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高新技术创析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将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成三方面,依次分析了企业网络、知识和社会资本对它的影响,然后评价相关研究并对今后研究趋向进行了适当展望,以期对提升企业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 绩效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39-01
一、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在当今世界,网络发展,知识变更,资源配置,时刻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本文将从以下企业网络、知识、社会资本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述评。
1.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应用愈加广泛,网络在技术更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H agedoorn(2006)Dittrich 和 Duysters, (2007)。郑海涛(2011)基于集群企业,研究出了企业网络的整体结构对技术创新绩效是正向影响,但是在某些较小的企业中,没有这样的关系。还证实了企业网络强度、密度、中心度和成员间的互惠程度这四个网络特性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网络成员的非重复程度则是直接的负相关的作用。张霞蓉(2012)以广东省民营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小规模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整合能力较弱,网络互惠程度对绩效没有直接的关系。嵇登科(2006)和钱锡红(2010)认为,在完全不考虑网络各个维度和知识资源吸收能力之间的影响下,网络规模、网络位置会大大有利于它的提升。总之,网络整体结构对技术创新有明显地促进作用,但网络结构特征的某些方面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要想更快提升它,网络规模和网络位置等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
2.企业知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知识基础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甚是复杂的,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专门化、多样化和整合化都会产生一些影响(M alerba,Orsenigo,1993)。如果企业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有所不同(Brusoni,2003)。中国的刘岩(2011,2012,2014)等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为证,虽然有力地证实知识基础的深度、分解性均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明确的倒 U 型的关系,但没有探究出知识网络中心性与它的关系,这需要学者的进一步的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学者Nonaka和 Takeuchi(1995)等认为,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是一个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王天力(2013)从企业的整个产品研发生产过程出发,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够延伸企业的技术的深度、宽度和广度,启迪出新的想法,增强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技能,实现企业技术更新,从而有效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而朱洪波(2015)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详细地探索出隐性知识获取的两个维度:认知型和技能型,均与创新绩效是促进作用,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由此可见,在这一分支的学者,认为企业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但是具体的关系还未证实,是完全正相关,还是倒 U 性关系,这需要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另外一些学者 Rodcoom bs和 chhardH ully(2002)等阐明了企业知识中的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张海波(2011)基于知识管理的阶段性,认为在管理知识的全过程,知识的取得、整合和更新是知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构建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方法来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有效地达到知识的贡献和充分利用,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而徐巧铃(2013)以知识管理能力的视角出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证实了知识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是正向的影响。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作用。
3.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M azzantiet.al. (2005)认为只要企业研发创新,无论什么时候,社会资本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海涛(2011)认为在集群中,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不仅有助于获取各种创新所需的资源,还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吴晓路(2011)通过 161 份的问卷调查,以知识创造充当中介作用,从外部资本的认知维、关系维、结构维证实了这三者都与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但是与结构维相比,剩余两个纬度对它的正向关系比较弱。沈晓丽(2012)等证实了外部社会资本对它有正相关的影响。尽管一些学者探究出了外部社会资本对它是正向的促进作用,然而社会资本中的内部部分对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舒丽涛(2012)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除了清晰地阐述了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的内涵,还发现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均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是正向的关系。但是两者通过不同的中介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主要是以各个方面的获取为中介,而内部社会资本则是通过共享。关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它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两者的关系并不特别清楚,还需要学者继续探讨。
4.其它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外,环境规制、市场政府导向、战略等对其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在环境规制方面,殷宝庆(2013)认为,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公众舆论压力、加大规制的力度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激励的作用。在市场和政府导向方面,郭净等(2014)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证实了市场和政府导向都对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正向的关系,若二者交叉作用,相辅相成,更能大大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在创新中,这些次要因素的作用依然不能轻视。因为,在未来,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一些在次要位置的因素可能逐渐变为主要的,故学者应加以重视。
二、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因素的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从而能够推进这一领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首先,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注重企业网络、企业知识和企业社会资本等单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过程。实际上,在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各方面可能存在着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未来研究应该重点探究两者的交互作用和多者的综合效应。其次,单个成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的研究还需更深入的探讨,理清他们之间呈现出的具体关系。最后,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以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类企业为对象,探索对象未免有些单一,忽视了像资源型等别的类型企业,未来研究可以拓展至其它行业。
无论哪种影响因素,都是通过知识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来实现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积极运用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各个成分之间的综合作用,有效激励技术创新,大大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勇,朱桂龙,肖丁丁.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流动与创新—基于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14,07,1046-1053.
[2]刘岩,蔡虹,张洁.企业技术合作、知识基础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59-64.
[3]牟超兰.顾客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97-101.
[4]陶菊颖.企业网络中心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J].信息技术,2013,06,147-150.
[5]曾德明,周涛.企业知识基础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知识元素间关系维度新视角[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0,80-87.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技术创新 绩效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39-01
一、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在当今世界,网络发展,知识变更,资源配置,时刻影响着技术创新绩效。本文将从以下企业网络、知识、社会资本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述评。
1.企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随着网络快速发展,应用愈加广泛,网络在技术更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H agedoorn(2006)Dittrich 和 Duysters, (2007)。郑海涛(2011)基于集群企业,研究出了企业网络的整体结构对技术创新绩效是正向影响,但是在某些较小的企业中,没有这样的关系。还证实了企业网络强度、密度、中心度和成员间的互惠程度这四个网络特性对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明显的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网络成员的非重复程度则是直接的负相关的作用。张霞蓉(2012)以广东省民营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小规模企业由于自身规模的限制,整合能力较弱,网络互惠程度对绩效没有直接的关系。嵇登科(2006)和钱锡红(2010)认为,在完全不考虑网络各个维度和知识资源吸收能力之间的影响下,网络规模、网络位置会大大有利于它的提升。总之,网络整体结构对技术创新有明显地促进作用,但网络结构特征的某些方面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要想更快提升它,网络规模和网络位置等也是不可轻视的因素。
2.企业知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知识基础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的角色甚是复杂的,它对技术创新活动的专门化、多样化和整合化都会产生一些影响(M alerba,Orsenigo,1993)。如果企业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那么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有所不同(Brusoni,2003)。中国的刘岩(2011,2012,2014)等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为证,虽然有力地证实知识基础的深度、分解性均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出明确的倒 U 型的关系,但没有探究出知识网络中心性与它的关系,这需要学者的进一步的研究。与此同时,一些学者Nonaka和 Takeuchi(1995)等认为,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是一个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王天力(2013)从企业的整个产品研发生产过程出发,认为隐性知识的获取,能够延伸企业的技术的深度、宽度和广度,启迪出新的想法,增强企业新产品研发的技能,实现企业技术更新,从而有效提高技术创新绩效。而朱洪波(2015)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详细地探索出隐性知识获取的两个维度:认知型和技能型,均与创新绩效是促进作用,存在着正向的影响关系。由此可见,在这一分支的学者,认为企业隐性知识对技术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但是具体的关系还未证实,是完全正相关,还是倒 U 性关系,这需要学者更深入的研究。另外一些学者 Rodcoom bs和 chhardH ully(2002)等阐明了企业知识中的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影响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张海波(2011)基于知识管理的阶段性,认为在管理知识的全过程,知识的取得、整合和更新是知识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并通过构建知识库、知识地图等方法来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有效地达到知识的贡献和充分利用,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而徐巧铃(2013)以知识管理能力的视角出发,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证实了知识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是正向的影响。可以看出,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是积极的促进作用。
3.企业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M azzantiet.al. (2005)认为只要企业研发创新,无论什么时候,社会资本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海涛(2011)认为在集群中,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不仅有助于获取各种创新所需的资源,还有利于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动。吴晓路(2011)通过 161 份的问卷调查,以知识创造充当中介作用,从外部资本的认知维、关系维、结构维证实了这三者都与技术创新绩效有正向的影响,但是与结构维相比,剩余两个纬度对它的正向关系比较弱。沈晓丽(2012)等证实了外部社会资本对它有正相关的影响。尽管一些学者探究出了外部社会资本对它是正向的促进作用,然而社会资本中的内部部分对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舒丽涛(2012)以通信设备制造业为研究对象,除了清晰地阐述了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的内涵,还发现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均与技术创新绩效之间是正向的关系。但是两者通过不同的中介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主要是以各个方面的获取为中介,而内部社会资本则是通过共享。关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它的影响的研究比较少,两者的关系并不特别清楚,还需要学者继续探讨。
4.其它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除了上述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外,环境规制、市场政府导向、战略等对其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在环境规制方面,殷宝庆(2013)认为,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公众舆论压力、加大规制的力度等方式,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激励的作用。在市场和政府导向方面,郭净等(2014)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证实了市场和政府导向都对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直接正向的关系,若二者交叉作用,相辅相成,更能大大提升技术创新绩效。在创新中,这些次要因素的作用依然不能轻视。因为,在未来,环境的变化会使得一些在次要位置的因素可能逐渐变为主要的,故学者应加以重视。
二、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影响技术创新绩效因素的大量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全方位的回顾,从而能够推进这一领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首先,国内外学者在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比较注重企业网络、企业知识和企业社会资本等单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过程。实际上,在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各方面可能存在着抑制或者促进作用。未来研究应该重点探究两者的交互作用和多者的综合效应。其次,单个成分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作用的研究还需更深入的探讨,理清他们之间呈现出的具体关系。最后,现有研究更多的是以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类企业为对象,探索对象未免有些单一,忽视了像资源型等别的类型企业,未来研究可以拓展至其它行业。
无论哪种影响因素,都是通过知识和资源的有效整合的途径,来实现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积极运用研究成果,充分发挥各个成分之间的综合作用,有效激励技术创新,大大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勇,朱桂龙,肖丁丁.内部社会资本、知识流动与创新—基于省级技术中心企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研究,2014,07,1046-1053.
[2]刘岩,蔡虹,张洁.企业技术合作、知识基础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1,59-64.
[3]牟超兰.顾客知识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97-101.
[4]陶菊颖.企业网络中心性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组织学习能力的中介作用[J].信息技术,2013,06,147-150.
[5]曾德明,周涛.企业知识基础结构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知识元素间关系维度新视角[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10,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