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穹窿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的初次程控探讨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下丘脑穹窿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重度阿尔茨海默病(AD)的初次开机程控方案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9例重度AD患者,均采用下丘脑穹隆DBS治疗。术后复查头颅MRI以判断电极植入位置。术后4周,首先进行开机测试,电刺激方式为单极刺激,频率为130 Hz、脉宽为90 μs、电压为3 V。根据电极触点所在位置的相应功能,节选量表分项检测患者的情绪、记忆、计算、语言或交流及定向力,以判断最佳触点。之后保持该刺激模式。开机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同开机时节选量表分项检测患者的情绪、记忆、计算、语言及定向力,向患者陪护人询问其睡眠和社交能力情况。

结果

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无一例发生颅内出血、电极连接异常及伤口感染等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9例患者的电极均植入预设靶点位置。开机测试结果为,9例患者均未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心血管事件、刺激不能耐受等情况;其中1例情绪改善,2例记忆改善,存在严重精神问题的1例患者未明显加重,该例患者采用最优触点的双极刺激模式。开机后3个月随访,9例患者中,6例情绪改善,5例记忆改善,6例语言能力改善,3例社交能力出现改变,4例定向力出现改变,7例睡眠改善;但所有患者的计算能力均未见变化。

结论

初步提示DBS治疗重度AD患者早期有效,而开机程控时采用具有测试患者情绪、记忆、计算、语言或交流及定向力的方案是保证疗效的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2019年,由中国抗癫痫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合作编写的《成人弥漫性胶质瘤相关癫痫临床诊疗指南》发表于《Cancer Medicine》杂志。作为国际上首个胶质瘤相关癫痫领域的诊疗指南,该指南的发表充分体现了国际同行对我国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认可。为了加强国内同行对胶质瘤相关癫痫的深入理解,促进其临床诊疗的科学化、规范化,使更多患者受益,本文对指南提出的诊疗推荐意见做
期刊
目的评价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原发性全身型肌张力障碍(PGD)的长期效果,并探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04年12月至2013年4月行DBS治疗的21例PGD患者的临床资料。11例患者采用以丘脑底核(STN)为靶点的DBS(STN-DBS),10例患者行以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的DBS(GPi-DBS)。应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
目的探讨基于视觉定位的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电极植入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国产手术机器人辅助下行DBS,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记录植入电极在横向(x轴)和纵向(y轴)的距离偏差。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5例患者共植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血管性病变,与颅内囊状动脉瘤相比,其病死率高、预后差。由于BBA瘤壁薄、基底宽、部分瘤颈显示不清,使得临床医生面临巨大的挑战。目前,BBA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及开颅手术结合血管内治疗,但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诸多文献报道其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而且,血管内治疗的发展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善了BBA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本文将对颈内动脉BBA
期刊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测量颅内动静脉畸形(iAVM)的病灶与功能区的距离(LED)对手术相关神经功能障碍(SFD)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12月行显微手术切除术的96例i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的变化(差值≥1分)将患者分为SFD组17例,无SFD组79例。根据Spetzler-Martin(S-M
目的探讨应用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覆盖分支血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4年5月全国12家中心共同参与的Tubridge F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研究(PARAT)中的7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评价FD的即刻疗效和分支血管被覆盖的情况,联合使用弹簧圈栓塞的动脉瘤采用Raymond分级进行评估,单纯采用FD支架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例额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头颅CT平扫+三维重建确诊。4例患儿术中均采取额眶桥前移、双顶骨瓣成形替代额骨瓣的手术方式治疗。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无一例发生手术并发症。4例患儿随访9~20个月,术后外观改善满意,额角及颅腔容积均明显增大。
期刊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术中应用电生理学定位STN靶点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的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2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BIS监测下完成手术,均采用微电极纪录(MER)定位STN核团,术后复查MRI并与术前MRI融合,评估电极植入情况。结果22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立体脑电图电极植入在癫痫外科应用中的精准性、效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2月至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并行机器人辅助立体脑电图电极植入的2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简称机器人组);对照组为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采用CRW立体定向仪引导下行电极植入的2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简称立体定向组)。术后对两组患者行CT薄层连续平扫,并据此测量电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的颅内压波形参数与大脑半球肿胀(GCE)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识别和干预GCE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3 d记录其颅内压波形参数。根据术后是否发生GCE将aSAH患者分为GCE组(13例)和非GCE组(67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