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的改革理论为出发点,在着眼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且兼顾学生能力开发和未来发展的同时,充分考虑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和低段数学概念课课型特点,以《角的初步认识》实际教学为例,对小学低段数学概念课自主课堂教学特点进行了探讨,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操作模式,即“激发探究—信息反馈—直观感知—自主探究—当堂达标—效果反馈—扣标整合”。
【关键词】数学 概念课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主体参与地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案导学”的理念下,我也在低段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现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小学低段数学概念课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
“学案导学”的教学精髓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及数学概念课课型特点,我在低段数学概念教学中主要采用“激发探究—信息反馈—直观感知—自主探究—当堂达标—效果反馈—扣标整合”的教学模式,效果比较理想。
一、激发探究:创设情境,以旧拓新,激发学习兴趣
“以旧带新”可以有效缓减学生接受新知的难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诱使学生的思维能在新旧矛盾的焦点上迅速展开组建新的认知结构。课伊始,借助主题图呈现情境:看!校园里有老师、同学们、修剪花草的叔叔。观察,有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请你指出来。在这些认识的平面图形中,你能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吗?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揭示出今天要学习的课题——角。活动加强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角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是构成直线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信息反馈:设疑引欲,依据疑难信息反馈,尝试解疑
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地“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振”,思维能力和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注重知情相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在新授知识前,先让学生指出国旗的四个角,学生凭直觉肯定指着四个顶点,对信息及时反馈并准确指正:“这不是角,这是顶点。”同时设疑:“那么究竟哪儿才是角呢?”提问中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东西,使学生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那种稳定的兴趣激发出来。
三、直观感知:加强直观,丰富感知,增强概念理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促使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转化。学生拿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鼓励学生用手去注意、观察折的角,在摸点时感觉“刺人、戳手、尖尖的”,摸边时感觉“直直的、平平的”,形成触觉的愉悦表象,加深“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理解。
四、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引发思维,主动学习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让学生主动尝试,通过一个“变变变”的游戏:将活动角变出一个较大的角,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学生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将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怎么做?学生把边合拢一点,角就可以变小点。再动手操作比较活动角的大小,同时剪去角的两边,角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五、当堂达标:引导自学,主动参与,尝试画角
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机会,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理解概念自己试画:“怎么画?有什么就画什么。打开课本39页例2,大声地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指导学生将书中“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用直尺勾画下来,同时抓住关键词句“从一个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初步培养学生读书及记录的良好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相关符号。
六、效果反馈:实践训练,巩固概念理解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性练习:(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判断角,说明理由。本质属性的掌握是学生认知的成功,也是思维灵活性的保证,在比较、辨析中使概念深化,反馈目标落实。(2)数数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有几个角。在巩固角的知识基础上,联系到几何图形中。拓展练习:将一张长方形纸,随便折一次,剪掉,然后看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七、扣标整合:反思总结,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概念理解。“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借助小学低段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积极反思课堂教学,初步探索了概念课自主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数学课堂教學效益的提高,真正需要我们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向着优质、高效的自主课堂转变。
四川省科学城春蕾学校第三校区
【关键词】数学 概念课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理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这一切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主体参与地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学案导学”的理念下,我也在低段数学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现以《角的初步认识》为例谈谈小学低段数学概念课自主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
“学案导学”的教学精髓就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根据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以及数学概念课课型特点,我在低段数学概念教学中主要采用“激发探究—信息反馈—直观感知—自主探究—当堂达标—效果反馈—扣标整合”的教学模式,效果比较理想。
一、激发探究:创设情境,以旧拓新,激发学习兴趣
“以旧带新”可以有效缓减学生接受新知的难度,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诱使学生的思维能在新旧矛盾的焦点上迅速展开组建新的认知结构。课伊始,借助主题图呈现情境:看!校园里有老师、同学们、修剪花草的叔叔。观察,有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吗?请你指出来。在这些认识的平面图形中,你能用四根小棒摆一个吗?现在拿走一根小棒,再摆一摆又会是什么图形?接着再拿走一根,像这样的图形又叫什么呢?揭示出今天要学习的课题——角。活动加强了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感悟角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是构成直线图形的基本元素之一,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信息反馈:设疑引欲,依据疑难信息反馈,尝试解疑
教学中,教师通过积极地“导”,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振”,思维能力和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注重知情相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在新授知识前,先让学生指出国旗的四个角,学生凭直觉肯定指着四个顶点,对信息及时反馈并准确指正:“这不是角,这是顶点。”同时设疑:“那么究竟哪儿才是角呢?”提问中包含一定“份额”的已知东西,又包含一定“份额”的未知东西,使学生建立在思维本质上那种稳定的兴趣激发出来。
三、直观感知:加强直观,丰富感知,增强概念理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让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促使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转化。学生拿出圆形纸片,“这张纸上有角吗?”“开动小脑筋,动手折一个角,试试吧。”鼓励学生用手去注意、观察折的角,在摸点时感觉“刺人、戳手、尖尖的”,摸边时感觉“直直的、平平的”,形成触觉的愉悦表象,加深“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理解。
四、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引发思维,主动学习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首先通过调动学生观察、动手制作角,让学生主动尝试,通过一个“变变变”的游戏:将活动角变出一个较大的角,变大点?你是怎么做的?学生把边叉开一点,角就可以变大点。再将手上的角变小点,再变小点,又怎么做?学生把边合拢一点,角就可以变小点。再动手操作比较活动角的大小,同时剪去角的两边,角有怎样的变化?让学生自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五、当堂达标:引导自学,主动参与,尝试画角
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机会,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通过理解概念自己试画:“怎么画?有什么就画什么。打开课本39页例2,大声地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指导学生将书中“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用直尺勾画下来,同时抓住关键词句“从一个点起”、“向不同的方向”,初步培养学生读书及记录的良好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相关符号。
六、效果反馈:实践训练,巩固概念理解
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针对性练习:(1)投影展示各种图形,判断角,说明理由。本质属性的掌握是学生认知的成功,也是思维灵活性的保证,在比较、辨析中使概念深化,反馈目标落实。(2)数数正方形、三角形、梯形有几个角。在巩固角的知识基础上,联系到几何图形中。拓展练习:将一张长方形纸,随便折一次,剪掉,然后看剩下的部分有几个角?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教师讲评,重点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补偿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面向全体教,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七、扣标整合:反思总结,形成网络
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概念理解。“你们今天和角交了朋友,都有些什么收获呢?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 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及时反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借助小学低段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积极反思课堂教学,初步探索了概念课自主课堂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向发展,数学课堂教學效益的提高,真正需要我们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地推进课堂教学向着优质、高效的自主课堂转变。
四川省科学城春蕾学校第三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