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文本的硝烟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i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后电影时代,数字技术,3D技术使得电影文本的叙述又发生了一次空前的革命,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技术与电影叙事文本两者新的“战争”。本文以电影《艺术家》为引子,展开论述,并指出技术的进步终归要服务于电影叙事,两者最终在实现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上是统一的。
  关键词:《艺术家》;后电影时代;艺术四要素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085-02
  
  一、引 言
  第84届奥斯卡评奖落幕后,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全球票房不高的《艺术家》竟然夺得桂冠,并一口气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五项大奖。而且还是自1927年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无声影片。不少影评人都认为,这是评委们的集体怀旧情结才让默片的《艺术家》“有机可乘”,还有评论甚至认为,《艺术家》是投其所好,钻评委的空子。
  总之,不管《艺术家》是评委们向默片时代的集体致敬也罢,还是其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投其所好也罢,在当今时代技术盛行的今天,奥斯卡拒绝3D的《雨果》,最终选择默片形式的《艺术家》,这背后所影射出的问题——当今电影是否应该摒弃技术运用的华丽,回归原始的电影母体?正是《艺术家》留给我们的深思。
  二、《艺术家》背后的沉思
  《艺术家》是一部2011年法国黑白浪漫爱情默片,由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执导,影片采用默片时代传统的好莱坞电影叙事手法,通篇采用音乐加字幕的方式,只出现了两次现实场景的声音,100分钟的电影没有采用一个变焦镜头。
  纵观电影特技,从《深渊》中的水怪到《终结者2》中液体人的塑造,再到2009年《阿凡达》的3D技术,可以说詹姆斯卡梅隆把电影特技推到了世界的顶峰,有人甚至说,当今电影只用技术就可以复制,无需再花费那么大的力气来拍电影。不可否认,工业光魔、米高梅、数字领域等特级公司的特技制作达到的虚拟效果有时候比现实更真实,但是即便是数字技术不断成熟、电影虚拟部分所占比例日益提升的今天,特效依然无法独立的构成一部影片。那些只重视特技还有视觉效果的震撼而忽视电影文本的叙事内容,是无法真正做出一部好电影的。全部利用CG技术制造出来的《最终幻想》就是一个惨败的例子。
  当愈来愈多的电影走向特技,愈来愈多的虚拟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愈来愈多的影像世界与现实关系越来越远,让这些固守老电影阵地的学院派对数字技术产生了“恐慌”心理——对传统电影理论的颠覆让他们措手不及。据调查奥斯卡评委组成大多数是男性,而这些男性中大多数是老电影学家,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们对《艺术家》情有独钟了。
  三、“后电影时代”技术对传统电影叙事文本和理论的冲击
  电影从诞生100周年以来,短短的历史,却在技术上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传统胶片到数字特技,从现实的拍电影到用电脑制作的虚拟空间,人类进入了“后电影时代”。从无声到有声,电影画面的字幕,从主导地位变为一个辅助电影叙述的工具。字幕的作用更多的是在补充和拓展画面内容。使得电影画面的信息含量无限的放大,我们不再过度依赖字幕,有声使得电影的文本叙事风格更加多变,从单线条的叙述过渡到平行叙述、交叉叙述、蒙太奇的叙述、对比叙述等等。叙述手法大大增加,使的电影的魅力无限放大。电影从黑白到彩色,也使得画面信息含量大大增加,电影中的现实世界越来越真实。到了后电影时代,电影的叙事手段更加多样,镜头表现力更加丰富,虚实技术使得大多数评论家指出,电影成为“虚拟非现实”的影像。
  例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源代码》等作品,就是用空间虚拟来再现人类的世界,这种虚拟现实,也只有在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才能够实现。电影从最初的Move Picture到如今的虚拟影像,技术带来的变革最终使得电影叙事更加丰富。因此,纵观电影的三次变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技术与艺术在最终实现的电影美学上是统一的,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丰富电影文本的叙事。
  美M.H.艾伯拉姆斯[1]曾提出艺术四要素即“作为艺术产品本身”的作品(Work);作为与作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客观自然或世界(Word);“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Artist);欣赏者或读者(Reader)的“艺术四要素”原理。而陈旭光教授则指出后电影时代的四要素应扩充为以下几方面:
  ——世界(现实或真实、客观的的或虚拟的影像世界)
  ↑ ↓
  ——创作生产者[2](策划、制片、编剧、导演、演员、剧组人员、摄影机)
  ↑ ↓
  ——艺术品(语言、形式、结构、影像、叙事、形态、类型)
  ↑ ↓
  ——接受者(观众、批评家、媒介舆论、影院、营销)
  但是,笔者认为,陈旭光教授里面的四要素在“创作生产者”这一要素应该加上“特技团队或者特级公司”,因为在后电影的时代,特级公司作为生产者的比重越来越大,应该单列出来;“接受者”这一元素应该加上“技术设备”,因为现在的5D等电影都需要借助技术的辅助工具使受众参与电影观赏。
  正如导演卡梅隆在《数字化电影制片》一书中所写“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3]。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制作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他们在结业的时候就会明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新的技术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电影理论进行重新的思考。
  四、电影是技术的形式美感与叙事文本内容美的融合
  技术是电影形式的一种表达手法,技术美是现代电影的形式美的化身,而电影文本才是其灵魂所在。电影艺术的形式美,是不能脱离电影艺术的内容美而独立存在的,两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因此一部好的电影是技术与内容的完美融合[4]。如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强调“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维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他认为,形式应该服从于内容,真正的艺术美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于确切生动的表现内容。但是形式美是内容美得以升华和体现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如果说文本是电影的魂,那么技术则是电影的神,它对于电影文本的表达起着装饰和升华的作用。
  虽说卡梅隆是以搞特技出身,但是他仍然认为技术是永远无法超越电影本身的叙事内容的。一部好的电影是叙事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完美统一,而技术是电影形式美的表达方式[5]。电影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是由技术支撑来完成的,电影艺术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和由此引发的审美体验和感悟都是由于技术的选择和操作导致的。作为电影话语的一种表现手段,技术担负着发掘电影每一种艺术可能性的责任[6]。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关于美》中指出,“艺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艺术并没有遭到现存技术的社会的破坏,反而依靠技术的发展,对技术发展带来的非人化,发生着抵抗作用……在今天,技术已使社会改变了体制,艺术却在这个体制中,站在技术的对面、与技术竞争,反抗那种体质的压抑,热情地保卫着人的真正价值”。@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旭光、刘志教授也提出“艺术无法摆脱技术,技术的发展必将作用于艺术,也必将催生新的艺术,但艺术与技术将长期处于一种矛盾的张力之中。而作为一个置身于这一语境的现代人,或许我们更应该以开放和兼容并包容的心态面对新艺术。”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数字技术的后电影时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用包容的心态来看待电影技术与电影文本的关系,一部好的电影永远是最出色的文本加上天马星空的技术想象,技术与艺术虽然是独立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的运用最终带来的是电影叙述手法的丰富,从而实现两者的美学上的统一,而不应该把两者摆在一个对立的场面来比较孰高孰低,引发一场无声的战争。这也是笔者对于《艺术家》获奖背后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美)M?H?艾伯拉姆斯著.俪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 陈旭光,刘志.论数字技术的发展对电影理论的挑战——兼及艺术与科技关系的美学思考[J].当代电影,2012(1).
  [3]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活马克.中国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4]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周玉洁.论技术与电影艺术[A].四川师范大学,2007(4).
  [6] 今道友信著.王永丽,周浙平译.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余锐,男,安阳工学院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新闻事务研究。]  (安阳工学院 文法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官话套话阻隔了官员与民众本该有的沟通交流,降低了行政效率,也影响了民众对官员的信任,同时也对新闻报道、中学生作文行文方式等方面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官话套话泛滥的症结在于官本位思想。文风关系学风、作风和党风,这不仅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观和党性修
期刊
叶建新,男,1958年6月26日生,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美术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华陶瓷大师联盟常务副主席,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十杰艺术家,北京市旅游文化使者,中国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曾担任建国60周年120米中国画长卷《中华和谐盛世图》艺术总监及建党90周年90米中国画长卷《光辉
期刊
作者简介:林锦,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研究;徐鹏程,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上海大学 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上海 200072)  摘要:英国格拉斯哥媒介小组在其三十多年来的媒介研究中,关注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对精神疾病的塑造,以及对儿童性暴力犯罪的报道。他们的部分媒介研究证明了媒体报道社会问题时,容易把不相称的注意力
期刊
作者简介:李官,男,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术探索》杂志社副编审,博士,主要从事人文地理学、编辑学研究。]1,2  (1.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云南 昆明 650106)  摘要:作者来稿是刊物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约稿是提高刊物质量和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总结《学术探索》办刊实际发现,过
期刊
作者简介:单旭,男,江阴日报副总编,江阴网运行总监,硕士,主要从事新闻实务性研究。]  (江阴日报总编室,江苏 江阴 214432)  摘要:10年前,中央对县市报进行了一次大整顿,全国县市报保留正式刊号的只有十分之一,90%的县市报被取消刊号。10年过去了,这些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发展情况如何?今后它们的发展路径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本文从翔实的一手资料出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关键词:县市区域
期刊
作者简介:王庆玲,女,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主要从事广告学研究;孙士杰,男,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研究。]  (1.长安大学 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2.长安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18)  摘要:自2012年11月发布起,聚美优品80后CEO陈欧“为自己代言”的一段励志微电影广告在网上蹿红。以梦想为载体的广告词直击
期刊
作者简介:朱贞凡,女,莆田广播电视台仙游记者站中级编辑,主要从事电视编辑研究。]  (莆田广播电视台 仙游记者站,福建 仙游 351200)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文化体制的转变,同时来自报业集团、互联网媒体、国外媒介集团竞争压力下,生存空间很窄的地方市级电视台也慢慢出现结构性的转变。本文试以莆田电视台设想为例,从本土化、专业化、制度化、贴近化方面探讨市级电视台节目定位,以期促进市级电视台
期刊
作者简介:王亚鹏,男,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传播学、传播社会学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本文以中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相亲节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为个案,从《非诚勿扰》第一期到第一百九十期九百多名男嘉宾中筛选出97名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华人男嘉宾,通过对他们的年龄,职业,工作生活的城市,在节目具体环节中的表现所传达的价值观、婚
期刊
作者简介:栗江豪,男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摘要:我国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曾经把没有笑声的生活比喻成一种酷刑,确实,生活中人们除了物质水平的满足,更为重要的就是精神生活的追求,而幽默是一件给人的精神世界带来愉悦的法宝。在当代中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当中,能够很好的掌握“幽默”之道的节目一向受到观众
期刊
作者简介:孙柯,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编导研究。]  摘要:“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歐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