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 李云鹏
作者简介:李云鹏(1988- ),男,河南洛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逐步转型,思想领域里各种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杂音缕缕不绝,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外来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等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分析和揭驳这类自由化思潮,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转型;指导地位;自由化思潮
中图分类号:A8,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22-04
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求是》撰文深刻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挫败敌对势力的图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冲擊,回答来自社会实践的种种难题。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首先要端正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认识,解决认知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及其理论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此,列宁曾下过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与多方面的学说,[1]407要真正解释和阐述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第一,从学说的创立者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倾毕生精力创立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主要的理论要义、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长年研究的心血结晶。作为理论创始人,他们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知世界的科学思维及其方法工具也是由他们初步探索并加以明确的。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与认识来源来说,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资本主义早期全球工人运动的具体经验和深刻教训为实践基础,在批判继承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对社会历史的深刻理性分析,最终得以创立的具有反对一切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的开放式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实事求是和进取包容的特性,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的行动指南。第三,从阶级属性说,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固有历史条件下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科学,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是最为先进的无产阶级集体性的科学世界观。第四,从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来讲,社会主义学说即马克思主义学说,[2]263就是关于创造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政治理论。第五,正如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理论家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理论,是并未终结的真理,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方向性科学,是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工具,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在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克服前进困难、坚持正确方向并确保党及其事业永葆生机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我们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及其和平演变图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活动,而意识形态领域则是这些活动最为频繁激烈的领域。历史已经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进行颠覆活动的突破口就是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其行使软权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从根基上动摇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基础,进而同化和消灭社会主义中国,最终再度将中国作为附属要素卷入受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体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同西方侵蚀性腐朽思想展开斗争,固守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以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再者,坚定马克思主義信仰有助于消弭社会内部信仰危机。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群体及相关利益结构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深刻多样的改变。在这一大规模转变的过程中,全社会在思想领域或多或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社会信仰空虚和信仰危机问题日益严重,而这种源自社会内部的信仰危机比外来干涉更为危险。因为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认知和信仰,各种短视肤浅的自由化思潮会不断自发地形成,这会逐步稀释和瓦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再建,便显得刻不容缓。
最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解决党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错综的利益关系,有时难以科学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在历史与现实上多少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要克服挫折解决困难,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和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全党同志在真正理解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出发点,合理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正确分析和总结具体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从根基上得到夯实与巩固。
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
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理论内涵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殊重要意义之后,下面我们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领域的主要杂音进行逐次的析驳。
1.析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一股强大社会思潮。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理论,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当时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在过去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它过去也许是真理,但今天无疑不再是真理了,它只是适用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不是适用于国家建设的理论。过时论,以时间推移和社会变化为依据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要求全盘西化和彻底资本化的自由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一些高校的新自由主义文人、企业资本家以及长期受极左思潮冲擊的社会基层群体中拥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动机无非就是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及其指导思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业已成长起来的资本力量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上的多维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
在分析评判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具有科学性时,我们不能忽视真理所具有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二元统一的本质特征。真理的相对性要求运用真理必须在其合理的基本范围内,不能超越和偏离其产生效用的基本适用范围肆意滥用科学真理,肆意滥用必然不会产生好的实践结果。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其基本原因正是在于我们未能在合理范围内(恰当的时间、空间维度)正确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所致。
从真理的绝对性来说,一种真理在其适用范围内经过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即是科学的。几百年前牛顿的经典力学,上千年前古希腊、中国的思辨哲学,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依然还是人们广泛认可的有益真理。纵然经过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具体时代历史条件的频繁更替,这些真理相对性的适用范围发生了具体变化,其普遍性内涵和绝对性内核也依旧是饱含生机和永恒的。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认知工具并非一种教条式的具体理论,对我们科学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方法性启迪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马克思主义两大基石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反对一切先验的、教条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错误思想的天然特性,它是一种开放进取的理论思维体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本质要求与灵魂所在。随着时代和社会条件的演变,其具体理论会不断地随之更新变化并永葆活力,而其认知世界的绝对性科学内核则永远不会改变,并将持续指导我们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探索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具体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个人的主义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甚至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永恒方法工具,其内在活的灵魂永远不会褪色和过时。
2.析驳马克思主义外来论
一些庸俗文人和民粹主义者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不应当也不适用于指导中国社会建设与文化发展。这是从空间维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否定。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常以中华文明代言人自居,斥马克思主义为“洋马教”,并认为此类“异族文化”会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他们以学术的面目出现人们面前,主张本民族文化绝对优秀,肆意排斥贬低外来文化,鼓吹文化一元论和原生论。外来论的思想基础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式的华夷有别封建糟粕残余思想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确实是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欧洲的社会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肯定会受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其本民族语言文化特性的影响。然而,正如俗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就是民族的”所言,地域和民族是构成人类世界的基本分子,其内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人类文明全局来看,民族特殊性却包含着超越其内部有机依存和属于全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如同哥白尼“日心说”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形式上的描述语言和思维方式虽然具有民族性,但其思辨逻辑和科学内涵则是源于人类智慧并普遍适用于全人类的。就像我们不能以“外来文化”为理由拒绝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我们也不能以“外来文化”为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局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尝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和应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华文明特征的本地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优秀的中华文明与先进的世界性人类文明成果有机相容的良性表现,也是中华文明博采众长,自我完善,不断进步的良性表现,不仅不会损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反还会进一步夯实和巩固中华文明现代化发展的根基。
3.析驳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是由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提出的,其发表在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的相关论文,是这一学说正式形成的标志。历史终结论以苏联东欧剧变为现实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实践已彻底失败,从而得出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终结性结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这一理论得到了西方世界上层和一些御用文人的热烈赞扬,进而在全球许多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彻底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使命,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及其指导方向,否定资本主义内在危机及其固有矛盾,为资产阶级持续统治提供理论上的诡辩。
历史终结论在当今中国亦颇有市场,并产生了许多变种理论。一些自由化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的狂热崇拜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其实质就在于以历史终结论式的西方价值观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地位。
首先,从历史终结论的哲学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理论的虚伪性和脆弱性。历史终结论公然否定事物运动的绝对性,鼓吹“彻底终结”和“历史结束”并进而否定事物发展新旧相替、曲折前进的一般规律,否认推动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发展永恒矛盾因果链的存在,而将过渡性的某一具体时刻点静止化和绝对化,并主观地割断了诱使事物演变的各种内外联系,最终构架出了静止、孤立和片面的认知观。这一认知观的哲学基础是荒谬的,用这种形而上学式的理论去否定运动、变化、开放和发展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上是十分可笑的。
再者,社会历史实践的具体事实也已经对历史终结论亮出了红牌: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且日益严重地对社会生产力产生持续性的破坏。在此现实下,西方世界所谓“终极的”发达社会形态,屡屡遭遇嚴重的社会危机,2011年英国伦敦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更是充分暴露了“完成形态”掩饰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衰落。所谓历史终结论的谎言在实践面前已不攻自破。
4.析驳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的主张包括历史与现实两大基本方面。从历史方面讲,一些实践失败论者在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和失败后,认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最终失败就是其主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失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种种曲折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科学”所致。从实践方面讲,一些干部群众将现实社会中的贪污腐败、社会不公以及贫富失衡等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引导。
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关系层面出发,加以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又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从整个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全局来看,实践最终是能够检验一切真理的科学性的,而从实践检验真理的相对性来看,受一定时期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与偶然性,也就是说一些科学真理在某一时点上由于条件所限也许会遭到偶然性失败,但这种偶然失败并不代表这些真理就不具备科学性。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封建王朝复辟的暂时结果,不能代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非科学。从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全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历了两个帝国、三个王朝以及五个共和国的波浪起伏及种种挫折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也最终检验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理论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在此期间,法国革命在一些时点上的短暂挫折与失败无法否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真理,相反这正是事物曲折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同理,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不到200年,十月革命距今不到100年,在如此短的时期里,因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偶遇短暂挫折,就认为其在实践上已经失败,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性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383
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只有科学真理被正确地应用,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苏联解体的根本症结在于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弊病的长期积累以及戈尔巴乔夫错误的修正主义思想路线,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正在于苏共在实践中长期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种种挫折,也往往是偏离和滥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彭安玉
作者简介:李云鹏(1988- ),男,河南洛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的逐步转型,思想领域里各种质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杂音缕缕不绝,诸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外来论、历史终结论、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等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分析和揭驳这类自由化思潮,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有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地位,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转型;指导地位;自由化思潮
中图分类号:A8,D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12)04-0022-04
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求是》撰文深刻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我们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警钟长鸣,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在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挫败敌对势力的图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冲擊,回答来自社会实践的种种难题。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
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首先要端正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认识,解决认知层面上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性及其理论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对此,列宁曾下过较为全面、准确的定义。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常深刻与多方面的学说,[1]407要真正解释和阐述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不同角度入手。第一,从学说的创立者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倾毕生精力创立和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主要的理论要义、世界观、方法论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长年研究的心血结晶。作为理论创始人,他们不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提供了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知世界的科学思维及其方法工具也是由他们初步探索并加以明确的。第二,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与认识来源来说,马克思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资本主义早期全球工人运动的具体经验和深刻教训为实践基础,在批判继承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内的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知识基础上,经过对社会历史的深刻理性分析,最终得以创立的具有反对一切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特性的开放式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实事求是和进取包容的特性,是人们不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的行动指南。第三,从阶级属性说,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固有历史条件下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科学,代表着整个无产阶级的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是最为先进的无产阶级集体性的科学世界观。第四,从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来讲,社会主义学说即马克思主义学说,[2]263就是关于创造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政治理论。第五,正如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所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理论家们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理论,是并未终结的真理,是要在实践中不断进步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建设的方向性科学,是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工具,也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因而,信仰马克思主义在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矛盾、克服前进困难、坚持正确方向并确保党及其事业永葆生机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我们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侵蚀及其和平演变图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活动,而意识形态领域则是这些活动最为频繁激烈的领域。历史已经证明,西方资本主义进行颠覆活动的突破口就是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其行使软权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瓦解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支柱,从根基上动摇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基础,进而同化和消灭社会主义中国,最终再度将中国作为附属要素卷入受其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此,我们必须深入理解并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体系,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自觉同西方侵蚀性腐朽思想展开斗争,固守中国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以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再者,坚定马克思主義信仰有助于消弭社会内部信仰危机。当今中国正处于全面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群体及相关利益结构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深刻多样的改变。在这一大规模转变的过程中,全社会在思想领域或多或少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社会信仰空虚和信仰危机问题日益严重,而这种源自社会内部的信仰危机比外来干涉更为危险。因为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正确认知和信仰,各种短视肤浅的自由化思潮会不断自发地形成,这会逐步稀释和瓦解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及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基础。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的再建,便显得刻不容缓。
最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解决党自身发展的种种问题,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错综的利益关系,有时难以科学合理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进而在历史与现实上多少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要克服挫折解决困难,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和前进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全党同志在真正理解坚持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出发点,合理应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正确分析和总结具体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从根基上得到夯实与巩固。
二、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错误思潮
在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理论内涵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殊重要意义之后,下面我们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思想领域的主要杂音进行逐次的析驳。
1.析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产生的一股强大社会思潮。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诞生在一百多年前的理论,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当时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在过去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它过去也许是真理,但今天无疑不再是真理了,它只是适用于暴力革命的理论,不是适用于国家建设的理论。过时论,以时间推移和社会变化为依据否定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要求全盘西化和彻底资本化的自由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在一些高校的新自由主义文人、企业资本家以及长期受极左思潮冲擊的社会基层群体中拥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力。他们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动机无非就是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及其指导思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业已成长起来的资本力量在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上的多维发展进一步扫清道路。
在分析评判一种理论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具有科学性时,我们不能忽视真理所具有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二元统一的本质特征。真理的相对性要求运用真理必须在其合理的基本范围内,不能超越和偏离其产生效用的基本适用范围肆意滥用科学真理,肆意滥用必然不会产生好的实践结果。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遭遇到的种种挫折,其基本原因正是在于我们未能在合理范围内(恰当的时间、空间维度)正确有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所致。
从真理的绝对性来说,一种真理在其适用范围内经过长期实践的反复检验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即是科学的。几百年前牛顿的经典力学,上千年前古希腊、中国的思辨哲学,即使在今天来看也依然还是人们广泛认可的有益真理。纵然经过人类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具体时代历史条件的频繁更替,这些真理相对性的适用范围发生了具体变化,其普遍性内涵和绝对性内核也依旧是饱含生机和永恒的。同样,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认知工具并非一种教条式的具体理论,对我们科学观察和认知世界的方法性启迪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马克思主义两大基石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反对一切先验的、教条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错误思想的天然特性,它是一种开放进取的理论思维体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其本质要求与灵魂所在。随着时代和社会条件的演变,其具体理论会不断地随之更新变化并永葆活力,而其认知世界的绝对性科学内核则永远不会改变,并将持续指导我们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探索符合当时时代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具体理论。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个人的主义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甚至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永恒方法工具,其内在活的灵魂永远不会褪色和过时。
2.析驳马克思主义外来论
一些庸俗文人和民粹主义者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不应当也不适用于指导中国社会建设与文化发展。这是从空间维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加以否定。这种观点的持有者常以中华文明代言人自居,斥马克思主义为“洋马教”,并认为此类“异族文化”会侵蚀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他们以学术的面目出现人们面前,主张本民族文化绝对优秀,肆意排斥贬低外来文化,鼓吹文化一元论和原生论。外来论的思想基础与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式的华夷有别封建糟粕残余思想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确实是诞生于近代资本主义欧洲的社会理论成果和思想结晶,肯定会受当时欧洲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其本民族语言文化特性的影响。然而,正如俗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就是民族的”所言,地域和民族是构成人类世界的基本分子,其内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从人类文明全局来看,民族特殊性却包含着超越其内部有机依存和属于全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如同哥白尼“日心说”和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马克思主义形式上的描述语言和思维方式虽然具有民族性,但其思辨逻辑和科学内涵则是源于人类智慧并普遍适用于全人类的。就像我们不能以“外来文化”为理由拒绝学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一样,我们也不能以“外来文化”为借口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局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长久以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尝试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和应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中华文明特征的本地化了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优秀的中华文明与先进的世界性人类文明成果有机相容的良性表现,也是中华文明博采众长,自我完善,不断进步的良性表现,不仅不会损害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反还会进一步夯实和巩固中华文明现代化发展的根基。
3.析驳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论
历史终结论是由日裔美国学者福山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提出的,其发表在美国新保守主义期刊《国家利益》上的相关论文,是这一学说正式形成的标志。历史终结论以苏联东欧剧变为现实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共产主义实践已彻底失败,从而得出历史的发展只有一条路,即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终结性结论。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这一理论得到了西方世界上层和一些御用文人的热烈赞扬,进而在全球许多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彻底否定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历史使命,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及其指导方向,否定资本主义内在危机及其固有矛盾,为资产阶级持续统治提供理论上的诡辩。
历史终结论在当今中国亦颇有市场,并产生了许多变种理论。一些自由化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的狂热崇拜西方新自由主义的思潮,其实质就在于以历史终结论式的西方价值观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地位。
首先,从历史终结论的哲学基础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理论的虚伪性和脆弱性。历史终结论公然否定事物运动的绝对性,鼓吹“彻底终结”和“历史结束”并进而否定事物发展新旧相替、曲折前进的一般规律,否认推动人类社会乃至自然界发展永恒矛盾因果链的存在,而将过渡性的某一具体时刻点静止化和绝对化,并主观地割断了诱使事物演变的各种内外联系,最终构架出了静止、孤立和片面的认知观。这一认知观的哲学基础是荒谬的,用这种形而上学式的理论去否定运动、变化、开放和发展中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哲学上是十分可笑的。
再者,社会历史实践的具体事实也已经对历史终结论亮出了红牌: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且日益严重地对社会生产力产生持续性的破坏。在此现实下,西方世界所谓“终极的”发达社会形态,屡屡遭遇嚴重的社会危机,2011年英国伦敦骚乱、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爆发更是充分暴露了“完成形态”掩饰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衰落。所谓历史终结论的谎言在实践面前已不攻自破。
4.析驳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的主张包括历史与现实两大基本方面。从历史方面讲,一些实践失败论者在看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严重挫折和失败后,认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最终失败就是其主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失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种种曲折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科学”所致。从实践方面讲,一些干部群众将现实社会中的贪污腐败、社会不公以及贫富失衡等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错误”引导。
对所谓马克思主义实践失败论,我们可以从实践和理论关系层面出发,加以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又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两个方面。从整个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全局来看,实践最终是能够检验一切真理的科学性的,而从实践检验真理的相对性来看,受一定时期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又具有局限性与偶然性,也就是说一些科学真理在某一时点上由于条件所限也许会遭到偶然性失败,但这种偶然失败并不代表这些真理就不具备科学性。
例如法国大革命后封建王朝复辟的暂时结果,不能代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非科学。从整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全局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经历了两个帝国、三个王朝以及五个共和国的波浪起伏及种种挫折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取得了彻底胜利,资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也最终检验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创建理论的真理性与科学性。在此期间,法国革命在一些时点上的短暂挫折与失败无法否定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真理,相反这正是事物曲折发展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一般规律的具体表现。同理,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不到200年,十月革命距今不到100年,在如此短的时期里,因为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下的社会主义运动偶遇短暂挫折,就认为其在实践上已经失败,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性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3]383
理论指导实践,但是,只有科学真理被正确地应用,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苏联解体的根本症结在于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弊病的长期积累以及戈尔巴乔夫错误的修正主义思想路线,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正在于苏共在实践中长期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样,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的种种挫折,也往往是偏离和滥用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