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文献
陈述彭(1920—2008年),我国现代地图学的开拓者、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奠基人,著名地理学家和地图学家。1920年生于江西省萍乡市,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42—1948年任浙江大学助教、讲师,期间在重庆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4—1945年)。1950年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1988—
针对已提出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地物分类方法较难同时获得地物边界及相邻信息的问题,并为了减少图像处理的消耗时间,本文引入一种超像素生成算法——线性迭代聚类方法,对日本先进对地观测卫星多极化SAR数据进行地物分类研究。本文以四川省彭州市与什邡市交界地区为研究区,先采用Pauli分解生成RGB假彩色图像并进行滤波,再以此为基础使用线性迭代聚类方法生成超像素,最后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合理选取极化熵、各
城市交通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交通线路图成为一种常用地图。为了提高信息的传输效率,更好地保证图形的清晰易读性,出现了变形交通线路地图~([1])。本文分析了变形交通线路图特性并对其自动制作过程进行了总结。为解决制作过程中地图符号冲突问题,提出了作用力驱动站点位移的交通线路图变形压缩方法。建立交通线路图中站点受力移动模型并设计了以坐标轴为轴心的移位算法。试验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解决地图符号冲突问题,
针对自适应小波阈值去噪中方形局部窗口不能很好地适应小波系数自身边缘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割的局部自适应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该方法首先对图像进行多尺度小波分解,其次利用图像分割技术对图像的各尺度小波系数分别进行分割,分割技术选用SLIC超像素分割法得到具有相似统计特性的不规则局部块,然后对每个分割块内的小波系数进行BayesShrink阈值估计和软阈值收缩,最后通过小波逆变换得到去噪图像
测绘仪器的开发与创新不仅是当前测绘信息化阶段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教育认证中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要求。仪器系统综合设计训练能够有效锻炼工科大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在明确专业认证中复杂工程问题的基本内涵后,介绍了仪器系统综合训练实验内容的设计方法,并梳理项目设计任务与复杂工程问题间的关系,同时结合课程反馈优化实践课程设置,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测绘类、仪器
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改革,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是真正进入了教育改革的深水区。本文以测量学课程改革为立足点,对测量学课程改革的持续建设进行了总结,提出并不断丰富"一中心,三育人"课程教学理念;深化教学资源改革,构建了一种长效的"多主体、全过程、可量化"课程发展机制;教学相长,实现了"重素质、强能力、多元开放"的测量学课程教学。
大型水工建筑物和城市地下轨道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人工变形监测耗时费力,利用激光雷达扫描对其进行自动化的变形监测已成为研究热点。而此类建筑物具有较多的平面结构特征,为了高效去除平面结构扫描点云中的噪声点,本文提出了一种融合主成分分析和局部邻域的噪声剔除方法,首先利用主成分分析剔除全局噪声,然后利用局部邻域对局部小噪声进行剔除,结合实例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效率高、算法简单可行,具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不接触、高密度、高精度和数字化等特点,可实现地铁隧道全息、全面、快速三维测量。在土建施工阶段,分别对隧道初支及二衬进行三维扫描,可快速获取初支断面的超欠挖情况及二衬限界情况;将初支与二衬扫描获取的点云进行叠加计算,可分析隧道施工二衬的厚度。在地铁隧道运营阶段,采用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隧道进行扫描,可快速获取隧道的全息数据,从点云中可分析、提取隧道渗水、裂缝、管片错台等病害信息
针对现有算法难以精确配准重叠区域较小的点云,提出一种结合二维序列图像的点云初始配准方法。基于移动式三维测量方法获取实物表面灰度图像及三维数据,根据透视投影原理对相机在点云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进行定位,获取点云到对应相机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并以灰度图像的特征点及其匹配点作为匹配对,通过重建序列图像对相机外参数予以全局优化,根据初始配准公式实现点云初始配准。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正确配准重叠区域较小的点云
针对常规浊度测量方法受背景光影响大的问题,采用了数字锁相放大原理与常规浊度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微弱光电信号进行处理。采用数字正交锁相放大技术提取待检测信号的幅值与相位,消除了信号延迟及环境背景光的影响,有效提升该系统检测精度、范围及被检测信号信噪比。通过对系统进行优化,实现了浊度检测仪器的微型化和低成本化。利用所研制微型浊度检测仪器的实际测试实验表明,总体检测精度为±3%FS,测量范围为0~2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