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汉语?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g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人徐家干,字稚荪,举人出身,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同治十年(一八七一)赴京参加会试落选后,经同乡陈宝箴介绍,任湘军苏元春部书记,参加镇压贵州苗民起义。军旅期间,撰写了《苗疆闻见录》(吴一文校注,贵州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版),以笔记的形式对苗民起义以及苗民的历史、地理、风土、习俗等作了比较翔实的记载。其中一则是说苗民“人皆舌,不通汉语。其称……饮酒曰‘呵交’,亦曰‘好究’。皆属蛮音,多不可识。”按依吴一文校注,苗语“呵交”为haok jud,与后文之“好究”同。其实无论是著者或是校注者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呵交”或“好究”都应该是汉语“喝酒”的变音,至今山东中部地区的居民也还是把喝酒说成ha-jiu或hajiao,正与“呵交”音同。
其他文献
今年五月初,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狂涛恶浪使俄经济陷入新的困境。由于外资大批出逃、股价、债价下跌、生产下降、国家税收减少、国家偿债率超过极限,国家财政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解燃眉之急,政府不得不再次紧急向西方美元求援。俄罗斯一位经济学家戏谑地形容,俄国财政除去西方援助的美元以外,已没有可以支配的东西了。曾几何时,苏联还是一个咄咄逼人地与美国在全世界争霸的世界超级大国。人们慨叹俄罗斯如此迅速地衰落之余,
期刊
俄国《社会科学与现代》杂志一九九五年第四期发表了B.斯文左夫的文章:《哲学基本问题:神话与现实》。该文对“哲学基本问题”这一几十年来一直被视为“盖棺论定”的“经典”提法提出了“质疑”。  众所周知,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起到八十年代末止,在苏联,哲学研究和教学始终都是围绕着所谓“哲学基本问题”进行的。任何哲学学派或任何一位思想家都要依照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所作的回答而被判定是属于唯物主义学派还是唯心
期刊
可怕的泰坦尼克  刘东    进口大片惹起的种种话题,有时候还真叫人难以启齿。  并不是有谁自命清高,而实在是因为“一说就俗”,——话音儿简直还未敢掉到地上,你就已经开始疑心,怕又中了人家的“奸计”!这类商业算盘的精明与可恶之处,在于早已把所有的嫌好道歹,甚至把所有的批评痛斥,都预计成了可供笑纳的广告效应,——反正它既未奢望“流芳百世”,也绝对不会“遗臭万年”,而只要能凑出足够的热闹,暂时盘踞在公
期刊
近代日本文学与中国    自十九世纪中叶至今,近一百五十年间,日本和中国以各自的方式,追随欧美诸国,建设国民国家。在东亚地区,两国是竞争对手: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在近代化竞争中占了优势的日本,追随欧美殖民主义,向中国扩张,经过“九一八事变”,最后发展到全面的侵华战争。二十世纪初年,清朝政府灭亡,中华民国建立,随后,文学革命运动兴起,国民革命展开,到了三十年代,中华民国以惊人的速度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突飞
期刊
一九一二年四月十五日凌晨一点五十分,“泰坦尼克号”的前甲板进水,船长史密斯走进电报房,让两位报务员停止发送求救电报各自逃生。这时船上的人们已像老鼠一样四处寻找生路,有几位船员听到船长对他们喊:“要像个英国小伙子!要像个英国人!”(BeBritish boys! Be British!)人们一直认为这是船长最后的遗言。  这一“British”是什么意思呢?钱钟书先生在早年的一篇散文中,引述过十六世
期刊
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常会使用当时的方言俗语,由于时间和地域两者的变化和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有的方言俗语考索为难,注家与学者见仁见智,往往使读者无所适从。鲍延毅先生在《溯源》里从联系民情风俗人手,探求这些方言俗语的来龙去脉和确切含义,颇有启发:如《金瓶梅》五十一回写潘金莲不耐烦听佛曲,老想溜走,吴月娘便对在座的女眷说:“交他去了,省的他在这里跑兔子一般。”中华版《金瓶梅词典》只照字面将“跑兔子”解释为
期刊
俞大维的《怀念陈寅恪先生》(收入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版《谈陈寅恪》一书时易名为《谈陈寅恪先生》)一文谈到,陈寅恪“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如上所说,在史中求史识”。这一句话,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在大陆学人的著作、文章中见到;不过,“中国通史”和“中国历史的教训”常常被很不恰当地加上书名号,如吴定宇先生的《学人魂——陈寅恪传》就是这样处理的(见该书8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版
期刊
一九九六年春夏之交,纽约大学理论物理学家索卡尔(Alan Sokal)在一家文化批评的先锋刊物《社会文本》(Social Text)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越过边界,迈向量子引力的变革性诠释学”(Transgressing Bound-aries,Toward a TransformativeHermeneutic of Quantum Gravity)的文章。文中索卡尔把大量取自后现代派头面人物德里达
期刊
《读书》一九九八年第三期刊登程光炜先生的文章《诗人李白凤先生》,记叙了李先生的坎坷际遇,读后不禁为之扼腕唏嘘,不过又觉得与自己记忆很有些出入,于是就翻起书来。好在李先生是位不大不小的名人,虽然未见到李先生的长篇传记、年谱,但零星资料一下子就找来一摞,很足以证明“程文”之非了。  其一,李先生的政治态度。在“程文”中,李先生俨然是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立场鲜明的进步人士,甚或是左翼作家。“三十年
期刊
近读《读书》一九九七年第十一、十二期安德森的“文明及其内涵”一文,使我想起了“五四”前后的那场东西文化大论战。学术界向来把那次论争概括为新与旧、激进与保守、进步与反动之间的对立。这完全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只要我们细究当时论战双方的言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间的争论主要是由于概念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引起的——虽然双方的论证都有其逻辑上的正当性,但由于使用了完全不同的价值概念,所以形成了相当不同的主张。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