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后裔讲述百年家训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esh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争议和个人魅力的晚清重臣。据初步统计,李氏家族现存后人约两万人,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些后辈中,出现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笔者经合肥、上海、美国寻访李鸿章后裔,带你走近一个最真实的李家。
  学会屡败屡战
  李永炜,1962年8月18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市鼓楼区,李鸿章第六代裔孙,李鸿章之子李经述的后人。父亲李道秉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任江苏省电力局总工程师,母亲姜进同在电力局工作。李永炜兄妹3个,上有姐姐李永漪,下有妹妹李永汶。18岁之前,李永炜根本不知道自己祖上是李鸿章,对于家族曾经的荣耀,父亲只字未提。
  从小,父亲就对他们要求很严格。5岁那年,别人送给母亲一条鲤鱼。家人没上桌之前,李永炜偷吃了几口。父亲知道后,罚他不许吃饭。母亲偷偷塞给儿子一个馒头,李道秉厉言告诉儿子:“你要是吃了,以后每顿饭都不许上桌。”李永炜硬是把馒头吐了出来。夜里他肚子饿得咕咕叫,去厨房找吃的,恰好被父亲发现,他哆哆嗦嗦地站在那里不敢出声。李道秉不忍心,亲自去厨房给他下了一碗面。
  李永炜吃饱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家里不止你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多为其他人考虑,这才是男子汉所为。”
  上高中时,课程不多,李永炜便跟家里的一位表哥学习木匠手艺。时间长了,他觉得枯燥想放弃。父亲知道后,问他:“你喜欢当木匠吗?”李永炜点点头。“喜欢就坚持做下去,你坚持了,到最后觉得自己不适合,改行我不反对。但你因为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不同意。”李永炜只能硬着头皮学艺。
  1993年,李道秉因肺癌去世,唯一留给三个孩子的就是李家先辈们用自身经历总结出来的八个字:屡败屡战,自有收获。
  2001年,李永炜辞去了职务,决定去美国攻读MBA硕士。那时,他跟妻子刚刚离婚,儿子跟着前妻留在南京。一个人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他就想想父亲说过的话。2009年,李永炜获得美国加州建筑师执照,他决定出来单干,主要是帮别人翻修、建造房子。为了获得信任,他承诺先盖房后付钱。几年下来,李永炜事业越做越大。
  事业有成后,李永炜曾多次来到合肥,寻访先辈们的足迹,他成立了“合肥李氏家族网”,希望能把所有李氏后人都联络起来。他的想法,得到了安徽李鸿章研究会副会长李鲁生的大力赞同,两人一個定居美国,一个身在合肥,却因此事多次见面商讨。
  牢记一技傍身
  李鲁生家则是李家另一个版本的故事。李鲁生,1948年出生。父亲李天摩曾是一位国民党军官,母亲杨璟仙,出生于合肥十大家族之一的杨家,李鲁生出生在青岛,所以取名鲁生,兄弟姐妹7个,他排行老六。
  1950年,李鲁生跟随父母回到合肥。1952年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要养活几个孩子,日子虽苦,母亲却省吃俭用请来老师给孩子上课。后来李鲁生才知道,这是父亲的遗愿,“采众长而取一技”,是李家一辈传一辈的育人理念。
  李鲁生家的生活可以说是最苦的,可杨璟仙却特别舍得在教育上花钱。后来,李鲁生成为省级著名书法家。而他的哥哥姐姐,因为有一技傍身,都有着非常不错的工作。2009年,李氏后人第六次重修家谱,李鲁生作为领头人,见到了许多李氏后人,他发现,“一技傍身”的理念在李家很多先辈们脑海里根深蒂固,代代相传。
  为了佐证这一点,李鲁生翻开了重修后的16本家谱,一一介绍那些李家杰出的后人代表,其中有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李家咸;新加坡著名实业家李家曙;京沪、沪杭甬两铁路管理局高级工程师李家震;济南考格尔特种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及副总经理李道彭;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主任、国际舞台美术学会中国分会秘书长李道善;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等等。可以说在政治、外交、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李家后人的身影。
  永远低调处事
  在李家所有后辈中,香港船王李国光应该是最传奇的人物,作为李瀚章第七子李经沣的独养儿子,李国光7岁时就继承了父辈留下的八千亩地和两座大宅院。父亲在世时,一再教他为人要低调,不能因为家大业大就看轻别人。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他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要靠业余时间去一家报社做校对维持学业。那时,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李公子”,笑话他要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李国光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后来,李国光去香港投奔大姐李国秦,李国光在姐姐和亲戚们的帮助下,四处打零工。他跟其他普通打工者一样,对每份工作都认认真真,拿得起放得下。
  有了经验和资本后,李国光成立了香港国光船运公司,专门将印尼等地的木材运到香港来加工,做成高档家具。他还连续出任了好几届香港木材航运工会主席,在当地有相当大的声望。他对待子女唯一的要求就是低调为人。他虽已年逾古稀,仍整天带着两个儿子在写字间里忙得团团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卖力,他笑着说:“我们底子薄,比不上人家,自己动手心里踏实。”
  虽然李家的后人遍布世界各地,但似乎总有一股向心力时刻指引着他们。祖辈留下的“三条家训”,足以让后辈受用一生。
其他文献
繪画《建设雷神山》杜瑞臣
期刊
春节,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过春节也叫“过年”。一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虽远离国土,但他们过春节时也不忘习俗,以各种方式来庆祝。捷克华人过春节  对于使用公历的捷克人来说,春节那几天,就是日历上的平常日子。而对于曾经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们,春节伴随他们长大,过节是华人在捷克一聚的理由,聚在一起,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享受、在庆祝属于自己的新年。  每逢春节,会有很多汉学圈里的捷克人特意穿着中国的唐装、
期刊
最近看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先是小说,后是电影。两相“观”照,它们的内容与基调,高度契合。电影用镜头说话,小说用文字说话。不夸张,不矫饰,更不心灵鸡汤,它只是淡淡讲述,娓娓道来真实的生活。  故事围绕两家人展开。居住在城市高档生活区的野野宫良多一家和居住在乡下的斋木雄大一家。野野宫良多是城市白领,生活优渥。妻子野野宫绿温良恭顺,儿子野野宫庆多六岁,乖巧听话。本是非常幸福的一家人。但就在儿子庆多
期刊
英国敏捷老龄化联盟创始人  伊恩·斯佩羅  为老年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居家养老在老龄化时代越来越重要,在英国有78%房屋建设不适合老年人居住,因此,我们在2017年推出了“未来社区”的概念,如今概念被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接受。我们公司有一个项目是在英国政府支持下建设多代友好型住房。独居老人生活在这种混合社区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触,而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也能得到老年人的帮助。在社区里,老年人和年轻人互相学
期刊
去年8月的一天,我下班后顺路给婆婆送水果。刚到楼门口,婆婆的对门邻居李阿姨走过来神秘兮兮地说:“知道不?你婆婆昨天带回来一个又高又瘦的老头,两人很亲热,看来你很快就有后爸了!”听了李阿姨的话,我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不是滋味儿。  回到家,我给老公东旭说了,东旭也不敢相信。没想到,没等我和东旭向婆婆证实,婆婆就打来了电话,说双休日没事儿来家坐坐吧,妈有事儿和你们商量。直觉告诉我,婆婆要向我们宣布新
期刊
在2019年,《新天地》初步转型改版,打造集可读、可听、可视化为一体的老年乐活平台,致力于“引领老人快乐生活”,新增了一系列推动老年教育的主打栏目内容。“学习吧”版块下设同老年大学校领导深入探讨治学模式的“对话老年大学”栏目,已同部分中央国家机关老年大学如国家统计局、商务部、应急管理部等国家部委离退休干部管理机构开设的老年大学开展了深入探讨。“金色艺苑”栏目主要提供一个展示老年人作品的平台,让老人
期刊
6月16日上午,庆祝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会上宣读习近平的贺信并讲话。他说,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用心建设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奏响团结奋进的时代强音,以内容建设和媒体融合的新优势,把光明日报办成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思想文化大报。  从对光明日报“团结、联系、引导、服
期刊
1959年10月15日,敬爱的周总理亲切地接见了出席包头市表彰大会的100多名先进生产者。当时,我作为一名先进工作者,就站在距离周总理最近的地方。  是党从日寇的阜新煤礦里解放了我,培养我成为一名国家建设急需技工人才,还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58年,我所带领的吊装班被厂党委命名为“田恒仁青年起重突击队”,尤其是在我担任吊装工段长后,采取土法上马,蚂蚁搬家的办法,顺利完成了许多高难度任务
期刊
光明日报今天的成就令人瞩目,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作为大半生都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光明人,我既感到无比高兴,又深知来之不易。这首先要归功于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关怀,同时,这也是几代光明人不懈努力和奋斗的结果。  抚今追昔,不禁使我想起1960年刚调到光明日报工作时的情景。当我来到西单石驸马大街90号,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破旧的小四合院,光明日报竟然在这么简陋的环境和条件下办报:编辑部的办公室简
期刊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女兵,是洋溢着金属般阳刚气质的军营里的一抹亮色。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战争没有让女人却步;风和日丽的和平年代,女军人保持着飒爽的英姿。银发闪闪的暮年中,女兵的勇敢气概让84岁的车玲阿姨笑对人生。  不怕苦与累,互抓“革命的虱子”  1950年初,四川解放了。14歲的车玲怀揣着革命理想,积极报名参军。由于年纪小,她被分到第一野战军18兵团文工团的“小鬼组”。此时的文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