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备战考研的季节里,当我惊奇地发现身边同学越来越多的早出晚归泡在自修室里复习时,自己开始感到惶恐不安。真的有必要加入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吗?我们为什么要考研?需要静下心来分析考研的合理性。
原因一:就业难,缺乏与他人争饭碗的勇气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共有213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就来市场,较2002的145万猛增68万,增幅达46.2%,其中近64万名毕业生没找到工作,而2004年竟有280万名大学生步入社会。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令不少本科生对就业前景深感迷茫。仅有本科学历,既无专长又无技能,用人单位为什么要你而舍弃别人,你又凭什么胜过其他竞争者?于是这部分信心不足的同学认为这时就业等于失业,惟有将精力放在考研上。毕竟高学历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目前还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理性分析:我们往往忽视了在本科生扩招的同时,研究生也在扩招。2000年增幅27%,2002年为35%,2004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33万人。可以预见,随着不断扩招,研究生滚雪球似的大量涌入就业市场,他们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更加关注能力而非学历,研究生就业一点也不比本科生轻松。今年贵州一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仅90%左右,较往年跌了近10%,这应该给所有逃避就业而考研的同学敲响警钟。
原因二:继续深造,投身于感兴趣的科学研究领域
诚然,4年时间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多,专业基础知识占主导,对学术的探索还只停留在表面。想在某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实现个人远大的抱负,这是我们本科生一般难以承受的。因此,继续深造成了通向实现理想的大道。尽管目前许多公司和事业单位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供给优秀员工一些深造机会,但学习时间短名额有限而且条件苛刻,远远不如考研这途径来得简单、快捷和有效。
理性分析:对于这部分纯粹理想主义者来说,我们应当大力支持鼓励,毕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不被感染而守着一方静土,多么难得。惟一值得注意的是,挑专业比学校更重要。例如长春理工大学名气不大,但它的光学学科全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和仪器设备选进,远胜过一些所谓名牌大学同类学科。院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否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等等都应作为衡量一个学科的重要参考,千万别让学校头上的光环所蒙住了。
原因三:追求高薪,学历胜人一筹期望回报也更高
这种错误导向,用人单位难辞其咎。据报载,某单位招聘门卫,也堂而皇之标明“本科学历以上”。人才“高消费”成了一些国有企业和单位装点门面的手段,招聘会上越来越多的职位只青睐博士硕士,本科生免谈。过分偏重学历而不以能力来衡量人才,导致考研队伍不断膨胀。高学历的待遇肯定比低学历的高,这种传统思维也影响着考研观念,高学历意味着高薪,谁不希望自己的收入越多越好呢?
理性分析:其实部分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他们认为本科生比研究生不仅仅具有年龄上的优势,而且本科生可塑性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另外有些研究生眼高手低,待遇稍有不称心便跳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面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和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他们本科同届毕业),企业更愿意为后者支付高薪。深圳高级钳工平均月薪高于硕士生,已表明了实干比高学历在公司里更受欢迎。如果追求高薪而考研的话,不如及早退出,做些更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原因四:改变出身,实现读名校愿望
有一部分同学因高考失利而上不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于是将考研当作“第二次高考”,4年时间里将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自勉,希望借考研这一机会改变自己的出身,实现读名牌大学的愿望。这种情况在普通院校里颇为常见,他们只在乎学校在社会上知名度是否够响亮,而看不见名校各专业也存在优劣之分。
理性分析:只为满足“名校情结”而考研的,自己可要考虑清楚,这样花费金钱、时间和劳动值不值得。如果改变出身,想借名校效应顺利进入一流企业的话,我看大可不必。举明基为例,明基的选才标准为“老实的聪明人”,看重的是“以正确的态度做正确的事”。与单纯的学历相比,明基要求具有七项基本行为模式:持续学习、顾客导向、优质表现、创新团队伙伴、积极主动及迅速应变的行动力。由此得知,学校和学历并非能决定什么,在应聘过程中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的。
除了以上4个原因外,还有一些同学不愿过早离开校园或因学校的鼓励而考研等等。在这备战考研的季节里,青春伴随着多少冲动和理智与千千万万个考研的同学,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而又走进考场,接受“第二次高考”的洗礼。
原因一:就业难,缺乏与他人争饭碗的勇气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共有213万名大学毕业生走向就来市场,较2002的145万猛增68万,增幅达46.2%,其中近64万名毕业生没找到工作,而2004年竟有280万名大学生步入社会。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令不少本科生对就业前景深感迷茫。仅有本科学历,既无专长又无技能,用人单位为什么要你而舍弃别人,你又凭什么胜过其他竞争者?于是这部分信心不足的同学认为这时就业等于失业,惟有将精力放在考研上。毕竟高学历人才仍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目前还是皇帝女儿不愁嫁。
理性分析:我们往往忽视了在本科生扩招的同时,研究生也在扩招。2000年增幅27%,2002年为35%,2004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33万人。可以预见,随着不断扩招,研究生滚雪球似的大量涌入就业市场,他们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更加关注能力而非学历,研究生就业一点也不比本科生轻松。今年贵州一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仅90%左右,较往年跌了近10%,这应该给所有逃避就业而考研的同学敲响警钟。
原因二:继续深造,投身于感兴趣的科学研究领域
诚然,4年时间所学到的东西并不多,专业基础知识占主导,对学术的探索还只停留在表面。想在某个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实现个人远大的抱负,这是我们本科生一般难以承受的。因此,继续深造成了通向实现理想的大道。尽管目前许多公司和事业单位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供给优秀员工一些深造机会,但学习时间短名额有限而且条件苛刻,远远不如考研这途径来得简单、快捷和有效。
理性分析:对于这部分纯粹理想主义者来说,我们应当大力支持鼓励,毕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能不被感染而守着一方静土,多么难得。惟一值得注意的是,挑专业比学校更重要。例如长春理工大学名气不大,但它的光学学科全国一流,师资力量雄厚和仪器设备选进,远胜过一些所谓名牌大学同类学科。院士、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否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等等都应作为衡量一个学科的重要参考,千万别让学校头上的光环所蒙住了。
原因三:追求高薪,学历胜人一筹期望回报也更高
这种错误导向,用人单位难辞其咎。据报载,某单位招聘门卫,也堂而皇之标明“本科学历以上”。人才“高消费”成了一些国有企业和单位装点门面的手段,招聘会上越来越多的职位只青睐博士硕士,本科生免谈。过分偏重学历而不以能力来衡量人才,导致考研队伍不断膨胀。高学历的待遇肯定比低学历的高,这种传统思维也影响着考研观念,高学历意味着高薪,谁不希望自己的收入越多越好呢?
理性分析:其实部分公司更倾向于招聘本科生。他们认为本科生比研究生不仅仅具有年龄上的优势,而且本科生可塑性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另外有些研究生眼高手低,待遇稍有不称心便跳槽,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面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和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本科生(他们本科同届毕业),企业更愿意为后者支付高薪。深圳高级钳工平均月薪高于硕士生,已表明了实干比高学历在公司里更受欢迎。如果追求高薪而考研的话,不如及早退出,做些更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原因四:改变出身,实现读名校愿望
有一部分同学因高考失利而上不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大学,于是将考研当作“第二次高考”,4年时间里将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自勉,希望借考研这一机会改变自己的出身,实现读名牌大学的愿望。这种情况在普通院校里颇为常见,他们只在乎学校在社会上知名度是否够响亮,而看不见名校各专业也存在优劣之分。
理性分析:只为满足“名校情结”而考研的,自己可要考虑清楚,这样花费金钱、时间和劳动值不值得。如果改变出身,想借名校效应顺利进入一流企业的话,我看大可不必。举明基为例,明基的选才标准为“老实的聪明人”,看重的是“以正确的态度做正确的事”。与单纯的学历相比,明基要求具有七项基本行为模式:持续学习、顾客导向、优质表现、创新团队伙伴、积极主动及迅速应变的行动力。由此得知,学校和学历并非能决定什么,在应聘过程中的作用也微乎其微的。
除了以上4个原因外,还有一些同学不愿过早离开校园或因学校的鼓励而考研等等。在这备战考研的季节里,青春伴随着多少冲动和理智与千千万万个考研的同学,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而又走进考场,接受“第二次高考”的洗礼。