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乡村世界的“崩塌”之悲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jun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迟子建在自己新作《群山之巅》中,仍然选择了北国故土这一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构建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仍然将深情的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东北乡村,讲述了东北大兴安岭的一个小镇上的人与事。本文试从乡土小说的书写的角度来解析《群山之巅》,主要从东北风貌、民俗风情等方面来探索迟子建对于东北传统乡村世界原始美的描写及对其崩塌后的哀叹。
  关键词:东北风貌 民俗风情 崩塌
  迟子建对龙盏镇自然与风俗的呈现,展示了龙盏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龙盏镇可谓是风水宝地,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这片古老的乡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看似封闭落后的乡村世界里,现代化进程推动的各种潮流也在暗中流动。这个古老宁静的乡村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龙盏镇这片北边之陲的黑土地上,森林茂盛,土地肥沃,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而伴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首先受到危机的是龙盏镇的自然资源。迟子建为了保护这个即将崩塌的乡村,在《群山之巅》中设置了一个守卫龙盏镇的人物:镇长唐汉成。龙盏镇经济发达后,镇政府将龙脊路修为水泥路,还在山顶建了个八角凉亭。这样的行为,无疑会破坏这个乡土小镇的自然生态,所以唐镇长以破坏风水为由,将水泥路和凉亭拆除。可以说唐镇长为了保护这片乡土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他抗拒一切现代文明的开发和建设,对于破坏龙盏镇自然环境的一切行为,都会引起他的阻碍和反击。在旧货节中,唐镇长用一匹鄂伦春马换了辛开溜的一筐煤,这背后是唐镇长对自己故土的热爱,他不想松山地区的无烟煤被人发现。面对扛着探矿仪满山转的工程师,唐汉成胆战心惊,为了赶走工程师,他在斗羊节中安排获得冠军的一头羊刺伤工程师,但结果是阴差阳错地将辛开溜刺死了。唐镇长所做的一切都表明了他对家乡自然与人们的爱恋。然而在小说中迟子建仅仅安排了唐镇长一个这样的人物,并没有叙述龙盏镇的人们是如何保护故乡的自然风俗的。可以说作家以此作为背景,已经预示了龙盏镇这个原始村落的风俗开始崩塌了。且作者已经描写出了原始生态被破坏的景象:“农药杀死了松毛虫,也杀死了不该杀死的动植物。花骨朵萎缩了,鸟儿停止了歌唱,河流也被污染了。林间的小溪漂浮着死鱼,河岸边是野鸭的尸体……龙盏镇曾那么喜爱春天采食野菜,喜欢肥美的开江鱼,但是这一春天,他们与这些美味作别了。”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讲究孝道,表现在东北的葬送形式则是土葬。土葬的习俗是从清代延续的,到了近代,东北地区仍然依照传统习俗。送葬中就形成了一套复杂的礼节:招魂、停尸、装老衣服、戴孝、报庙、扎彩纸、送葬等,来表示对死者的孝敬,可以说东北人民是十分重视这种葬送形式的,但是在《群山之巅》中,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乡民们受到最大的冲击便是这种死亡方式的改变。上了年纪的老人已经准备好了棺材,安静地等待着入土为安。而火葬形式的推行,破坏了老人们死后的愿望,所以龙盏镇的老人是坚决抵制的:“他们知道身体是一盏灯,食物是灯油,只要不给它添油,燃烧不了多久的。” 他们对抗丧葬制度改革的方式是集体慢性自杀。人们对火葬的这种现代葬送形式同时还具有一种畏惧感,当人们在观看辛开溜的被火葬的场面时,发现一具血肉之躯,成了一堆灰烬,有的当场晕过去,有的吓尿了裤子。可以说火葬的推行,不仅使老人们带着棺材入土为安的愿望破灭,使人们感到恐惧,同时也使一些古老的风俗被破坏。
  总之,迟子建通过自己的记忆经验,在《群山之巅》中,再一次将北国风光、风俗呈现出来,再一次展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正如她自己曾说:“我的笔所追踪过的那架四轮马车,它终于走到故乡了。我写过了,我释然,可那遥遥的灰色房屋和古香古色的小镇果真为此而存在了么?我感到迷茫。” 她既向我们描绘出宁静的、平和的古老的东北小镇,又表现出她对这个古老的乡镇充满了憧憬,同时也发现这片具有原始美的乡村故土正在慢慢地受着现代化进程的“侵扰”,慢慢走向崩塌。
  参考文献:
  [1]樊星.当代文学与地域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迟子建,阿成,张英.温情的力量——迟子建访谈录[J].作家,1999(03).
  (作者简介:孙絮,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醉春光  清夜冷雨洗红香,江山绮霞绕斜阳。  千脂争妍金风里,一枝独秀玉波旁。  玄鸟骈飞衔新泥,文鸳成对饮春光。  翠微霓裳舞宫羽,浮世谪仙辞庙堂。  清明念祖父  晚景卧病二十年,一生伶仃飘浮萍。  清明冷雨泣红尘,寒食孤风祭哀亭。  松柏森森树春秋,儿孙济济立义忠。  我祖荫德积余庆,奋求书剑驾云腾。  乌夜啼·泱泛残红曲觞  泱泛残红曲觞,  云山雾雨清秋。  轻烟高鸟隐空翠,  平楚寒江
期刊
鹅卵石  不知何时你从山巅跌落  头破血流伤痕累累  蜷伏在山谷痛苦地喘息 呻吟  鸟儿明快的叫声  让你清醒  清风拂起你的秀发  抚平你的伤痛  我轻轻地走过去  拾起你  我的手指是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路经净月潭有感  春天  总是转瞬即逝 不留痕迹  然而,这个春季  拖了又拖 还夹杂着雪的气息  夏 还是姗姗地来了  披着翠绿的风衣  于是,沉睡的美人松醒了  大自然奏响了歌与舞绝美的
期刊
生的彷徨  外公的尸骨  摆在灵堂的中间  我七十多岁的母亲  已嘶喊不出惊天动地的悲哀  烛光慢慢变暗  香灰一点点滑落  我用中年男人成熟的双手  搀扶我的母亲  陪同她度过这悲伤的日子  这神圣庄严的灵堂  我们  每个人  都在靠近  一丝安宁  尸体  摆在堂屋的中间  妖师挥舞着魔剑  叽叽咕咕  敲锣打鼓声  鞭炮声  号角声  声声入耳  谁都别想得到安宁  谁家的小孩  玩鞭炮在
期刊
我有一个心愿  挂在摇曳的枝间  学飞的雏鸟  打破了那份  寂寞的清闲  摇晃了无数个日夜的心愿  也长出稚嫩的翅膀  悄悄飞向  久别的家园  我有一个心愿  沉睡在  秋菊的花瓣里  深秋的寒霜  趁着夜色  悄悄铺满  我期盼的鼾声正甜  等到飘雪的日子  凛冽的寒风  把它吹醒  有家的召唤  心中就有温暖  我有一个心愿  徘徊在  午夜的钟声里  伴着月光  仿佛看到了  女儿的笑脸
期刊
大足石刻  一佛出世逐云烟,虬龙颔首饮碧泉。  幽径总疑藏恶鬼,渡过劫波见青天。  风雨无情蚀壁画,斜阳有意塑金边。  西边斜阳东边雨,人生苦乐如是观。  万盛石林  当年瀚海余枯骨,鬼手雕琢凹凸间。  龙鳞片片披金甲,青峰处处浮云烟。  林木葱茏消溽暑,幽穴深处有洞天。  斜倚亭台听山雨,归途无计可流连。  西樵山  闻说西樵灵秀地,蜚声南粤有侠踪。  梵音袅袅萦空谷,紫气沉沉压青峰。  佛法无
期刊
夜盲  仰望星空  空气中  燃烧起夜的味道  往你心的静处  剥离了夜的惆怅  院落打起精神  与蚊虫为伍  在无眠黑暗中  跌落一地心伤  两根电线  擦出夜的火花  在角落深处  把另一头  抛在脑后  期待  诡异的风  把碎梦衔接  拼凑成一段旋律  在繁花黎明处  在醉人思绪中  等候  夜的结束  一条流浪狗的启示  走啊走  越来越没有一点家的气息  开始变得苦恼,晃悠着尾巴  无
期刊
经过黄昏  绿皮火车长喘一口粗气  撕夜而去  铜鹿鹤还在你的城市  坐穿每一个日子  沿途灯火阑珊  楼宇露出它缄默的疮孔  夕阳坠了多久  霞光碎成梦碎成风  碎成戎马的一生  暮云再咬几口月亮  回忆才不会那么的冗长  风拨开薄雾的涟漪  星子滑入湖中  在水最柔软的底部熄灭  好像 我也曾那样经过你身体  月圆  阳台上一夜没合眼的灯  看见霜的棱角  如何刺穿黑夜  红瓦白墙 如何渐渐露
期刊
摇到外婆桥  从我家往西走,翻过一座山,再翻过一道岭,跨过一道桥,大概有十几里路吧,就到姥姥家了。等我们到时,姥姥已经把好吃的摆上来了。有时鲜的水果,有姥姥亲手蒸的白面馒头,还有姥爷从河里钓上来的鲫鱼,姥姥会给我们做成香喷喷的酱焖鲫鱼。我们家姊妹多,每到周日,大家都抢着要去姥姥家,其实到姥姥家最大的诱惑就是能吃上一顿丰盛可口的饭菜。姥姥家并不富裕,只是姥姥和姥爷平时节俭下来的一点细粮留给我们吃,那
期刊
初春的三月  雪飙升着  吝啬的阳光  终于在四月的第一天  施舍出了一份暖  让我感觉到  春大方地走到前台  结束了垂帘  与春有关无关的梦  恰如一把喧嚣的种子  夹着生命的欲望  一个跟头跌入了我的睡眠  仿佛石头都插上翅膀飞出了高山  我寻找的春天与真正的春天  还相差有多远  指尖滑过小草  是否可以画出一片绿地  思绪蘸满桃花  是否可以绣出一季的娇艳  梦舞梦殇  与纬度有关 与经
期刊
摘要:女性的主体地位自启蒙时期为男性先驱者发现并作为攻击封建礼教文明的重要武器开始,便进入了对其地位的全新认知阶段。历史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女性,但这些较微弱的声音终究在历史的轰隆进程中掩埋,张洁的《无字》叙述了各历史阶段对抗男性主体的女性抗争之路,把女性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无法言说的精神之痛呈现出来,构成女性于历史之中求索自身定位的艰难历程。  关键词:女性 男性 苦难循环 精神寄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