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炮台是炮与台的组合,清朝海防炮台按其所属位置、战术任务及功能作用来说,主要分为三类:海口炮台、海岸炮台和海岛炮台。近代炮台是在海防、江防和边防要塞中构筑的扼守锁钥的火炮阵地,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国防设施。文章对营口西炮台及沿海部分重要炮台在建造时间、建造材料及建筑设计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提高对炮台遗址的保护、利用及教育作用认识的高度。
关键词:海防炮台;营口西炮台;建造特点
0 前言
炮台,顾名思义就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炮位或平台,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建于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地方,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一般用砖石砌筑或三合土夯筑,主要建筑有护台壕、围墙、城门、主炮台、小炮台、兵营、军械库、火药库、运输通道、隧道等。
1 营口西炮台概况
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的《营口县志》对营口的战略地位和防御意义有过如此精辟的概括:“泱泱辽海,中外要冲;设险以守,利我兵锋;陆剸狮虎,水截蛟鲸;有备无患,共臻太平。”营口西炮台是清政府在奉天地区建造的最大规模的三合土炮台。位于东经122°9′54″,北纬40。39′54″,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属于渤海与辽河交汇处的海岸炮台。全台呈扇面形,由护台壕、炮台、围墙、营门、蓄水池、军械库、火药库、电线库、角楼、吊桥等主要建筑构成,中间筑一主炮台,左右辅之平炮台。三座炮台和四面围墙均采用黄土、黑土、白灰经糯米灌浆夯筑而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版筑建筑物。其中置大小铁炮52尊,设有军械库、兵营、角楼、暗炮眼等。北、东、南三面为湿地,保存了原有的风貌,在近代军事防御工程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
通过研究深知,全国沿海炮台众多,限于篇幅不可能将营口西炮台与这些大大小小的炮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只能选择其中最具典型性的炮台的共性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是:以营口西炮台为一方,以沿海部分炮台为另一方进行比较研究。
2 相同点
2.1 建筑时间
建筑时间上都是近代,即清代晚期,尽管具体时间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同一时期的产物。据清宣统二年(1910)诰授通议大夫知府衔山东武城县知县萨承钰在1889年10月奉海军大臣张勤果之命“饬赴南北洋查勘各海口炮台”后的报告《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述,当时清政府修筑沿海炮台128座,其中奉天各海口15座、直隶6座、山东9座、江苏5座、浙江17座、福建17座、广东50座、台湾9座。营口西炮台是奉天各海口15座炮台之一。辽宁的炮台主要分布在大连旅顺地区,有旅顺电岩炮台、黄金山炮台、老铁山炮台、摸珠礁炮台、望台炮台、大连湾炮台、崂峰嘴炮台、营口西炮台;河北的重要炮台有:大沽口炮台、马厂炮台,黄骅岐口炮台;山东的重要炮台有:烟台东炮台、烟台西炮台、刘公岛旗顶山炮台、青岛山炮台地下指挥所;江浙的主要炮台有:镇江焦山炮台、江阴炮台、舟山炮台、安远炮台等;福建的重要炮台有:胡里山炮台;广东的主要炮台有:虎门炮台、沙角炮台、崖门炮台;广西的主要炮台有:白龙炮台、镇宁炮台;澳门大炮台是澳门众多炮台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炮台,还有松山炮台、松林炮台以及望厦炮台;台湾基隆炮台较多,每一座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因其地势险要而成为扼守基隆港西侧的重要据点。
营口西炮台建于1882年,1888年建成。
沿海其他炮台,如青岛山炮台建于1889年、秀英古炮台建于1890年、胡里山炮台建于1891年、大连湾炮台建于1888—1893年、旅顺电岩炮台建于1881年、安远炮台始建于1885年、威海炮台建于1875年、刘公岛旗顶山炮台始建于1890年、镇宁炮台建于民国六年即1917年,第二年7月建成,是我国炮台的殿末之作。南湾炮台建于1894年、龙湾炮台建于1883年。其余沿海著名炮台尽管始建时间不属于近代时期,但几乎都在19世纪中晚期进行重建或重修。如黄山炮臺于清康熙年间始筑炮台,中经道光、同治至光绪,炮台已初具规模。大沽炮台虽建于1817年7月,但后来已荒废,1840年道光皇帝派直隶总督纳尔经额重修炮台。此后,咸丰帝再命僧格林沁对炮台进行大规模改建,1858年11月17日竣工,后于1859年僧格林沁于海河南岸草头沽增建炮台一座,4月2日完工。鹰岭炮台始建于1717年,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期间进行维修、加固。
2.2 建造目的
建炮台的目的都是为了防御外强的侵略。我国的炮台建设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朝,早期的一些炮台工事就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布在我国东北鸭绿江口到广西北部湾沿线的万里海疆,建造时间从明朝中叶到民国年间,大部分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建,也有少量是外国列强为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霸权而建。海防炮台是明、清时期沿海守军作战依托的重要工事,在沿海的险要海口、岛屿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堡垒,由此形成了早期炮台的雏形。清代将明代的卫所堡垒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要塞炮台,炮台的设计结构也进行了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炮台要塞系统。
鸦片战争中,沿海炮台屡屡被英军攻陷,英军在沿海肆意横行,作为海防利器的炮台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痛定思痛之后,清政府重新认识到海防炮台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的新时期。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清政府斥巨资修筑了旅顺、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并修筑了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装备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让我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并放弃了清代早期的全面防御,开始实行重点防御,避免了海防力量的分散,有效地提升了炮台要塞的总体实力。
2.3 火器来源
火器的来源大体相同。据资料记载,当年,克虏伯公司的军火出口遍及40多个国家,“克虏伯”和“江南制造”是晚清炮台火器装备的代名词,其威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诠释当时的海防力量。初期,各炮台的大、小铁炮都是中国制造,即江南制造局(今上海造船厂)或金陵(南京)机器局生产的旧式火炮,即前装滑膛炮。1866年,克虏伯公司与中国建立了联系渠道。此后,军火的采购逐渐移向了德国。在欧洲威名远播的克虏伯火炮来到了中国,装备在陆军和沿海炮台,在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到处都能见到克虏伯火炮。克虏伯火炮就是西炮台的主要火器,当年置有口径210毫米、口径150毫米、口径120毫米的“克虏伯”和“江南制造”56门,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营口西炮台除了主炮台、两侧小炮台外,另有暗炮洞8处(吴淞炮台也置有暗炮台)且置于围墙上,可以隐蔽地消灭敌人,具有自我保护的优势。 3 不同点
3.1 建筑特点
营口西炮台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沿海诸多炮台也有同营口西炮台一样,自主设计、建造的,如大沽炮台。但有一些炮台的设计,建造有外国人参与,如,吴淞炮台、江阴炮台、旅顺炮台等。营口西炮台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炮台的不足,一是西炮台采用“棱式”后曲折设计,总体轮廓呈扇面的形状(像汉字的“凸”),城门不设楼,取决于作战和守备的需要,是炮台建造进步的表现,目的是防重炮轰击,城墙采用凸凹曲折形,以减轻枪炮冲击。整体轮廓体现在围墙的走势,围墙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护炮台。作为掩体保护士兵并能容纳步兵、炮兵在四面施放枪炮以打击敌人。此外,能向四处瞭望,“登高方能及远”,也就是要有制高点,要使火炮达到最大的射程。因此,炮台制高点主炮台向外探出,东、西两个角楼也向外探出,构成迎海一面的“凸”字形轮廓,其目的是在火炮有效射程内对海面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更有力地打击来犯之敌。二是主炮台的挡墙和迎海一面围墙里有暗道作为掩体和隐蔽的交通道路,用以缓兵和军需输送。三是设计的炮位火线立体交叉,火炮纵位旋转。四是西炮台外有绕台一周的护台濠,有吊桥、关闸设施,可以阻击敌登陆部队的侧后袭击。因此说,西炮台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时海口防御工事的先进水平。
西炮台的这种设计,除了作战和守卫需要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省工、省料、省钱。因为无论修筑怎样的建筑,费用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面积相同的图形中,六边形的有效使用面积最大。西炮台的外形轮廓正是接近于六边形。而炮台内的主要建筑呈中轴对称式,主炮台居中,两座小炮台左右对称。与主炮台在一条中轴线上的是大营门,大营门左、右各开一旁门。而沿海其他炮台则没有城墙(极少数除外),只是布局上有差异。如威海卫炮台,则建有南嘴炮台3座,北嘴炮台3座,而海湾屏障则有刘公岛上诸炮台等;黄山炮台现存遗址计十二座,“成为一座完整的炮台群”。营口西炮台围墙900余米,环绕整个炮台,形成一个整体。既有利于防守,又有利于管理,这在全国沿海所有诸炮台中独具特点。其他诸多炮台尽管规模、炮位、火力上能够形成炮台群,有的炮台强于营口西炮台,但不如营口西炮台整齐规范。西炮台的设计融入了当时西方军事工事的先进理念,摒弃了中国传统炮台的一些不科学因素。其设计明显体现出“西学为用”思想,其建筑工艺印映着“中学为体”的痕迹。西炮台的选址、设计也能在德国军事教科书关于炮台修建的论述中找到依据,堪称《炮台说略》的“经典案例”。
3.2 建造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奉天地区的炮台普遍使用三合土夯筑面成。夯土炮台的优点是坚固、结构紧密,这种成熟的建筑技术可以保证军事设施的坚固性,并能够防止遇弹后的爆炸崩裂不易伤及士兵。且其颜色灰黄,与周围芦苇荡色泽相一致,有掩护色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利用夯土构筑军事工事来抵抗冷兵器袭击的案例。而西炮台遗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900余米的围墙和三座炮台均以三合土加糯米浆夯筑,代替传统的石垒炮台阻挡热兵器进攻,是炮台建造技术的一大进步。从《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对传统炮台建筑方法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炮台建筑原以砖石为主,看似非常坚固,但恰恰是致命弱点,因为炮击石碎乱飞,如同霰弹,对人员杀伤力很大。炮台上的守军仅以垛墙护其正面,顶部与后面没有遮蔽,很容易被从空中落下的炮弹以及溅起的碎砖石击伤。鸦片战争后,在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时才认识到,用砖石砌成的工事不如传统的三合土。“以大石筑炮台,非不美观,然大炮打在石子上,不独码子可以伤人,其炮击石碎,飞下如雨,伤人尤烈。”战略位置的价值不单纯在于位置本身的重要性,而在于对它的有效利用。有了失败的教训,才有了筑炮台“必用三合土”的主张。因此,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到营口西炮台“此项工程因营口濒临海滩,土松水急,非排钉椿木加以三合土层层夯筑不能以久,且系仿照洋式,与内地工程不同”。
广西北部湾白龙炮台至今保存完好,炮台设在山丘顶上,炮座为深约1米、半径5米的半月形水泥结构露天炮座,炮座底下为深6米的地下兵库和弹药库。赤湾古炮台的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全高约3米多。沙角炮台是青砖结构。台基、台面、垛口、炮洞等用花岗岩石砌筑。胡里山炮臺寨墙台基是用乌樟树汁、石灰、糯米与泥沙搅拌构筑,坚固异常。扩建后的安远炮台据传为黄泥、沙、石灰和糯米饭的混合物夯实而成。秀英炮台是明台暗室结构,全部用“红毛土”(水泥)与清石构成。龙湾炮台现存的围墙部分用岩石构筑外,其余均用黄土、石灰、砂石加糯米拌匀分层夯实。大沽口炮台先是外砖内土,经雨水冲刷易于损坏;后是上砖下石内土,为砖石所筑,当受到敌人炮弹轰击,砖石崩裂易伤士兵;最后采用沙性土垒筑,打入木桩,防止坍塌,台面培上灰泥,以防雨水冲刷,再用“牛皮包裹,以避火攻”。大连湾炮台由砂石水泥构筑,旅顺炮台是“除旧台外尚建新式﹙又称洋式)”,其所用的材料则为钢筋、水泥,这种材料所筑炮台的特点也是比较坚固,但由于当时建造中的各种原因,致使炮台易于渗水。黄山炮台也是钢筋、水泥台。镇宁炮台的外围墙是由红砂岩砌筑成。
3.3 保存现状
就目前看,各炮台的损毁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炮台几乎荡然无存,修缮也不完全一样。
4 结语
营口西炮台对于当时沿海诸多炮台而言,是其一;对于营口而言,是唯一。西炮台的修筑不仅完备了营口城防体系,也成为营口这座东北第一个开放的城市向近代化同步跟进的一个节点。
参考文献
[1]于珍.营口西炮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承载[J].理论界,2012(2):151-152.
[2]冯磊.清代浙江海防炮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涂小棋.清代北部湾地区海防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4]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关键词:海防炮台;营口西炮台;建造特点
0 前言
炮台,顾名思义就是架设火炮的台基,是为放置火炮而建筑的炮位或平台,是随着火炮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事。建于视野开阔、地势较高的地方,设在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一般用砖石砌筑或三合土夯筑,主要建筑有护台壕、围墙、城门、主炮台、小炮台、兵营、军械库、火药库、运输通道、隧道等。
1 营口西炮台概况
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的《营口县志》对营口的战略地位和防御意义有过如此精辟的概括:“泱泱辽海,中外要冲;设险以守,利我兵锋;陆剸狮虎,水截蛟鲸;有备无患,共臻太平。”营口西炮台是清政府在奉天地区建造的最大规模的三合土炮台。位于东经122°9′54″,北纬40。39′54″,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属于渤海与辽河交汇处的海岸炮台。全台呈扇面形,由护台壕、炮台、围墙、营门、蓄水池、军械库、火药库、电线库、角楼、吊桥等主要建筑构成,中间筑一主炮台,左右辅之平炮台。三座炮台和四面围墙均采用黄土、黑土、白灰经糯米灌浆夯筑而成,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版筑建筑物。其中置大小铁炮52尊,设有军械库、兵营、角楼、暗炮眼等。北、东、南三面为湿地,保存了原有的风貌,在近代军事防御工程建筑史上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
通过研究深知,全国沿海炮台众多,限于篇幅不可能将营口西炮台与这些大大小小的炮台逐一进行比较研究,只能选择其中最具典型性的炮台的共性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是:以营口西炮台为一方,以沿海部分炮台为另一方进行比较研究。
2 相同点
2.1 建筑时间
建筑时间上都是近代,即清代晚期,尽管具体时间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是同一时期的产物。据清宣统二年(1910)诰授通议大夫知府衔山东武城县知县萨承钰在1889年10月奉海军大臣张勤果之命“饬赴南北洋查勘各海口炮台”后的报告《南北洋炮台图说》记述,当时清政府修筑沿海炮台128座,其中奉天各海口15座、直隶6座、山东9座、江苏5座、浙江17座、福建17座、广东50座、台湾9座。营口西炮台是奉天各海口15座炮台之一。辽宁的炮台主要分布在大连旅顺地区,有旅顺电岩炮台、黄金山炮台、老铁山炮台、摸珠礁炮台、望台炮台、大连湾炮台、崂峰嘴炮台、营口西炮台;河北的重要炮台有:大沽口炮台、马厂炮台,黄骅岐口炮台;山东的重要炮台有:烟台东炮台、烟台西炮台、刘公岛旗顶山炮台、青岛山炮台地下指挥所;江浙的主要炮台有:镇江焦山炮台、江阴炮台、舟山炮台、安远炮台等;福建的重要炮台有:胡里山炮台;广东的主要炮台有:虎门炮台、沙角炮台、崖门炮台;广西的主要炮台有:白龙炮台、镇宁炮台;澳门大炮台是澳门众多炮台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炮台,还有松山炮台、松林炮台以及望厦炮台;台湾基隆炮台较多,每一座都有百年以上历史,因其地势险要而成为扼守基隆港西侧的重要据点。
营口西炮台建于1882年,1888年建成。
沿海其他炮台,如青岛山炮台建于1889年、秀英古炮台建于1890年、胡里山炮台建于1891年、大连湾炮台建于1888—1893年、旅顺电岩炮台建于1881年、安远炮台始建于1885年、威海炮台建于1875年、刘公岛旗顶山炮台始建于1890年、镇宁炮台建于民国六年即1917年,第二年7月建成,是我国炮台的殿末之作。南湾炮台建于1894年、龙湾炮台建于1883年。其余沿海著名炮台尽管始建时间不属于近代时期,但几乎都在19世纪中晚期进行重建或重修。如黄山炮臺于清康熙年间始筑炮台,中经道光、同治至光绪,炮台已初具规模。大沽炮台虽建于1817年7月,但后来已荒废,1840年道光皇帝派直隶总督纳尔经额重修炮台。此后,咸丰帝再命僧格林沁对炮台进行大规模改建,1858年11月17日竣工,后于1859年僧格林沁于海河南岸草头沽增建炮台一座,4月2日完工。鹰岭炮台始建于1717年,鸦片战争、中法战争期间进行维修、加固。
2.2 建造目的
建炮台的目的都是为了防御外强的侵略。我国的炮台建设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朝,早期的一些炮台工事就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分布在我国东北鸭绿江口到广西北部湾沿线的万里海疆,建造时间从明朝中叶到民国年间,大部分为抵御外敌入侵而建,也有少量是外国列强为维护其在中国的殖民霸权而建。海防炮台是明、清时期沿海守军作战依托的重要工事,在沿海的险要海口、岛屿设置了大量的卫所堡垒,由此形成了早期炮台的雏形。清代将明代的卫所堡垒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要塞炮台,炮台的设计结构也进行了优化,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炮台要塞系统。
鸦片战争中,沿海炮台屡屡被英军攻陷,英军在沿海肆意横行,作为海防利器的炮台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痛定思痛之后,清政府重新认识到海防炮台的重要性,并由此开启了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的新时期。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清政府斥巨资修筑了旅顺、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并修筑了深水军港、船坞等配套设施,装备最新式的克虏伯自动回转射击大炮,让我国拥有了当时远东规模最大的军港、船坞、炮台防御体系,并放弃了清代早期的全面防御,开始实行重点防御,避免了海防力量的分散,有效地提升了炮台要塞的总体实力。
2.3 火器来源
火器的来源大体相同。据资料记载,当年,克虏伯公司的军火出口遍及40多个国家,“克虏伯”和“江南制造”是晚清炮台火器装备的代名词,其威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诠释当时的海防力量。初期,各炮台的大、小铁炮都是中国制造,即江南制造局(今上海造船厂)或金陵(南京)机器局生产的旧式火炮,即前装滑膛炮。1866年,克虏伯公司与中国建立了联系渠道。此后,军火的采购逐渐移向了德国。在欧洲威名远播的克虏伯火炮来到了中国,装备在陆军和沿海炮台,在旅顺、大连、威海、烟台、吴淞、马尾、黄埔等海防基地,到处都能见到克虏伯火炮。克虏伯火炮就是西炮台的主要火器,当年置有口径210毫米、口径150毫米、口径120毫米的“克虏伯”和“江南制造”56门,构成了密集的火力网,营口西炮台除了主炮台、两侧小炮台外,另有暗炮洞8处(吴淞炮台也置有暗炮台)且置于围墙上,可以隐蔽地消灭敌人,具有自我保护的优势。 3 不同点
3.1 建筑特点
营口西炮台完全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建造的。沿海诸多炮台也有同营口西炮台一样,自主设计、建造的,如大沽炮台。但有一些炮台的设计,建造有外国人参与,如,吴淞炮台、江阴炮台、旅顺炮台等。营口西炮台的设计摒弃了传统炮台的不足,一是西炮台采用“棱式”后曲折设计,总体轮廓呈扇面的形状(像汉字的“凸”),城门不设楼,取决于作战和守备的需要,是炮台建造进步的表现,目的是防重炮轰击,城墙采用凸凹曲折形,以减轻枪炮冲击。整体轮廓体现在围墙的走势,围墙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护炮台。作为掩体保护士兵并能容纳步兵、炮兵在四面施放枪炮以打击敌人。此外,能向四处瞭望,“登高方能及远”,也就是要有制高点,要使火炮达到最大的射程。因此,炮台制高点主炮台向外探出,东、西两个角楼也向外探出,构成迎海一面的“凸”字形轮廓,其目的是在火炮有效射程内对海面达到最好的控制效果,更有力地打击来犯之敌。二是主炮台的挡墙和迎海一面围墙里有暗道作为掩体和隐蔽的交通道路,用以缓兵和军需输送。三是设计的炮位火线立体交叉,火炮纵位旋转。四是西炮台外有绕台一周的护台濠,有吊桥、关闸设施,可以阻击敌登陆部队的侧后袭击。因此说,西炮台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当时海口防御工事的先进水平。
西炮台的这种设计,除了作战和守卫需要外还有两个因素:一是省工、省料、省钱。因为无论修筑怎样的建筑,费用都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面积相同的图形中,六边形的有效使用面积最大。西炮台的外形轮廓正是接近于六边形。而炮台内的主要建筑呈中轴对称式,主炮台居中,两座小炮台左右对称。与主炮台在一条中轴线上的是大营门,大营门左、右各开一旁门。而沿海其他炮台则没有城墙(极少数除外),只是布局上有差异。如威海卫炮台,则建有南嘴炮台3座,北嘴炮台3座,而海湾屏障则有刘公岛上诸炮台等;黄山炮台现存遗址计十二座,“成为一座完整的炮台群”。营口西炮台围墙900余米,环绕整个炮台,形成一个整体。既有利于防守,又有利于管理,这在全国沿海所有诸炮台中独具特点。其他诸多炮台尽管规模、炮位、火力上能够形成炮台群,有的炮台强于营口西炮台,但不如营口西炮台整齐规范。西炮台的设计融入了当时西方军事工事的先进理念,摒弃了中国传统炮台的一些不科学因素。其设计明显体现出“西学为用”思想,其建筑工艺印映着“中学为体”的痕迹。西炮台的选址、设计也能在德国军事教科书关于炮台修建的论述中找到依据,堪称《炮台说略》的“经典案例”。
3.2 建造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奉天地区的炮台普遍使用三合土夯筑面成。夯土炮台的优点是坚固、结构紧密,这种成熟的建筑技术可以保证军事设施的坚固性,并能够防止遇弹后的爆炸崩裂不易伤及士兵。且其颜色灰黄,与周围芦苇荡色泽相一致,有掩护色的作用。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利用夯土构筑军事工事来抵抗冷兵器袭击的案例。而西炮台遗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900余米的围墙和三座炮台均以三合土加糯米浆夯筑,代替传统的石垒炮台阻挡热兵器进攻,是炮台建造技术的一大进步。从《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对传统炮台建筑方法的总结中可以看出,传统的炮台建筑原以砖石为主,看似非常坚固,但恰恰是致命弱点,因为炮击石碎乱飞,如同霰弹,对人员杀伤力很大。炮台上的守军仅以垛墙护其正面,顶部与后面没有遮蔽,很容易被从空中落下的炮弹以及溅起的碎砖石击伤。鸦片战争后,在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时才认识到,用砖石砌成的工事不如传统的三合土。“以大石筑炮台,非不美观,然大炮打在石子上,不独码子可以伤人,其炮击石碎,飞下如雨,伤人尤烈。”战略位置的价值不单纯在于位置本身的重要性,而在于对它的有效利用。有了失败的教训,才有了筑炮台“必用三合土”的主张。因此,李鸿章在奏折中提到营口西炮台“此项工程因营口濒临海滩,土松水急,非排钉椿木加以三合土层层夯筑不能以久,且系仿照洋式,与内地工程不同”。
广西北部湾白龙炮台至今保存完好,炮台设在山丘顶上,炮座为深约1米、半径5米的半月形水泥结构露天炮座,炮座底下为深6米的地下兵库和弹药库。赤湾古炮台的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全高约3米多。沙角炮台是青砖结构。台基、台面、垛口、炮洞等用花岗岩石砌筑。胡里山炮臺寨墙台基是用乌樟树汁、石灰、糯米与泥沙搅拌构筑,坚固异常。扩建后的安远炮台据传为黄泥、沙、石灰和糯米饭的混合物夯实而成。秀英炮台是明台暗室结构,全部用“红毛土”(水泥)与清石构成。龙湾炮台现存的围墙部分用岩石构筑外,其余均用黄土、石灰、砂石加糯米拌匀分层夯实。大沽口炮台先是外砖内土,经雨水冲刷易于损坏;后是上砖下石内土,为砖石所筑,当受到敌人炮弹轰击,砖石崩裂易伤士兵;最后采用沙性土垒筑,打入木桩,防止坍塌,台面培上灰泥,以防雨水冲刷,再用“牛皮包裹,以避火攻”。大连湾炮台由砂石水泥构筑,旅顺炮台是“除旧台外尚建新式﹙又称洋式)”,其所用的材料则为钢筋、水泥,这种材料所筑炮台的特点也是比较坚固,但由于当时建造中的各种原因,致使炮台易于渗水。黄山炮台也是钢筋、水泥台。镇宁炮台的外围墙是由红砂岩砌筑成。
3.3 保存现状
就目前看,各炮台的损毁程度不尽相同,有的炮台几乎荡然无存,修缮也不完全一样。
4 结语
营口西炮台对于当时沿海诸多炮台而言,是其一;对于营口而言,是唯一。西炮台的修筑不仅完备了营口城防体系,也成为营口这座东北第一个开放的城市向近代化同步跟进的一个节点。
参考文献
[1]于珍.营口西炮台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承载[J].理论界,2012(2):151-152.
[2]冯磊.清代浙江海防炮台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涂小棋.清代北部湾地区海防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4]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