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与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诸多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为大学生未来就业增加了很大难度。文章主要阐述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和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问题;策略
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利益与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秩序稳定。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率,已成为我国政府和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经济制约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追根溯源是受经济的制约。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占世界的25%,劳动力占25.5%,而土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左右。在这样的社会资源环境下,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某些地区大学生就业待遇也有所提高,然而对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而言,不仅大学生的就业待遇较低,而且拥有的发展机会也很有限。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2.就业观念存在偏失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与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失,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依据自身实际能力,而且往往对职业的选择具有一个较高的标准,从而减少了其自身就业的机会。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和专业技能水平不足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在追求良好就业条件、拥有较高收入的就业心理驱使下以及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在进行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因其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导致这类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就业的梦想。这两种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1.深化高校改革,加强人才培养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之一,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高校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并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综合性人才,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首先,高校要制定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了解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吻合的专业课程,才能切实培养出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加强自身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向市场提供稀缺性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其次,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其积累社会经验。学校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科研、发明等。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且有些企业将其作为人才招聘的一个衡量标准。由此可见,综合素质水平与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学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对自我进行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并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3.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条件,而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进入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与企业联系、合作,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提前进入企业感受就业环境,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其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此外,学校要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只有大学生对就业环境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的几率。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重要指标,决定了大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稳定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企业、个人,都应该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统一的就业观。总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田婧.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0.
[4]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夏芸(1988— ),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问题;策略
大学生就业是民生之本,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检验。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的利益与前途,而且关系到国家经济繁荣发展与社会秩序稳定。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整体就业率,已成为我国政府和高等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经济制约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追根溯源是受经济的制约。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占世界的25%,劳动力占25.5%,而土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左右。在这样的社会资源环境下,要想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难度可想而知。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在某些地区大学生就业待遇也有所提高,然而对经济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而言,不仅大学生的就业待遇较低,而且拥有的发展机会也很有限。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的就业增加了难度。
2.就业观念存在偏失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与价值观存在一定的偏失,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依据自身实际能力,而且往往对职业的选择具有一个较高的标准,从而减少了其自身就业的机会。
二、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当今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其中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和专业技能水平不足是两个最突出的问题。在追求良好就业条件、拥有较高收入的就业心理驱使下以及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学生在进行择业的过程中,往往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但因其自身专业技能水平不足,导致这类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就无法实现就业的梦想。这两种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策略
1.深化高校改革,加强人才培养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之一,而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场所,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与企业进行合作,实现高校教育质量与数量的并重,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性、综合性人才,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首先,高校要制定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只有了解市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与之吻合的专业课程,才能切实培养出社会市场需要的人才。高校要加强自身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分析与预测能力,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向市场提供稀缺性人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其次,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其积累社会经验。学校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科研、发明等。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综合素质,并且有些企业将其作为人才招聘的一个衡量标准。由此可见,综合素质水平与大学生的就业息息相关。学校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鼓励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对自我进行一个客观真实的评价,并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对自己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通过不断努力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3.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加就业机会,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就业条件,而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进入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学校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通过与企业联系、合作,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提前进入企业感受就业环境,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以增强其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此外,学校要大力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效率。只有大学生对就业环境有所了解,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才能提高就业的几率。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市场需要的重要指标,决定了大学生个人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是决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大学生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稳定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社会、高校还是企业、个人,都应该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正确、统一的就业观。总之,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杨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功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田婧.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10.
[4]李晓.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夏芸(1988— ),女,江苏淮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