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之拍案惊奇(上)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无足却能疾行,而且行动灵活,善于盘绕;蛇极耐饿,却又有很好的胃口,猎物的范围广泛;毒蛇的身体不算强大,却能致强敌于死命……凡此种种,使人既害怕又惊异。事实上,蛇不仅外表看上去与其他常见的动物迥然不同,而且的确在身体构造和生活习性方面有诸多的独到之处,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画蛇”可“添足”
  众所周知,蛇具有纤长之至的身体,但是却没有前后肢,因而产生了“画蛇添足”这一成语。
  的确,蛇类的附肢已退化或消失,只有少数种类,如蟒蛇,尚保留着后肢的痕迹。可是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他们确曾见到过有脚的蛇,只是它的脚平时不露出来而已。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们是把蛇的生殖器看成了它的脚。雄蛇的交接器是一对袋状的半阴茎,位于尾基内部,交配时翻出体外。当蛇受到较强刺激的时候,由于尾基部的肌肉收缩,就会把两条半阴茎压出体外,因而被人们误以为是“蛇脚”。
  不过,蛇的祖先其实是有脚的动物。蛇类是最后出现的爬行动物,最早见于白垩纪。就行动的特殊性来看,蛇类可能起源于穴居蜥蜴类,蛇蜥、蚓蜥等蛇型动物也许正是蜥蜴类体形演变为蛇类的实例。
  蛇类出土的化石不多,但科学家还是找到了一些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有足”蛇化石。法国科学家通过先进的同步辐射加速器,对一块发现于黎巴嫩的真足蛇化石进行了X光扫描。这块真足蛇化石藏身的古岩石距今已有9500万年历史。化石上的蛇身长50厘米,从表面上看只有一只脚,长约2厘米,但X光扫描的结果又发现了这只真足蛇的另一只脚。这只脚之所以不易被察觉,是因为它在岩石中发生了异化,其脚踝部分仅有4块骨头,而且没有脚趾,这说明真足蛇的足部已在当时呈现退化的趋势。这种蛇的形态与现代的陆生蜥蜴十分类似,而它所处的年代正好是蛇类从有足动物向无足动物进化的时期。
  科学家最近还发现,蛇足的消失是由于基因的变化引起的。科学家利用发出荧光的抗体来跟踪蟒胚胎中两种基因的表达。这两种基因属于HOX一类,可以控制骨架的生成。许多动物的HOX基因仅在骨架的一小段发生作用,蟒的HOX基因则不然,它在整个骨架都很活跃。这也就解释了蛇的纤细肢体的成因。
  科学家也发现了导致蛇失去前肢的基因,这种基因控制着前肢组织的生成,但它发生了改变而未能尽职。蟒的后肢尚未长成就失去了脊骨组织,在研究人员引入了其他组织的脊骨中控制生长的基因后,蟒的后肢在24小时内就增长了30%。由此可见,如果恢复其中一种基因的功能,蟒也可以长出后肢。到时,“画蛇”也可以“添足”了。不仅如此,这一发现或许还能解释为何其他动物,如鲸、鳗鱼和一些蜥蜴等也没有前后肢。
  “双头蛇”之谜
  蛇虽然无足,但有时却会有两个头。
  目前,我国和世界上已有不少地方发现过“双头蛇”,其中在我国发现的有红点锦蛇、白条锦蛇、蝮蛇等种类。例如,山东莱州就曾发现并捕捉到了一条极为罕见的“双头蛇”。这是一条黄底黑花的无毒蛇,体长约30厘米,头长约2厘米,双头合在一起宽约2.5厘米。头与头之间底部有“蹼”相连,两头最大分距可达3.1厘米。有趣的是,这两个蛇头可同时饮水,但却不见一起进食。它们各有“主见”,经常发生矛盾。有时一个蛇头想进洞,另一个蛇头却反对,二者互不相让,经过一番争执之后,失败的“头”才无可奈何地随着胜利的“头”而去。
  美国圣路易斯市的“世界水族馆”也曾饲养了一条罕见的双头灰鼠蛇。这条蛇名叫“我们”,具有双性生殖器官,成熟后的体长约为1.2米,宽约2.5厘米,身体呈白化,两个头部则为淡红色。一般双头蛇只有几个月的寿命,但由于“我们”的两个嘴都能进食并通往消化器官,再加上饲养人的悉心照料,它竟奇迹般地存活了8年才自然死亡。
  其实,双头蛇属于畸形动物,可能是基因突变所引起的,而其诱因则可能是胚胎在孵化时受到环境污染、温度变化,甚至放射性物质的照射等产生的影响,从而造成的畸形怪胎。
  “蛇吞象”的奥秘
  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有的一次可吞食几乎等于自身重量的食物,饱餐之后又可以在几天或十几天后再觅食。它的食物包括无脊椎动物中的蚯蚓、蛞蝓、蜗牛、昆虫、蜘蛛以及脊椎动物中的鱼、蝌蚪、蛙、蜥蜴、蛇、鸟、兽等,还有的蛇类特化为专食鸟蛋。
  蛇类对食物都是不经任何咀嚼而整体地囫囵吞下。较小的猎物捕捉后直接吞下;较大的猎物捕捉后先用身体缠住、缢缩,使其窒息死亡后再吞食。毒蛇则在将毒液注入猎物体内,使其中毒麻痹后方才吞食。
  “蛇吞象”是人们用来讽刺贪心不足的一个词汇,事实上,蛇类虽然不能“吞象”,但也经常吞食一些体型较大的猎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香港新界地区有一条蟒闯进牛栏,把一头出生刚4天、重约12千克的小牛吞了下去。在突尼斯与利比亚边界,人们发现在一条长8米、重1000千克的蟒的腹中竟有两只羊。
  蛇为什么能吞下比自己大几倍的动物呢?这是因为它们的体内有一套特殊的构造。最明显的是头骨的变化,其颅骨结构及其与下颚关联的方式因适应吞食大型食物而殊为特化,颊部的上、下颞弓均缺失无迹,无泪骨、轭骨和上翼骨。方骨松懈地与颅骨连结,周围缺乏膜性硬骨的束缚,因而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它的下颚的左、右两侧以韧带互连,可以左右展开,能造成蛇的嘴极度张大。人的嘴只能张大到30°的角度,可是蛇的嘴却可以张大到130°,甚至180°的角度。
  蛇吞食大型动物的时候,气管会被堵住吗?不会的。因为它喉头的开口处在口腔底部前方,这里也是气管开口的地方。蛇吞食猎物时,可以活动的喉头便伸到了口外,这样它就能自由呼吸,不必担心气管被堵住了。
  此外,蛇的消化道也相应地变成了一条与身体一致的直通管道,而且消化道的肌肉非常富有弹性,肋骨之间也是分离的。这样一来,它们吞食的体型较大的猎物就可以在消化道中畅行无阻了。
  不过,如果猎物太大,也会出现意外的情况。例如,前面提到的在香港发生的蟒吞小牛事件中,蟒的胃就被牛腿撑破了。在蟒吞食鳄的时候,也有被破肚子的现象发生。
  神秘的“第六感”
  蛇类的视觉器官不发达,只在近距离感知运动的物体时才有效。蛇的听觉也比较差,但沿地面传来的声波可以通过方骨和耳柱骨传进内耳,所以蛇对振动极为敏感,这也是为什么眼镜蛇能随着耍蛇人的音乐而起舞摆动。
  嗅觉才是蛇类所依靠的感觉。它们细长、分叉的舌上没有味蕾,但有丰富的黏液和许多的感觉小体。蛇不用张口舌头就可以自由伸缩进出,俗称“吐信子”,并能在口外左右前后摆动,然后将收集到的空气中的化学物质,再送入口腔顶部犁鼻器的两个囊内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产生嗅觉。
  更为厉害的是,一些蛇还进化出了一种人类所没有的感觉器官,可以感觉到周围环境中非常微弱的红外辐射,即热源,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为红外眼。例如,五步蛇、蝮蛇、竹叶青、烙铁头等蝮亚科的蛇,在头部的两侧、鼻孔与眼之间有两个凹陷的窝,称为“颊窝”。颊窝膜把颊窝分隔为外室和内室,颊窝膜的上面分布着三叉神经末梢。内室由一细管通向眼前角,借助一小孔与外界相通,孔口有括约肌,保持与外界环境相同的温度,外室的开口直接与外界相通,朝向发出温热的物体,接收它发射出来的热射线。这样内外室温度不同在膜上形成温差产生电动势,通过神经传导到中枢,产生感觉。颊窝不但可以在一定距离内分辨出千分之几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而且还能确定发出热辐射物体的位置,这对于夜间摄食更为有利。
  除颊窝外,蟒科的部分种类在唇部有唇窝,也是一种热测位器,能感知百分之几摄氏度的温差。蝰亚科的某些蛇类在鼻孔上方有一个小窝,其神经分布与颊窝相似。
  这些蛇类凭借这种“第六感”可以判断周围的动静,辨别是猎物还是敌害。因此,即使把这些蛇的眼睛蒙起来,它们也能准确追踪并捕捉到猎物,或者躲避敌害的侵扰。对蛇的颊窝的结构和功能的仿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应用到军事系统上了,例如著名的响尾蛇导弹等,就是根据蛇的红外眼——颊窝的原理研制成功的。
  【责任编辑】庞 云
其他文献
古代的“高考移民”    唐朝科举考试跟现在高考一样,各地录取率高低不等,有的地方考生多、录取的少,竞争激烈;有的地方则考生少、录取的多,轻轻松松就能考中。柳宗元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过:“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意思就是首都地区录取率非常高,一个长安城录取的人数竟然跟一个大省录取的人数差不多。  不光唐朝,两宋和明清也是这样。北宋时江南考生多而录取少,很难考中;北方考生少而录取多,容易
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那么,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DNA  人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是人体所有遗传信息的原始备份。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交的报告说,人类在基因上表现出的差异只有
“电一下”能抑制瘙痒  感到瘙痒人们都会忍不住抓挠,但经常抓挠会导致皮肤损伤,日本研究人员称,从外部向大脑施加微弱的电刺激,能抑制瘙痒感。此前有研究发现,大脑皮质的感觉运动区受到微弱电刺激能缓解疼痛。研究人员注意到,这个感觉运动区也能感知到瘙痒,于是利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法(通过微弱电流来控制大脑皮质兴奋程度),用人感觉不到的电流(1毫安)刺激受试者的感觉运动区,然后利用组胺在其手臂上制造瘙痒感,并让
对于“路痴”来说,电子地图及GPS导航系统是他们的福音。现在,印度一家公司又推出一种智能鞋,它可通过蓝牙连接智能手机地图应用程序,以震动方式为穿鞋者提供导航。此外,穿鞋者还可通过这款鞋子计算步数、卡路里消耗量等。然而,神经科学家提醒说,过度依赖电子导航的人,大脑海马体中的脑灰质变少,而那些每天都开车上路的出租车司机反而是增加的。海马体负责空间记忆和暂存信息,如果信息被多次使用,那么这些信息将被固化
很多科学家认为,除地球外,太阳系中任何一个星球存在生命的可能性都不大,而在太阳系外找到生命的可能性很大。一些科学家通过计算发现,宇宙中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行星。英国著名天文学家帕特里克摩尔爵士近期宣称,科学家将会在50年内找出证据,证明太阳系之外确实存在外星生物。他认为,太阳系外必定存在外星生命,但以人类目前的航天科技发展程度,尚无法有效与外星生命主动取得接触。  太阳系内存在生命可能性不大  科
冬季里,许多人家喜欢紧闭门窗,唯恐室内热量流失到外面。其实,长时间处于一种只有温暖而空气没有变化的环境中,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因为和无边无际的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室内外温差过大时,出入居室,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暖气病”就是例子。  怎样
土豆电池  以色列研究人员找到一种简单而巧妙的方法,把土豆做成电池,一颗土豆就能为一个LED灯泡提供40天的电能。研究人员检测了20种土豆的内部电阻,他们发现,只要把土豆煮上几分钟,土豆内部的有机组织就会分解,使电阻降低,电子流动更加自由,从而产生更多的电能。他们还将土豆切成了4~5片,中间夹着锌片和铜片,这能使电能输出提高10倍。成本分析显示,一块土豆电池(一个煮过的土豆加上锌、铜电极组成)所产
圣诞老人是圣诞节活动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传说他会在平安夜乘坐9头驯鹿拉着的雪橇去走访千家万户,给孩子们分送精美的礼物。给圣诞老人拉雪橇的9头驯鹿都有自己的名字:猛冲者、跳舞者、欢腾、悍妇、彗星、丘比特、大人物、闪电和红鼻子鲁道夫。其中红鼻子鲁道夫担任引路的领头者,它明亮的鼻子像灯塔一样穿透迷雾,不论遭遇到什么样的雨雪风霜,都不能阻止它们前进的步伐。  “车夫”驯鹿  在圣诞节的传说中,人们为什么会选
2014年还没有结束,专家们就已经盘点了年内在技术及相关领域具有革新意义的发明。一些发明已经进行了数年研究,它们代表着全新的科技发展趋势,并终将造福人类。  1.飘浮风力涡轮机  飘浮风力涡轮机外形怪异,好似一个长翅膀的巨型甜甜圈,它内装氦气,中央采用类似螺旋推进器的叶片。在距地面300米以上的高空,这种涡轮机的发电能力超过地面上的涡轮机,因为高空的风力更大同时更稳定。飘浮风力涡轮机由几名麻省理工
人脚功能仍似猿  基于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人类的足部构造及其用力机制与猿类大不相同。最近,一个由英国、日本、比利时等国研究人员组成的小组发表报告,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他们用压力感应跑步机详细记录了超过2.5万名志愿者的足部用力参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虽然已经告别丛林生活很长时间,但人类足部的灵活性以及行走时的用力机制与近亲黑猩猩等猿类十分相似,有许多参数甚至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