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我们只有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提高施教能力。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不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以生为本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中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教师没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了解数学其它相关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将所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例如,无论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实践过,那么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有用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
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假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的教育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充分地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探索方法。
四、在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学时,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评价学生时,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对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千万注意,最好的促进办法就是表扬。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老师上课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学生乐意自学的情景。授人以“鱼”仅一餐之饱,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这正是在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不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师生关系;以生为本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关键在于教师的观念能否真正转变。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新课程的教学观,才能使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使新的中学数学课程标准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二、中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首先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师应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
其次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教师没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价值,了解数学其它相关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也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更重要的目的是将所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例如,无论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实践过,那么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有用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
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假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的教育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充分地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探索方法。
四、在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只重视结果评价,不重视过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学生没有发言权,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教学时,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评价学生时,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对其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千万注意,最好的促进办法就是表扬。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唱独角戏的舞台。老师上课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讲课,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学生乐意自学的情景。授人以“鱼”仅一餐之饱,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这正是在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要从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师角色,努力构建新的教学方式,才能不被历史的发展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