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也需要艺术性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_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注定是一个活泼、灵动、精彩、生成的过程,这样的过程更应该讲究艺术,小学数学课堂尤其需要这种艺术,没有艺术性的,单调、呆板的课堂学习注定是低效的.艺术性不是数学以外其他学科的专利,数学课也需要艺术性.有了艺术性才有观赏性,才能让人回味无穷.那么数学课为什么要有艺术性,怎样使自己的课有一点艺术性?这里做一点探索.
  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是实现数学教学艺术的基础和前提
  一个教师首先要熟悉所教的教材,即教学内容,数学课堂的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的.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不钻研教材就没有好的方法,这是所有上好课老师的共同体会.任何一节内容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时很难找到好的教的方法的.但当我们反复读教材,读了若干遍后,知道了每个题目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方法也常常随之产生.要读数学书,像语文老师一样“啃书”,会读、会诵、会背、会理解、会计算、会画图、会讲解,如此这番才能合理解读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数学教师研读教材一定要深.这点是我的与众不同的观点.
  很多人喜欢在教学时更换教材上的例题.我的建议是一定先研读教材,不要轻易换例题.一次我执教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课本上的例题是“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跳绳的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例题在教学中的意图很明显,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出两个算式,进而得出加法交换律.第二个问题则为加法集合律的教学铺垫.我本打算这样改的:课的开始是奥运会上三面国旗同时升起,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得出,中国在本次奥运会上的奖牌榜“金牌51枚,银牌21枚,铜牌28枚”,提出问题“金牌和银牌一共有多少枚?一共有多少枚奖牌?”.这样改自己开始认为很得意,后来经过反复研读和推敲教材发现,我改编题目的两个问题很平庸,至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不关注,它的研究价值远远赶不上课本问题.第二个问题,大家早已知道,无需计算,也没有太多的研究必要,而且课本上的“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在列式时,(28 17) 2328 (17 23)每一步算式的意义都非常的清楚.为学生理解集合律铺垫的好.经过再三权衡,我觉得课本上的例题好,不但把两个问题置于同一情境,而且对学生理解新知提供了相当易于操作的空间.故我在教学中仍选择了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
  二、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是实现数学教学艺术必然条件
  我们面对的学生不是装知识的口袋,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学生是活的.他们不但需要知识而且需要理解和尊重,需要肯定和激励.具体到每个人有最需要什么,这就需要老师的观察和理解,需要和学生进行密切的接触和交流.共性的东西是一致的,即人人需要理解和尊重,没有理解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谈不上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如果我们不能体察到学生的内心,不能站到学生的立场上讲话,会怎样呢?即使我们解释了,也只能在他的心中留下一个概念化得模糊的答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那些始终不会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不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才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爱才会具体而丰富,才会无处不在,才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满温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课堂上才会有民主,才会有情趣,教师的教学流程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效,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更是善待学生的艺术.心中藏着爱意和善意,有着民主和尊重,它一定会自然的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至高的教学境界,一种至美的教学艺术.
  三、数学教学艺术来自老师的教学修养
  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首先是一个会学习的人,要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的个人教学修养不可缺少.
  讲的艺术即表达的艺术,教师需要讲究表达的艺术.数学课中教师的讲解要自然、口语化,有时也需要慷慨激昂,来点抒情,带的语文色彩,多数情况下要娓娓道来.这样学生听起来亲切,容易理解,容易接受.教师需要根据讲解的内容和学生的听讲状况与情绪来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并决定讲话的轻重缓急.即使学生听得很专心,有时也需要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因为用一种语调说话,学生容易产生疲劳.
  课堂上,有时需要老师讲,每个环节之间需要老师来串联.凡当讲的,需要一字一顿地把每个字送到学生的耳朵里,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精当的讲解也是一种资源,充分的利用好这种资源可以让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讲解到重要的地方,教师需要组织一下教学,给学生提个醒,或用目光环视一下全班.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地方,其实也是一种艺术.
  演的艺术,课堂不但要求教师会讲,而且要求老师会演.在教学相遇问题时,除了利用学具进行演示外,教师可以用口技模范发动机的声音,学生肯定很高兴.数学课中的演示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的,恰到好处的演示可以让很多数学难题迎刃而解.
  评的艺术,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提示与批评、表扬与激励等手段会伴随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这方面不知要说多少话.批评与表扬也要讲究艺术.一名学生答错了,另一位答对了,如果说:“你错了,他对了.”这样太直白,说错的学生会有些难堪.如果说:“他对了,但要是没有你的发言,他的发言不会这么快说出来.”这样讲,说错的学生肯定会舒服一些.
其他文献
提出了模糊控制变权法多因素决策的自适应DRR算法(VWADRR)———一种改进的亏损轮询调度算法(DRR)。算法应用在调度多个媒体数据流队列时。算法基于模糊控制理论中的多因素决策,
为研究双轴受压反对称角铺设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后屈曲和模态跳迁性能,由渐近修正几何非线性理论推导其双耦合四阶控制偏微分方程(即协调方程和动态控制方程);通过采用广义Galerk
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与质子交换燃料电池(SOFC—PEM)联合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操作参数作为不确定参数,采用基于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法的不确定分析方法,即包括以适宜的概率分
教好每一堂课的前提是扎实备好课,做到心中有数. 这是对一名老师起码的要求. 我也不例外,在教学“圆锥体积”前,我认真钻研了教材,分析了大纲,摸准了学生认识的难点之处,写出了详实、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圆锥体积”的教学,历来是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而学生听得昏头昏脑,实际运用更是无所适从,可谓教学效果真是事倍功半. 基于这种现象,我经过冥思苦想,阅读大量的资料,借鉴别人有用的经验,想
针对旋转机械故障诊断过程中故障知识相互关联的过程难以用传统机器学习模型快速得到全面的典型故障数据,提出一种免疫遗传算法(immune genetic algorithm,IGA)优化Elman神经网络
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是高中数学题中一种常见题型,多数学生感到迷茫.通过建立不等式探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是每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建立不等式的途径,用一副数学对联来概括: 已有基本不等式,三边有界判别式,数形结合找临界,建立函数自内外.以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题设中已有的不等式建立不等关系  若题设中已有关于其中一个参数的不等式,则只要考虑能否找到所求参数和已知参数之间
结合国内外岩溶隧道修建过程中涌、突水灾害的特征分析,将大体量且有一定静储量的高压岩溶水瞬间释放,并伴随突泥、突巨石的特殊涌水定义为岩溶溃水;基于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特大
在司法鉴定时间中遇到的涉及笔迹鉴定案件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其中出现了大量字迹较少,且具有一定伪装的物证字迹,这些字迹的往往笔画简单,特征表现不明显,采用常规方
描述反应器内团块、粉粒或液滴内的传质都离不开扩散方程。获得工程上可利用的扩散方程的近似解,既是实践需要,也是理论发展方向之一。在给出对有限长度区间内扩散方程进行稳态
首次将自蔓延高温合成法(self—propagating high—temperature synthesis,SHS)用于锰铝中间合金的制备。采用Miedema生成热模型、金属间化合物的双参数模型估算了锰铝中间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