学性、鉴赏性、趣味性,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情态、语言、动作来作出反应,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一个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情趣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人文的,充满趣味的。对于人文这一内涵的定义,众说纷纭,但都肯定人性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弘扬人的主体性。语文的人文性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们常说的社会性、情感性、思想性等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他们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也都应在教育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精髓。如,在教学《师说》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到先贤尊师的良好品性。
此外,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美国一位教师教学《影子》一课时,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自己则站在中间。此时他启发学生说:“大家看看我,发现了什么?”有人说“你很帅”,有人说“你的影子很长”,等等,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影子进行讨论。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听说过阿房宫,那么你们能想象出阿房宫的瑰丽吗?”学生就非常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吸引学生更认真地听讲,问题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优化课堂的“问”。通过多维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思考意识,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因此,课堂提问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质量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忌太难太易,宜难易适中
教师提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班级应有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即不论何层次的班级,提问的问题都不宜过大、过深、过难,或跨度过大,这样会超出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范围,导致学生思维不能适应。要么不能回答,要么乱答一通,最终结果是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相反地,问题过小、过浅、过易也是不可取的。如,像李白、杜甫是谁等一些极简单的常识问题,没有任何思考价值,学生不加思索即能对答如流。高中学生都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这一类过于简单的问题会使他们兴趣降低,同时也会降低他们对教师的信服度,不利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量衡。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呢?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人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浅尝辄止。比如,在准备《祝福》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开始设计了两个问题:“祥林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并不了解,对课文也不熟悉,因此对这两个问题一脸茫然,不知所从。于是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教师就设计了一些铺垫性问题,如,让学生分析祥林嫂周围人的行动、言行,通过对周围人形象的分析,学生就明白了祥林嫂的悲剧性。因此,对那些难度大、学生的回答可能出现偏差的问题,教师应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这样问得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有利于学生一步一步正确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敢于回答问题。
二、忌随意性,宜设计性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教师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后进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那么教师应如何设计问题呢?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设计的问题,首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切忌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提出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更不应该突然冒出一个与教材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难题,去惩治那些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学生,打乱教学的和谐节奏。其次,设计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能力,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所有的问题,都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帮助学生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学生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在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谴词造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词汇,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因为在语文教学中,更多的是文学性、鉴赏性、趣味性,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的情态、语言、动作来作出反应,这也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一个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情趣性与人文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所以语文教学就应该是人文的,充满趣味的。对于人文这一内涵的定义,众说纷纭,但都肯定人性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弘扬人的主体性。语文的人文性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人们常说的社会性、情感性、思想性等含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领悟到汉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从而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他们的情感态度、气质性格、思想修养也都应在教育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精髓。如,在教学《师说》一课时,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到先贤尊师的良好品性。
此外,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于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往往一些灵感火花便是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的。美国一位教师教学《影子》一课时,他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子,自己则站在中间。此时他启发学生说:“大家看看我,发现了什么?”有人说“你很帅”,有人说“你的影子很长”,等等,这样教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影子进行讨论。在教学《阿房宫赋》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都听说过阿房宫,那么你们能想象出阿房宫的瑰丽吗?”学生就非常感兴趣。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吸引学生更认真地听讲,问题的设置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优化课堂的“问”。通过多维有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思考意识,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