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有个家r——重组家庭女生的心理辅导案例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cppc8254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来自重组家庭的初一女生,自述失眠加重,她母亲经常给予说教,母子关系紧张;觉得自己不被父母喜欢,不被家庭成员接纳,有被抛弃的感觉,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心理老师通过空椅子技术、焦点解决短期疗法,辅以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引导来访学生发现成功的“例外”,帮助学生驳斥并放下不合理信念,重燃对生活的信心.同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家校合作,辅导后学生的心理状况逐渐稳定.
其他文献
[活动背景]rn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时习惯养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掌握科学易行的习惯培养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rn[活动理念]rn习惯形成需要四步:提示→渴求→反应→奖励.提示触发渴求,渴求激发反应,而反应提供满足渴求的奖励,并最终与提示相关联.这四个步骤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经反馈回路,并最终让人自然而然地养成习惯,由此构成完整的习惯循环.美国习惯研究专家詹姆斯·克利尔根据习惯形成的四个步骤,总结了相应的培养习惯的“四大定律”:(1)让它显而易见;(2)
[活动理念]rn随着年级的升高、高考的逼近,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越来越紧张.学生在考前容易出现动力不足、学习焦虑、情绪烦躁等问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态波动.他们既会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无形压力,也会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适度的学业压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的主动性,但如果学业压力过大,则会导致学生产生疲劳、厌学等不良反应.
[活动背景]rn脑科学是21世纪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小学五年级学生逐渐有了学习的内在动机,但往往忽视科学用脑的重要性,缺少科学用脑的知识和方法,由于不注重用脑卫生,常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大脑和学习的关系及大脑的加工模式并不十分了解,部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实践中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但并不系统.本课通过创设“全脑马拉松”的情境,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用脑的重要性,掌握一些科学用脑的方法.
[活动理念]rn对于初三、高三学生来说,中(高)考是他们现阶段面临的一次重要考验和挑战,很多学生在考前都会感觉到焦虑、紧张、不知所措.以往的考前心理辅导多采用心理讲座的形式,或开展一些团体心理放松活动,但往往因为内容枯燥、形式陈旧,效果并不理想.本次活动在讲解焦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尝试使用即兴戏剧,让学生在体验式、有趣、轻松的活动中缓解焦虑、获得感悟.实践证明,此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效果良好.
一名三年级男生因为失去母亲而产生哀伤情绪.咨询师利用沙盘游戏辅导方法,通过十二次沙盘游戏和咨询师的陪伴引导,提供了“自由和受保护的空间”,涵容了来访者的情绪.来访者的创伤、内心意象借由沙具,在沙画里真切地反映出来,进而得以转化和疗愈,哀伤情绪也得到了疏解.
自从疫情暴发以来,抑郁学生比例增加,无须住院治疗转介就医的抑郁症学生通常都会回到校园继续学习生活,但他们经常出现情绪波动,仍然需要心理教师的跟踪帮助,甚至是危机干预.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可以采取“一体双锥”模型来有效干预转介返校抑郁症学生,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为抑郁学生提供比较完备的心理护航体系.
[剧情简介]rn高中生如玉觉得自己身材不好、成绩差、不善言辞,一直以来都很自卑,很害怕听到别人的评价.一次偶然的机会,如玉可以选择变成镜中那个完美的自己.在完美自我的诱惑与真实自我的自洽之间,如玉究竟会如何抉择?
在对个案的评估筛查工作中,要认真甄别,防止在背景信息不清晰的情况下,盲目地扩大真正属于抑郁障碍的学生人数.心理教师在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过程中,除了采取必要的辅导技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及相关班级学生进行沟通、解释乃至培训,消除人为的“消极情境因素”,让校内师生对于重点危机干预的目标学生尽可能打消恐惧心理、采取接纳关爱的态度,帮助他们努力回归社会.以马夷虹老师的个案报告《走出“抑郁症”的误区》为例,深度解析了评估筛查和危机干预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确诊抑郁发作的青少年在预后其人际关系可能出现破坏性影响,如何帮助他们重塑良好人际关系是心理教师对于心理高危学生后续干预的重要课题.本案例将抑郁发作与抑郁障碍作一区别,并运用承诺接纳疗法技术帮助抑郁发作的学生预后走出人际关系困境.
一名九年级女生开学两周以来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一个人默默发呆,夜里入睡困难,抑郁的情绪让她十分痛苦,出现过自我伤害行为.心理老师通过四宫格绘画和认知行为心理技术,引导她发掘自身的正向资源,从改变不合理信念入手,促成行为的改变,从而减轻抑郁情绪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