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课的教学更接近“科学”

来源 :教材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tra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有的探究问题不是科学问题”“指导学生探究的方法是非科学的方法”“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过程”等“非科学”的现象。我们认为,科学的真谛是探索,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去做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从中体验、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科学家研究所用的方法,从而让科学课堂更接近“科学”。
  笔者以《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此课也是笔者于2011年3月送教民工子弟小学的公开课)为例,谈谈我认识并实践中的科学课。 
  一、有合适的科学问题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教师应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通过比较,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一般来说,可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是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我们认为,科学问题不必拘泥于是否一定要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提出不是机械的程式和僵化的教条,科学方法应是多元的、创新的、开放的。我们只有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特点选择或引导合适的科学问题,才能让我们的科学教学更具科学性,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中有两个实验——“沙豆混合”和“白糖加热”。这两个实验,我觉得都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如,“沙豆混合”实验,教师可直接提出“如果我们把黄豆与沙子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它们会发生变化吗”,引导学生在猜测中“揭题”。对于“白糖加热”实验,教师在出示白糖后,可直接提出“如果给白糖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猜测。这样的切入开门见山,节省时间,可以预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究。 
  二、有逻辑的科学过程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在前一课观察了一些物质的变化之后,继续深入观察物质的变化,并且通过观察“豆和沙的分离”“加热白糖”的变化,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重点是能够正确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难点是观察物质变化的过程,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而“加热白糖”实验则是解决本课重点的典型实验。我们可以通过如下设计达成有逻辑的科学过程:
  师:这里有种物质是白糖,如果给白糖加热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猜测。
  师:都有想法,好,小组讨论一下,并把我们的想法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生:分组讨论,并记录白糖的特点和预测加热后的变化。
  师:说说你们的预测。
  生:分组汇报。
  师:我给你们准备了这些材料,你觉得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课件出示材料)
  生:设计实验。
  师:你们觉得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生:我觉得白糖还要再留一点,用来做对比。
  生:加热勺子上,应该还要包一层。
  师:老师也有几点需要学生注意(投影):放入一小勺糖;手持勺子最外端;用蜡烛外焰加热;实验完成后的勺子放在托盘上,不能直接放在桌子上。
  生:分组加热白糖实验。
  师:白糖加热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交流汇报一下。
  生: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答出——发生了明显变化。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把发现再次进行整理一下。课件出示:形态、颜色、气味等变化。
  师:引导学生回忆——沙子和豆子混合后的变化和糖加热后的变化有什么不一样?
  生:略
  师:小结——白糖加热后发生了这么多明显的变化,你觉得现在我们汤匙里这个黑黑的物质还是不是原来的白糖呢?
  生:不是白糖了,是一种新的物质。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在设计“加热白糖”这个实验时,我尽量让学生经历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学生分组实验——全班交流研讨——师生归纳总结”的典型过程,整个过程注重“过程的科学”,也注重“结论的正确”。
  同时,研究科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前教师无法做出完全的预设,需要根据实际做出适当的调整,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比如,针对“沙豆混合”实验中学生的表现,在发放“加热白糖”实验记录表中,也分了以下两个表格,通过分层设计记录表来实现更好的探究。
  我们认为,科学是尊重事实的,科学对结论也是谨慎的。让孩子们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而获得客观事实、正确结论的前提是获取过程要科学,推导要合乎逻辑。在我们看来,科学课堂不仅要努力避免将伪科学引入课堂,还要善于指导学生去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帮助他们分清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念,什么是不相关的事实,什么是相关的证据,只有这样,才可能从小培养好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有科学的文化特质
  其实从送教的《物质产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来说,笔者想传递这样一种科学的文化特质——倡民主、重证据、尚理性、讲规则、求质疑的探究式科学课堂文化。
  1.民主意识
  科学课堂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主动摄取、积极建构的场景,而不是任由教师随意塑造、强制灌输。教师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是起支配、控制和主宰作用,不是去强迫或命令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应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积极的情感,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民主意识也必将是科学课堂的文化特质之一。
  如,每每在课堂中碰到争议时,我总是耐心地倾听,引导,而不是做出判断,最终的每一个判断都力争让孩子们得出,始终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在探究,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实证意识
  科学的本质是实证的,实证意识是小学生重要的科学素养之一。科学必须用事实说话;科学结论必须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科学的实证包括证实和证伪;科学过程和理论必须是可重复的。
  在设计“沙豆混合”实验时,当教师提出“如果我们把沙子和黄豆混合,你们觉得会发生变化吗”的疑问时,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学生的经验使然。可以说这样的混合,学生有生活经验,做不做实验都能得出科学结果。然而,我们的课堂要指向什么呢?我想那就是通过课堂中的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挖掘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科学的实证性还告诉我们:科学要以事实说话,结论必须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证据基础上,任何一种牵强的、没有得到实证的结论都是不科学的。比如,“白糖加热”实验中,因为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像放糖的数量、用蜡烛加热时的主客观因素等差异,或许最终看到的实验现象会有所差异,有些还在冒泡,有些已经烧干,有些还成“焦煳状”等等,关键不在于现象的结果是一样,其实学生通过探究所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最终结论,结论的程度和方式也应该是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最终应该以学生在本组观察到实验现象为基础,进而通过与“沙豆混合”比较,发现“冒烟了,烟是一种新的物质”等不同的现象,推导出实验后的糖已经不是先前的糖了,已经生成或变成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了,从而得出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3.质疑意识
  我们认为,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多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的时候,才真正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开始。因此,课堂上教师除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外,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又是其中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科学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为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质疑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素养。
  如,在“白糖加热”实验结束后,通过师生讨论,归纳了“白糖加热”实验是有明显变化的,并知道了产生了像烟等新的物质,是化学变化。但有的同学就提出不同的观点,认为“‘白糖加热’也是物理变化”。面对这样的质疑,我并没有制止而是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说,并追问:“你的依据在哪里?”这位学生说:“当我们加热白糖时,白糖融化成了液体,这是糖水,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这就是物理变化。”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定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同时引领学生思考:“在化学变化中,会不会有物理变化的产生?”并出示“蜡烛燃烧”的投影片让学生观察,于是,让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即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会伴随着物理变化。其实,“实验出现有争议的结果”在科学课堂里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遇到了就该跟学生一起以事实为依据,并引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但了解了知识,还深深地体验到敢于提问题的乐趣。相信学生有了这一经历,今后肯定会更乐问、善问。
  4.规则意识
  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则显得更为重要,这也是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
  作为第一次在实验室做实验的民工子弟学生,他们一进课堂,在四五十位教师听课的情境下,就将我为他们准备的实验材料从抽屉中“翻上”了实验桌,这是始料未及的。面对这样一群规则意识淡薄、对实验充满好奇的学生,规则也就成为课堂正常有序的最基本保证了。当我给他们“好奇”小会儿后,用表扬的语气说:“同学们很兴奋,都把实验材料拿到桌上来了,看来大家急于研究了,很棒!”同时,我指出了科学实验的课堂应该遵守什么规则?并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分工、记录、倾听、表达和独立思考等简洁明了的规则,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愿意执行自己承诺过的规则。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还要做个有心人。比如,在“沙豆混合”实验后我及时回收了实验材料;“白糖加热”过程中看到有些小组用在用火柴玩起燃烧游戏,我就在巡视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不守规则的做法,还通过回收相关无用的器材来解决问题,避免因为器材影响学生的观察、记录、交流和思考等。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发展,对于学生的发展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科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便是关于“科学”的本质,我们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科学结论,更应该关注这个结论是不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真正的科学结论,以及其蕴含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让科学课充满浓浓的“科学味”,应该是每一位科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浙江桐乡市石门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和座谈的方法获取研究资料,以1980年—2000年出生为代表的“80后青少年”为主要对象,为了更好地展现我市青少年信仰的情况,作为调查的补充,我们还在市直和区县各选择一所学校进行了座谈。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200份,回收3085份。调查范围包括本市在校大中专生、初高中生、小学生。男女构成为:男1438人,占46.61%;女1632人,占52.9%;未标记性别为15人,占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特定的问题入手,用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自主开展探究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的学习活动。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关照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
期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Th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这是流传在哈佛大学师生中的一句名言。其含义是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重视“提出问题”,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
期刊
“自古至今,一篇篇名诗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大家墨客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于漪老师的一席话,真挚而中肯地告诫我们,“本真”是文章的生命与灵魂。中学生要想创作出真正的“美文”,其真我与真情便成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灵魂,故而,中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应该在回归本色、写出真意的“灵魂”之处下足功夫。  意欲使中学生的作品回归本色、写出真意,应当从以下3个主要方面做出
期刊
有班主任经历的教师都很清楚,学校班级管理中,平行班的班级管理具有很大的难度,这是因为平行班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最主要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相对比较差,究其原因,其实是这些学生的规则意识差。    一、规则和规则意识    何谓规则?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是人与人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彼此的约定。遵守规则是个体的人要立
期刊
“记得去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系着我的梦幻你的童心;今年三月三,我在你的邮箱留言,明年的三月三呢?彩云会把我的祝福带给你”。  我品味这梦幻般的“留言”,感慨万千,这是我历任班主任影响最深的九(1)班学生,全班48人,在班序上只能排在第三,全班成员一度因此而感到“羞于见人”。然而时隔不久,这个班的学生就把头高高“扬”了起来,并且发展到“一提起(1)班,我的腰板儿直”:“真的当上(1)班的一员,仿
期刊
水火箭作为学校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之研究性学习经久不衰,它适合不同学段的人群,从小学到大学都适合。水火箭除了其趣味性、观赏性以外,还蕴含了很多的物理知识。    一、用水火箭引入物理概念    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表明: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目前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症结之一就在于物理概念教学没有搞好。在某些物理概念教学时,可以利用水火箭,对高度浓缩
期刊
新课程实施后,小学数学教材实行了“一纲多本”的政策,各种版本的教材围绕课程标准展开,各具特色、个性,也各具优劣。四川教育专家查有梁教授认为: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他的观点与笔者不谋而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对比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版本中的生长点、难点的处理、习题设置等,从而选取最适合本班学生学、利于教师导的教、学法,达到整合教材资源的目的。  “
期刊
语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学科,有人曾说过,在优质课中展示最好的是语文课,展示最差的也是语文课。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就犹如那一枝独秀,花样翻新不断,各类新人新事层出不穷,教学状况可谓甚为壮观。  当大家都在揣摩如何教语文时,我们是否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去看看,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我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当以生为本,再现三个“真实”:以生为本,创设真实的自主;以生为本,组织真实的活
期刊
家长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委员会是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优化组合的强效粘合剂,是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完美联结的纽带。我校积极贯彻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自身实际,不断探索家长委员会科学建设和高效工作机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我校家委会工作已经步入正轨,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辅助引导,健全机构    为了保证家委会的独立性地位,我校在家委会组建过程中坚持遵循高度重视、精心准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