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延安市位于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市辖2区11县,总人口225.3万人,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境内地形破碎,沟壑纵横,1公里以上沟道2.1万条,500米以上沟道4.4万条,平均沟壑密度4.87公里/平方公里,是黄土高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成效显著
1、主要治理成效
多年来,延安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引领、系统治理、服务民生、促进转型、片区示范、整体提升”的水保综合治理工作新思路。突出抓好水保示范园、水源保护区、开发性建设项目区和城市水保,根据南北两大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施治,北部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南部塬区开展以涝池、沟边埂和沟底防冲措施为重点的保塬固沟工程。不断加快治理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356万亩,建成各类淤地坝11366座,退耕还林1071万亩,植被覆盖度达到67.7%,为延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突出贡献。
1.1 梯田建设情况
梯田建设是我市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建国后,我市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至1960年,掀起了较大规模的农田基建群众运动,3年兴修梯田20万亩,限于当时的认识、技术和投入水平,所修梯田多为窄条梯田,保持水土能力较差。从1970年至1978年,全区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热潮,农田建设实行大会战,统一规划,统一指挥,梯田建设得到较快發展,标准质量有了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1980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决定,延安地区建立了农田水利建设劳动积累工制度,规定每年每劳投入农田水利建设30个,掀起了新一轮农田基建高潮,特别是这一时期,我市杏子河流域治理“3225”项目和延河流域治理世行贷款项目先后上马实施,农田基建由过去以人力为主变为“人机结合,机械平地,人工打埂”,梯田建设的质量标准有了根本性变化,新修梯田不仅条幅宽,田面平,而且普遍配套了生产道路,为山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梯田产量显著增加,据调查统计,梯田粮食亩产普遍达到200公斤以上,一些高标准梯田实行科学种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从1999年开始,我市实行了全面退耕还林,为了确保群众口粮田面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0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的决定,制定了《延安市基本农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利用 3年时间,市县财政补助资金4亿多元,新修基本农田50多万亩(主要为梯田)。志丹、吴起县率先达到人均2.5亩基本农田的目标,志丹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梯田建设示范县”。2008年以来,按照中省政策,下达补助资金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利用8年时间在退耕还林区修建基本农田,今年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共计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68.45万亩(其中新建31.69万亩,改造提高80.95万亩,田间配套22.98万亩,土壤改良培肥32.83万亩),完成总投资17.07亿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7.27亿元)。2010年以来,洛川县、延长县、延川县相继被确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截止目前共完成完成坡改梯8.6万亩,完成投资9840万元。
截至2016年底,我市梯田面积(含南部塬区县的水平埝地)达到345.84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97.15%,农业人均2.3亩。梯田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是稳定增加了粮食产量,按平均亩产200公斤计算,每年可生产粮食65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我市目前苹果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干果面积100多万亩,设施蔬菜20多万亩,多数建在水平埝地和水平梯田内;三是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修一亩梯田,可退耕2-3亩坡耕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2 林草植被情况
陕北林草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在水土保持中长期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着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从1982年至今,在国家重点支持下,先后实施了无定河、杏子河、延河、北洛河、清涧河流域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70平方公里,其中林草措施面积占到70%以上,使项目区水保林、经济林得到较快发展,为改善生态和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1999年,在中省支持下,延安全面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以粮代赈”政策,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 “绿色革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到2015年底,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1071.5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532.38万亩,荒山造林390.28万亩,封山育林24.6万亩),工程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国家给予补助资金122.2亿元。仅仅10多年来,延安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据遥感监测数据,全市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67.7%,延安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200公里,延安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巨大转变。2016年9月份,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延安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3 淤地坝建设情况
淤地坝建设是我市沟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经历了经验积累、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和巩固发展四个阶段,从单坝到小流域坝系综合治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配套措施更加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拦泥、防洪、安全生产的综合体系。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开展坝系工程建设,国家共批复我市小流域坝系24条,目前11条坝系建成收尾,13条坝系在建之中。截止2015年底,我市共建成保存各类淤地坝11366座,其中骨干坝632座,中型坝1773座,小型坝8961座。
关键词:水土流失;问题治理;成效显著
1、主要治理成效
多年来,延安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引领、系统治理、服务民生、促进转型、片区示范、整体提升”的水保综合治理工作新思路。突出抓好水保示范园、水源保护区、开发性建设项目区和城市水保,根据南北两大区域的特点,因地制宜,科学施治,北部开展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的流域综合治理,南部塬区开展以涝池、沟边埂和沟底防冲措施为重点的保塬固沟工程。不断加快治理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2万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356万亩,建成各类淤地坝11366座,退耕还林1071万亩,植被覆盖度达到67.7%,为延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为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突出贡献。
1.1 梯田建设情况
梯田建设是我市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水土保持主要措施之一。建国后,我市开展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至1960年,掀起了较大规模的农田基建群众运动,3年兴修梯田20万亩,限于当时的认识、技术和投入水平,所修梯田多为窄条梯田,保持水土能力较差。从1970年至1978年,全区掀起了“农业学大寨”热潮,农田建设实行大会战,统一规划,统一指挥,梯田建设得到较快發展,标准质量有了提高,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1980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决定,延安地区建立了农田水利建设劳动积累工制度,规定每年每劳投入农田水利建设30个,掀起了新一轮农田基建高潮,特别是这一时期,我市杏子河流域治理“3225”项目和延河流域治理世行贷款项目先后上马实施,农田基建由过去以人力为主变为“人机结合,机械平地,人工打埂”,梯田建设的质量标准有了根本性变化,新修梯田不仅条幅宽,田面平,而且普遍配套了生产道路,为山区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梯田产量显著增加,据调查统计,梯田粮食亩产普遍达到200公斤以上,一些高标准梯田实行科学种田,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
从1999年开始,我市实行了全面退耕还林,为了确保群众口粮田面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05年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的决定,制定了《延安市基本农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利用 3年时间,市县财政补助资金4亿多元,新修基本农田50多万亩(主要为梯田)。志丹、吴起县率先达到人均2.5亩基本农田的目标,志丹县2009年被评为“全国梯田建设示范县”。2008年以来,按照中省政策,下达补助资金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项目,利用8年时间在退耕还林区修建基本农田,今年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年,共计完成基本农田建设168.45万亩(其中新建31.69万亩,改造提高80.95万亩,田间配套22.98万亩,土壤改良培肥32.83万亩),完成总投资17.07亿元(其中国家专项资金7.27亿元)。2010年以来,洛川县、延长县、延川县相继被确定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截止目前共完成完成坡改梯8.6万亩,完成投资9840万元。
截至2016年底,我市梯田面积(含南部塬区县的水平埝地)达到345.84万亩,占全市基本农田面积的97.15%,农业人均2.3亩。梯田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一是稳定增加了粮食产量,按平均亩产200公斤计算,每年可生产粮食65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80%左右;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我市目前苹果面积达到300多万亩,干果面积100多万亩,设施蔬菜20多万亩,多数建在水平埝地和水平梯田内;三是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修一亩梯田,可退耕2-3亩坡耕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2 林草植被情况
陕北林草稀少,生态环境脆弱,我们在水土保持中长期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着力增加植被,改善生态。从1982年至今,在国家重点支持下,先后实施了无定河、杏子河、延河、北洛河、清涧河流域治理,共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870平方公里,其中林草措施面积占到70%以上,使项目区水保林、经济林得到较快发展,为改善生态和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1999年,在中省支持下,延安全面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舍饲养畜,以粮代赈”政策,掀起一场史无前例的 “绿色革命”,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到2015年底,完成国家计划内退耕还林面积1071.5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地532.38万亩,荒山造林390.28万亩,封山育林24.6万亩),工程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国家给予补助资金122.2亿元。仅仅10多年来,延安植被得到明显恢复,据遥感监测数据,全市植被覆盖度由2000年的46%提高到67.7%,延安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200公里,延安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巨大转变。2016年9月份,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我市召开,延安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3 淤地坝建设情况
淤地坝建设是我市沟道治理的重要工程措施,经历了经验积累、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和巩固发展四个阶段,从单坝到小流域坝系综合治理,工程质量不断提高,配套措施更加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拦泥、防洪、安全生产的综合体系。特别是从2003年以来,开展坝系工程建设,国家共批复我市小流域坝系24条,目前11条坝系建成收尾,13条坝系在建之中。截止2015年底,我市共建成保存各类淤地坝11366座,其中骨干坝632座,中型坝1773座,小型坝896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